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市委“迎接党代会共谋新发展”献计献策活动,温州都市报邀请《温州学人对话录》栏目曾报道过的部分专家学者,举行“温州学人”共谋温州发展座谈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周品英座谈会并谈话。
近五个小时的座谈会,专家们各抒己见,就我市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建设等方面提出许多金点子。字字珠玑,阵阵热情,奏出了民声与智慧的“交响”。句句诤言尽显拳拳之心,同心同德共谋温州发展。
刘时党(主任医师教授) 这段时间以来,市政府有关部门为民办时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打击“霸王搬运”,大得民心。还有有关部门办一些和日常生活有关的手续也方便多了,如汽车上牌等,这使政府办时事取得很大的改观。 但是现在有些部门存在权利寻租现象,用高额的罚款来进行简单等处理,而这些高额罚款一版都没有法理依据。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要为老百姓着想,把办事效率提高的更快。
沈克成(文字学家) 政府应进一步加强与散步在各地的学有所成的经济界、科技界、文化界温籍精英的联络。其实温州人都具有浓浓的乡土情节。虽然他们远在异乡,但只要家乡向他们呼唤他们还是愿意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建议政府尽快设立一个机构,专门负责对在外温州人的联系工作。另外,我们要善待新温州人,要对新温州人一视同仁。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主动买单,对外来务工者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而且还要让他们的孩子跟温州的孩子一样,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马亦钊(书法家) 前几天,朱自清先生的旧居改建整修一新,向公众开放,反响很大。朱自清是著名的作家他的一些名篇都是关于他在温州的经历,如《绿》写得就是温州仙岩的“梅雨潭”并因此让仙岩闻名天下,他的《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写得也是温州。 在朱自清旧居附近还有个温州钱庄的旧址。把这两个文保单位连接起来,供旅游者驻足,使之成为温州的文化品牌,让温州的年轻一代了解温州和温州有关的名人。
金柏东(文物专家) 一些泼颇富地方特色的古村落在文化传承和延续过程中,都打上不同时代的烙印,是一个地方文脉的载体,那么,如何人为传统风格的村落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保护之路?我认为:第一,制定温州市古村落管理方法,建立古村落保护委员会,编制保护规划,并纳入当地整体规划,由政府发布通告,明确规定古村落的保护范围,并设立标志说明。第二,成立古村落保护专项资金。第三,要形成一条行之有效的保护理念,确立保护的方向,针对温州不同的地域,建立完善的长短期目标和应急机制。
丁俊清(高级城市规划师) 关于温州市城市形象我提两点操作性意见:造整治南塘街,重现“七里河塘”风貌,并且和整条温瑞塘河联系起来,还可以和楠溪江连成一条绿线,使之成为温州板块性结构的景观空间旅游线。重整郭公山―松台山―积谷山―华盖山―海坛山绿色开放空间体系。具体的做法是郭公山建立郭璞亭,松台山展示“禅宗”文化印记,积谷山展示谢灵运的山水思想,华盖山展示道教文化,海坛山(山麓)建叶适纪念堂,展示永嘉学派。
徐顺平(教授文史专家) 我仅就文化建设范围,谈一下提高温州人的素质问题。一是加强文化思想教育,提高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与人为善意识、遵守法律、法规意识。二是完善有关条例制度,用传统的话来说就是“约之以礼”。所谓“礼”,是指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行为准则。三是加强监督措施与力度,落实责任制。法治其实就是“依法而治”监督与强制执行,久而久之便成自觉习惯。温州的发展要靠温州的人,提高人的思想素质和能力水平是搞好温州发展的基础与保证。
马津龙(温州经济学会会长) 市场的高端竞争是品牌的竞争。但是品牌的高端竞争实际上是口号品牌即标志性品牌的竞争,而温州缺乏的恰恰是标志性的品牌。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即使在国内同行中独占鳌头,在市场竞争全球化条件下,也未必能够占领国内最大的休闲服的高端领地几乎被国际品牌垄断。正泰尽管已经是标志行品牌,但是在最高档的场所,我们还很少发现使用正泰断路器的。 因此,温州需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温州更需要占领品牌制高点的标志性品牌,特别是能与世界名牌在国内能抗衡的标志性品牌。
金辉(资深记者《温州学人对话录》主持人) 如今,市场经济在中国大地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温州模式也进入后温州模式阶段,温州的许多现象再现了当年的特征。因此。我称之为温州作用的回归――回到了温州原本在浙江乃至全国的历史作用和地理地位。今天之温州是经历了市场经济洗礼后的温州,社会和谐,经济繁荣是温州的主要特征。 鉴于目前温州的文化地位,我认为,温州要逐渐扬弃边缘文化,积极融入主流文化,摆脱边缘文化的弱点。那么如何融入呢?首先可行的是主动接轨长三角,尽快使温州杂长三角找到一席之地,这样温州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周申生(软科学研究专家) 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但往往加倍的代价也难以挽回。许多发达国家都有这方面的教训,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而且关系到子孙后代。 建议调整企业结构,现在不少产业高消耗,高污染,越是落后的地区,引进这种产业越是“口渴吃盐卤”,所以引进项目一定要做环保评价,要以调整产业结构来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其次要加大投入,改善环保基础设施。在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处理、地下管道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再次是要改善布局,居住区不要和工业区混在一起。
金江(寓言作家) 我感觉市民素质比以前已经有很大的提高。我是84岁的老人,现在我乘公共汽车,一上车就有人站出来让座,情况和过去大不相同。但在市区还看到有人随地小便,乱丢垃圾。墙上出现不少违法广告,乱涂乱写,很不雅观。 建设温州成为文化大市,要说到做到。温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建设文化大市是有基础的。要拨大量资金,好好保护文化遗产、大量建造新文化设施,要造文学馆、艺术馆等。加大加深文化氛围,对外有吸引力。
洪振宁(市社科联副主席) 过去温州人敢为人先,在体制创新上走在前头。目前最需要的是全面创新温州发展模式,进一步推进产业创新、科技创新、理念创新等。那就要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一是要培育和引进创新人才,构建创意人才高地,形成城市的创意阶层。二是要建设创新型文化,提升市民和城市的创新能力。三是要加大创新投入,对创新产业实行政策倾斜,完善和优化区域创新体系。四是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构建更多为创意产业服务的公共平台,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创新环境。五是要促进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和文化交融,建立官学研合作平台,打造创意集聚区,建设众多创新者乐园。
林建丹(书画家) 几年来,温州书画院陆续在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和马来西亚做展览,获得好评,这是温州书画实力的展现。 温州书画从清末到民初,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在上海也有一席之地。温州书画注重传承,代代相传,而且保持雅清纯正复古风格。现在温州有一批青年书画家在一很有影响。这是很好的事情。 今后,我们要继续传承温州书画的优良传统,把温州书画提升到新的高度。
黄世中(教授) 文化建设可氛围基础文化建设和精品文化建设,而精英文化则是精品文化中最高端的文化。现在各地都存在这文化名人之争。 温州是有伟大任务出现的地方,如果我们“不知爱戴和崇仰”,温州的发展将是不完全的。 建议在适当的时候选择十二位或者更多的文化名人,合起来举行一次国际会议,它会像“集束炸弹”一样,发生巨大的反响。每位文化名人邀请10~20个知名学者来宣读他们的研究论文,每个文化名人研究经费可由各县(市、区)共同负担。
马大康(教授) 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杭、甬、温为浙江省高等教育中心,如何人确保实现此目标,具体建议如下:一是注重内涵发展,几种理念办好现有的高校,特别是要抓住新温州大成立这一大好时机,促进温州大学顺利、快速发展;提升办学水平,使之成为温州及周边地区人才集聚培养中心,文化科技创新中心,产学研结合示范中心,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和社区终身学习基地。二由市主要领导出面,理顺温州大学管理体制,争取省政府对新温大的更大的支持。三是加大对温州大学的政策和经济支持力度,争取在较短的时有间内,培育出若干个较高知名度的学科,并在温州经济发展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另外应尽早着手对温州整体区域规划,洞头撤县建区,纳入温州直管,加快实施海洋战略。
侯百朋(南戏专家) 我建议在温州博物馆开辟“乡先贤纪念室”,陈列有关资料,用以激励后人。可以免费向市民开放,同时与教育主管部门联系,组织学生参观。 着力打造温州文化品牌――“温州戏文”。这项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群众活动:要扶植民间,尤其是扶植农村的业余戏班开展活动。省有关部门在作“百村农民文化需求”调查时发现有60%以上农民希望可以看戏看演出。他们说:“包戏包不起,包不到。”二是在学术研究方面要开好明年的“高则诚纪念会”。要组织好论文的写作,要拿出比较有质量的论文。考虑出版《温州戏文五种》(《张协状元》、《百兔记》、《琵琶记》、《荆衩记》、《金衩记》)
胡珠生(历史学家)要把温州建设成文化型大市,关键在于办好教育,培养人才,而文化事业本身则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目前教育方面的大问题是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建议在高中阶段进行学生分流,全市除保留若干所普通高中外,其余全部改办农业、商业、工业、渔业、医卫、师范、戏剧、艺术、新闻、体育等职业学校。温州大学要办的有特色,有重点知名学科,拥有一流教授。在条件具备下,应创办温州出版社。福建诏安县1996年前已有高级的书画馆,温州书画馆的建设应抓紧进行。温州和平解放已有五十多年,应该启动撰写《温州现代史》,先行发动各部门各单位撰写本部门本单位成立以来的历史回顾和展望(包括大事记、成绩、失误、经验教训、未来规划等)。
沈沉(戏曲史专家)1、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戏彩堂”,源于二十孝之一的“彩衣娱乐”。据了解,以前曾有三处戏彩堂,希望有关部门可以集中恢复。2、温州应建立一个南戏城。南戏城在前几年已经列入计划,也批了地,希望“南戏城”尽快有个着落。另外永嘉昆剧是温州南戏的直接继承,目前永昆面临着如何发展和定位的问题。现在,苏昆的发展势头良好,永昆不能被苏昆所同化,因为永昆在唱腔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东西,因此希望有关部门,应有明显的决策和眼光培养本土戏剧人才,发展永昆。
叶大兵(民初学家) 温州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古老,各种民俗事象丰富多彩,蕴藏深厚。温州民俗是瓯越文化的宝贵遗存,并具有海洋文化的浓郁气息和商贸文化的鲜明特色。我建议,从长远发展来看,要塑造温州城市特色,从民俗的视角,在三五年内,有计划地建立温州民俗博物馆、温州灯彩博物馆、温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这三个有特色的民俗馆,使他们成为温州城市的亮点。因为集中展示民俗文化,最能打动人心,加深印象。 我相信,这三个馆如果建成了,一定会为塑造温州城市特色增辉添彩。他将成为向温州人民进行爱国爱乡教育的基地,向国内外旅游者、研究者展示温州文化,传播温州人精神的场所。最后说一句,如果需要的话,我愿意把我的晚年,无偿的献给这三个馆的建设。
周梦江(学者文史专家) 温州都市报开设“温州学人对话录”栏目迄今已经介绍了七十多位学人。这实际上是一幅温州文化图,因这里有学术、艺术、医药等各方面任务介绍,综合来看,其意义远超过国内某些大报的人物介绍。从整个温州学人对话录来看,它呈现出这个时期温州文化的全貌了。 我们应该着手收集一些似失未失的温州古人的著作。以温州来说,清代至民国的瑞安县,是我们温州文化的渊源。我少时就常“瑞安出才子”的话,以周予同先生为例,周先生后来居住上海,但他是温州人,我们有责任收集他的遗著。目前周先生的著作,我们只看到一本《周予同经学史论著作选集》,是朱维铮编的。我想他还有许多著作流落人间,瑞安是他的故里,他也在温中、温师教过书,可以向老人访问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