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树,给城市道路平添了优美景致和文化内涵。漫步在市区的道路上,细心的市民会发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盛行的法国梧桐(学名为二球悬铃木)如今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樟树、榕树等。记者昨天从市园林绿化养护大队获悉,该大队养护的18000多株行道树中,数量最多的是樟树,有12000多株;其次为榕树,有2800多株;位列第三的是喜树,有1000多株。此外,还有合欢树、羊蹄甲、蒲葵、马褂木、白兰花、桉树、棕榈等10余种。
法国梧桐为何远离人们的视线?行道树为何“换岗”?
法国梧桐退役
行道树应具备哪些特征?据园林绿化专家介绍,行道树应具有树干挺拔、树冠大、分叉点高等基本特征,还要适应我市气候、有比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
法国梧桐被称为“世界四大行道树”之一,我国许多城市均大面积推广种植。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市开始零星种植法国梧桐,六十年代开始大面积引种,七八十年代,市区街头巷尾、工厂、庭院、机关等随处可见法国梧桐。然而现在市区仅黎明路、环城东路等少数几条路还可以看到法国梧桐的身影。
据了解,法国梧桐根基浅、怕涝、树干脆弱,我市台风频繁,每次台风登陆过境时,总有一些法国梧桐惨遭连根拔起或拦腰折断的厄运,导致数量逐年锐减。
病虫害也是法国梧桐数量逐渐减少的原因。一位老园林工作者介绍,随着老城区临街木结构房屋的拆迁,木屋滋生的白蚁蛀蚀法国梧桐,使其根部被蛀空,如遇大风就容易倒掉。此外,法国梧桐常遭受一种被称作“悬铃木翅网蝽”的害虫侵害。
樟树面临控制
专家说,樟树是常绿树种,树形美观,几乎不需要修剪,又特别适应温州气候,是温州适生树种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我市开始大面积引种樟树,给城市增添了不少生机。记者发现,市区人民路、锦绣路、马鞍池路和温迪路等道路的行道树绝大部分为樟树,显得郁郁葱葱。
樟树容易滋生病虫害,每年入冬后,园林工人都要给樟树刷上一层石灰浆,以防病虫侵袭,但到了来年春季,还是难以完全阻止樟树发病。市市政园林局绿化管理处处长陈乾称,考虑到病虫害的因素,园林部门已将樟树列为今后控制种植面积的行道树树种。
为了避免病虫害蔓延,我市在部分道路种植两种相映成趣、互不相克的行道树,如在学院路,玉兰树和小叶榕相间;在九山路,樟树和喜树混栽;在市府路,樟树和棕榈共处;在府西路,棕榈和玉兰树交错;而在汤家桥北路,一边是樟树,一边是棕榈。
喜树脱颖而出
我市园林部门曾经有行道树引种不成功的经历。上世纪90年代初,我市在市区飞霞桥一带,引种过比较名贵的米老排(别名合常叶)。这种树是常绿阔叶乔木,树高30米左右,开黄色花朵,生长在我市山坡地时长势喜人,但却不适合作为行道树。原来,该树种非常怕积水,在台风来临之际,如处在低洼地带就容易根部腐烂。后来,这一带的米老排被樟树所取代。
据了解,土生土长的树更利于在本地生长。喜树是我市颇具代表性的乡土树种之一,适生性强,在强风中自我调节能力尤好,风力越强,落叶越快。因此,喜树成为我市行道树的选择树种,栽种在市区九山南路等道路。
期待一路一景
绿化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标志,行道树就是一个个文明符号。随着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行道树也日益多姿多彩,追求高品位。在蝉街、望江路,矗立着颇具南国风韵的棕榈树;在勤奋路,红花绿叶的合欢树颇为引人注目;在府前街、公安路、晏公殿巷、康宁路,洋紫荆(羊蹄甲)迎风招展;在学院路、民航路,小叶榕树郁郁葱葱;在黎明东路,通达笔直的喜树俊秀挺拔;在县学前、百里路,桉树傲然挺立。
有关专家认为,目前我市行道树还略显单调,应当增加有品位、有特色的行道树树种,力争形成“一路一景”的特色。记者刘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