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奉献的基层“红色细胞”

追记永嘉县鹤盛镇下家岙村村支书李成相

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作者: 记者 陆剑于 沙默 报道组 叶圣义 2014-01-20 06:34:53
核心提示:从“脏、乱、差”到整洁有序,村子里的变化村民感受最深。所以,村里人都不会忘记,村子的今天,离不开村支书李成相。
查看评论

  温州网讯 永嘉县鹤盛镇下家岙村在楠溪江边,从新近通车的雁楠公路拐进村子里,一幅新农村的近景图,就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从脏乱差到如今的整洁有序,村子的变化,村民感受最深。所以,村里人都不会忘记,村子的今天,离不开村支书李成相。可他却没能好好地在这里享受这份静谧,没能歇下奔波的脚步,哪怕只有半天的闲暇。

  2013年11月18日,就在村庄整治接近尾声时,59岁的李成相因肺动脉高压症,经医院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村委会主任李海舟说,李成相离世前一天,他去医院探望,李支书再三交代自己未完成的四件事:雁楠公路边上500多亩的农业观光园建设,600多亩的滩林景观改造,300多亩山地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村内革命老区纪念馆修建。“虽然村庄变美了,但没有产业支撑,农民就没有稳定的增收渠道,只有把这四个项目建设好,就能依托雁楠公路的开通,发展好旅游。”

  他心里挂念的,总是村里的大事小事

  下家岙是个穷地方,靠山面水,全村2000多人,人均耕地不过三分。

  大量青壮劳动力的外出,让整个村庄因缺乏生气而显得颓败和破旧。

  13年前,李成相出任村支书之初,因为穷,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村民连水也喝不上。李成相和村干部商量,当了“村官”,总要干点事情,有钱就干有钱的事,没钱就想办法干可以争取的事。

  这个“争取”,说起来挺轻松,跑起来却不容易,他最先把目光盯上了村里的机耕路。此时,村里都是狭窄的黄泥路,逢着下雨,走路都有困难。他提出这个建议后,村民和村干部都疑惑,村集体没有钱,怎么弄?

  他和村干部分头,跑挂钩单位,跑乡里,终于要到了一些钱,但东拼西凑的钱离预想差了一大截,于是,他带头领着村里的劳动力以劳代资,用最少的钱,硬是把一条宽4米、长3000米的机耕路给建了起来。

  有了建设机耕路的经验,李成相又把目光盯牢了村内道路的硬化。他又开始一次次跑部门,又组织村民为造路投工投劳,功夫不负有心人,5年前,全村2000多米的道路,全部实现了硬化,顺带着建好了路滩、张园两个自然村的道路,所有这些村道在安装了路灯后,村民晴天吃灰尘、雨天踩泥泞的日子,由此结束。

  有了路,李成相开始考虑水,长期以来村里的自来水靠一条水泥管,但埋在地底下,容易受损,加上蓄水池的总量不过30立方米,村民只能靠挑江水过日子。他还是靠自己“摸索”出来的老套路,最终用PP管取代了水泥管,蓄水池的容量,也增加到了200立方米。

  李成相告诉村干部,为村里的事,就不怕脸皮厚,能要到碗里的都是菜。这种稍显“自私”的理念,换来了村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除机耕路、村道、自来水之外,村里还盖起了办公楼、公厕、村民活动场所等。

  村民李西绒家的三亩地,紧挨着机耕路,这些日子,他隔几天就会来清扫一下道路,他说,这条路是老书记花了大力气造起来的,也算是老支书留在村里的遗产,应该好好珍惜。

  他把生命的最后时光,留给这个美丽村庄

  去年4月,下家岙村作为永嘉美丽乡村精品线上的一个节点,名列其中,进行村容村貌的整治。

  李成相对此显得异常兴奋,原先村里搞建设,都是求爷爷告奶奶,现在政府拿钱,无异于天上掉馅饼。他深知这次整治是下家岙村的一次大“翻身”。

  但是,整治涉及太多的事情,需要拆除大小上百处违建、清理上百吨垃圾、绿化金角银边3000多平方米、改造外立面19000平方米,加上“多杆合一”和污水设施建设等,一个人乃至一个班子,都会忙得团团转。

  此时,李成相的身体开始变得虚弱。4年前,他患上了肺动脉高压症,这种病适宜静养,耗氧量大的活动比如走路、爬楼梯、着急上火都不合适,他平时的工作,只能用电瓶车代步,这4年,就驶坏了3辆电瓶车。3年前开始,他使用上了吸氧机,晚上睡觉前都要吸两小时,感觉舒坦了才能入睡。

  这样的身体状况,本来已经到了“病退”的程度。去年村党支部换届中,他就以身体不好为由,不再作为支部委员候选人参与竞选,但在后来的“两推”结果统计中,全村49名党员,一个不落地投了他的票,“推着”他连续成为第四任村支书。

  他告诉妻子,党员信任你,村民拥戴你,自己就责无旁贷,要为村里多干点事。

  启动新农村建设后,他把身体不适全都置之脑后。只要有人来说村里有什么事情,他二话不说就赶去;他还有个“坏习惯”:当天没办好的村务,晚上就会翻来覆去睡不着。去年9月,他的病情逐渐加重,家人都极力劝他去看病,他说村里很多事情等着要处理,在这个节骨眼上去看病,自己在医院也不放心。到了10月,他开始难咽饭食,当时村里正在改造外立面,一些政策正待处理,他还是硬撑下来。看着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三个儿子只好设了个“骗局”,称带他去看了病、开了药就回来。去医院后,得知儿子们已为他办好住院手续,他当场就发脾气,掉头就回到村里。

  到去年11月13日,他实在坚持不住了,儿子们只好强制“抬着”他住进了医院。这一天,是离去世的5天前。

  “如果他能好好休息,也许就不会这么突然。”家人说。“如果他不是村集体的带头人,他就有理由在家养病。”村干部说。但在李成相身上,并没有这许多“如果”,因为他的心里,装下了大家,而唯独没有自己。

  他恪守自己的为“官”原则,在“吃亏”中体现价值

  “村官”的权力大不大?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如果有私心,权力就大。如果没有私心,就会有责无权。

  李成相当了13年的村支书,经手了村里大大小小的建设项目。同时,许多市级、县级工程,也要借力村里,自然也是一个留下“油水”的机会。但是,李成相对这些项目的“营利”,似乎没有丝毫概念。

  李成相的大儿子李建武说,父亲定了个“家规”,凡是村里的事、尤其是建设项目,家人一律不得过问。参与招投标是不可能的,就算自己的朋友有这个意向,也不能通过他打招呼,否则,百分百会被父亲拒之门外。

  “六亲不认”是李成相留给外人的印象,他常说,小小村官无级无品,可好歹也是一方带头人,自己要是打了自己的嘴巴,说出来的话,还会有谁听?

  几年前,为保护村边的滩林,村里立下了村规民约,无论哪位村民偷挖砂石,查明情况后,一律罚款。一次,他一位堂侄偷挖了砂石,按照村规要罚款1万元,堂侄不愿意出钱,便置之不理,李成相没有办法,便和堂弟每人出了5000元上缴村集体。正是这种公正的力量,下家岙的滩林,得到了完好的保护,这也为村里发展旅游留下资源。

  由于长期以来的建设滞后,村里有100多亩的集体山地和闲置地,被部分村民占用。以往的村干部碍于面子,不敢处理。李成相当上村支书后,先从自己的堂叔、堂侄等亲戚入手,一户户做工作,最终使这些集体资产重新回归。如今,这些山地成了村集体经济林;原来的闲置地有些被建设成村民活动场所,有的被建成景观带,有些被用作蓄水池的建设,就连现在的村办公楼,也是在这些土地上建造起来的。

  只要是村“两委”决定了的事,李成相总是自己带头执行。在推行殡葬改革之初,他率先焚烧了父亲的棺木,赢得村民们的信服却遭到了他父亲的抱怨;在县道“四边三化”和立面改造工程中,他带头拆了自家的小屋,村“两委”干部也纷纷率先自拆;在雁楠公路建设过程中,需要征用下家岙村28亩涉及50多户的承包地,李成相又是第一个同意自家的地先被征用,对于不理解的村民,他则不厌其烦地数次上门。鹤盛镇组织委员兼驻片片长池兴荣说,雁楠公路在鹤盛镇辖区内有十几公里,沿途有十几个村,就下家岙村的征地政策处理速度最快。

  涉及集体利益,李成相会拿亲友“开刀”,可涉及权益,他却严格掌握原则。在农村,入党被看成“福利”,10多年来,下家岙村共发展党员18名,他严格按照组织原则,虽然三个儿子都想入党,可他却看到了孩子身上的不足,迟迟不肯放松要求。与一些村相比,下家岙村因此没有出现党员的“近亲繁殖”。

  “当个村干部,是村民相信你。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能留下骂名。”李成相和家人讲这番道理时,儿子时常会奚落他,但他却是打心眼里的义正词严。

  他把百姓致富的梦想,揣在心中托举在手中

  下家岙因为穷,村民也“穷则思变”。但村民追求的这个“变”,却给外界留下不少话柄和谈资:

  一只鸡被过路的车子压死了,村民便有了“鸡生蛋,蛋孵鸡”的讹诈,开价可以达到几千元,这样的故事,流传至今;这里被戏称为“金三角”,村中出现了吸毒、贩毒,而赌博、打架斗殴,更是寻常事。李成相上任之后,以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无私的精神以及文明村的创建等活动,使当地民风得到了改变,镇里已没有得到该村在外村民违法犯罪的消息,村里也没出现过打架、赌博、敲诈等不良现象。

  作为从民兵连长干起、至今近30年的老“村官”,他在村里有威信,说出来的话也有人听。但是,穷的问题,却让他在上任之初变得束手无策。当时他能够做的,就是照顾好村里的困难群众,逢年过节,送点慰问品。李岩仁、李六妹都是解放前入党的老党员,老人说到李成相,最真实的表达就是“对我们很好。”

  这样的“对他人好”,是李成相的习惯。2010年11月6日,一辆农用车从20米高桥上坠落楠溪江,李成相和儿子李建武立即投入救助,在冰冷的楠溪江水中,将一对兄妹救上了岸,网友把他们称为“神勇儿”和“竹排爹”,当年11月8日的《今日早报》,用半个版报道了他们的事迹。就在我们采访当日,被救助孩子的母亲、岩头镇芙蓉村的周爱兰来到李成相的遗像前,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李成相这样的救人故事,在村民的记忆中,还不胜枚举。

  但是,李成相希望的“对他人好”,却不是个体的,而是群体的,即让村民都富起来。

  这个梦想,一直揣在他的心中。在完成了村里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后,他和村委会成员商量并确定了下家岙的发展思路:借助雁楠公路开通的契机,建设公路边上500多亩农业观光园;借助600多亩滩林景观优势,打造一个休闲、游乐场所;利用林坪降300多亩山地资源优势,建设农业产业基地;利用革命老根据地的红色优势,实现绿色开发与红色旅游并举。

  对于今天的下家岙村来说,这些设想已经不只是梦想。李海舟说,这些布局是契合下家岙实际的,村里缺钱但不缺资源,原先交通瓶颈的制约破解后,这里作为雁荡山连接楠溪江的节点,区位优势的凸显,将会给村民带来无尽的财源:“老支书有远见,当年他保护滩林不受破坏,就给今天的下家岙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李成相已经看不到村民奔向小康的那一天,但是,他10多年为官留在这片土地上的“红色细胞”,注定会在某一个春天,悄悄铺开一个他梦想的世界!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叶双莲|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