位于龙湾区屿田村东至史宅路西至河头路小河两端可谓是色彩斑斓,河内除了污水,便是堆积着或漂浮着的垃圾。小河常年发着恶臭,孳生着苍蝇蚊虫,繁衍着细菌病毒。住在河两旁的居民说,这种苦不堪言的状况已经持续了10多年,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如此不堪入目的景况,在屿田村就有好几处,在温州三区和其他县市又还有多少处呢?温州的环境状况与经济发展速度怎么不相称呢?
平常闲聊时,人们总少不了要谈论温州的环境问题,有人说温州是全国最破烂的城市(80年代北京某报曾报导,此乃时过景变)有人说,温州是全国最肮脏的城市(城市中心区除外)还有人打趣说,温州是吉尼斯记录的“洗墨池”“大染坊”。
百姓问题与领导责任
形成环境脏、乱、差的主要原因或许在三方面:其一,企业是主要污染源,如工业污水、废物、废气。其二,一定数量的居民是脏、乱、差的主要制造者,如乱丢乱倒垃圾、随地小便、随地吐痰、在公共场所随意吸烟,有的甚至连宿舍、卫生间都懒得及时清理等等陋习。其三,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理办法和相关的长效机制,这是指行政无作为(也即行政乏力)。
全民动手与长抓不懈
宣传方面:
1、 发出一个号令——美化城乡环境,共创和谐家园。
2、 认识要有高度——(1)从直接影响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这一百姓息息相关的高度来认识。(2)从直接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来认识。(3)从直接影响投资和旅游环境,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高度来认识。如有些外来商或外来游客往往喜欢走街窜巷、走村窜户,欣赏小桥流水和村角的风景,善于探究“内情”。而这些地方的环境状况恰恰又比较的糟糕。(4)从直接影响地区竞争力和品位的高度来认识。如竞评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最具魅力城市等。综上所述,环境问题不仅是环境问题,它同时也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外交问题、生活质量问题、人的素质问题和地区形象问题等等。
3、 动员要广泛——利用充分各种媒介和形式,广泛宣传美化环境的重要性及治理措施,使其家喻户晓,人人重视并积极参与。
组织方面:
1、 成立环境治理委员会各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加头衔加责任不加人员。
2、 按属地和条块原则明确分工,搞好协作。
3、 以环卫、企事业单位和村(居)委会为主体。党团组织是驱动力。
措施方面:
1、 全面摸清底子,做到有的有的放矢。搞清楚脏、乱、差的面有多大,需关、停、并、转、改的企业有多少,水质状况怎样,空气指数如何。
2、 把城郊结合和城中村作为重点治理区域,把污染严重的企业作为重点治理的单位,把改善人们不良习惯作为治理的重头戏。
3、 确保垃圾清理“链条”正常运转,尽可能缩短垃圾和临时堆积点的滞留时间。
4、 发挥好外来务工者的作用,要看到外地人在温州的一切行为都是“温州行为”,是好是坏都会打上“温州烙印”。他们既是温州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温州美化环境的主要力量,就看怎么去组织去利用。
5、 确定好城市总体建设规划后,应适当加快旧城改造速度,使城市规模在配套设施齐全的情况下,有序向外围拓展,而不是遍地开花,乱兵上阵。
6、 定期或不定期的疏浚河道,以确保水流畅通。定期或不定期对死水域进行抽排水,以缓解水质恶化。统一灭蚊、灭鼠、灭蟑螂和统一消毒等防疫工作要定期严格举行。
7、 居民区河道尽可能建隔离墙或拦护网,以防止垃圾侵占河道。
8、 针对恶意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要充分运用法律武器来进行整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利是本末倒置,对这种痼疾就得用猛药。
9、 美化农村环境应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把改水改厕作为重点,作到城乡互动。
10、 制定相应的奖罚措施,定期检查、督促、评比、结帐。如设置荣辱榜、发荣誉证书(有优先就业权、优先加薪晋升权等),给予适当的物质刺激和实行“一票否决制”等等。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治理方法,使环境美化工作越来越好,长抓长新。
环保工作没有“休会期”,更没有“闭幕式”,是一场坚战和持久战,是一项基本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