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宋代,温州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个“节点”。 CFP供图 |
沉睡800年的南宋古船“南海I号”浮出水面,整船6万至8万件文物中有大量龙泉青瓷等外销货物。青瓷背后,记录着一条从龙泉装船,沿瓯江出温州港,再经泉州或广州通往大洋彼岸的“瓷器之路”。
由此,“南海I号”上是否也隐秘了当年地处东南一隅的温州与广袤世界的联系?记者就这些猜想采访了我市有关专家。
猜想一:沉船货物存留“温州制造”?
据了解,瓷器是“南海Ⅰ号”上最多的文物品种。已经出水的瓷器工艺精美、造型独特,涵盖了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等南宋名窑,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
“青瓷以龙泉最好,宋朝温州的瓷窑生产青瓷,也归入龙泉系。”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所长蔡钢铁认为,不能排除“南海I号”的外销瓷器保存温州工艺的可能性。
沿800里瓯江瓷窑林立,龙泉、云和、丽水、青田、永嘉、温州以及文成、泰顺、平阳等地已陆续发现烧造龙泉瓷器的窑址近500处。温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物处处长王同军在《宋元时期温州外销瓷初探》中提到,日本、韩国以及菲律宾出土的大量所谓“珠光青瓷”,有许多应属于温州产品。他表示“南海Ⅰ号”上同样有这种可能。
除了瓷器,报道透露“南海Ⅰ号”进行探摸时,考古人员清理出了一件较为完整的漆盒,外表饰纹华丽、精美。“右漆器之类,独出永嘉。”根据《弘治温州府志》记载,温州漆器技艺精湛,素以质地坚实轻巧、色彩光亮、髹饰方法隽巧闻名于世,两宋时在开封、临安等地都有各种温州漆器的专卖店。这样名声在外的货物是否登上“南海Ⅰ号”,市社科联副主席洪振宁介绍说,此前出土的宋代漆器不少标有“温州”、“上牢(制造)”等字样,他相信这一谜团随着考古推进很快能够解开。
猜想二:“瓷器之路”途经温州?
不论龙泉青瓷是否在温州制造,它都要经过瓯江港口。“南海Ⅰ号”瓷器能否再次印证这样一个事实:温州曾因海上通途“瓷器之路”与世界联系。
瓷器之路又称海上丝绸之路,它穿越烟波浩渺的海洋,通向欧洲和非洲,也使中国有了“CHINA(瓷器之国)”的雅称。唐宋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转到了南方,瓷器之路的起点就是东南沿海的贸易港口。
“其货纤靡,其人多贾”。借用诗句,洪振宁推测温州与“南海Ⅰ号”的联系,不仅因浙南是龙泉窑瓷器的“原产地”,而是得益与天然良港和两宋造船、航海技术,温州可能是海上“瓷器之路”的重要一环。
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中期,温州就开始对日贸易,五代后梁初温州置博易务,南宋绍兴初温州已设市舶务。此外,从北宋前期起,温州就设有官营造船场供漕运和海外交往,当时温州船厂官方记载年产量达600艘,规模堪称全国之首。蔡钢铁介绍说,出口的茶叶、瓷器、漆器存在两种航运途径:一是向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的印尼、越南、菲律宾等国直航,另一种则是途经明州(宁波)、泉州出航,温州港与当时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比并不逊色。不难想象,外销货物沿瓯江水系运至温州,通过海运向更大的港口输送,形成了温州“一片繁华海上头”的盛况。 记者 黄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