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替亡儿还债 五年每天只吃两顿稀饭(图)

来源:解放日报作者:2014-01-20 15:47:00
核心提示:

吴乃宜在编织渔网。

  在浙江省最南部的东海小渔村,有一位耄耋老人吴乃宜。

  5年前的一场台风,夺去了他三个儿子的生命,留下却是80多万元的债务。

  失去儿子的痛,化为替子还债的愿。5年来,他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清苦生活,以风烛残年的孱弱之躯,坚定而倔强地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他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我们“诚信”的含义。

  细软的网线在他手中来回穿梭,他是如此聚精会神,丝毫没有察觉到我们的到来

  列车驶出温州南站后再坐两站,这才抵达苍南。此时已过晌午。出苍南火车站换上汽车,我们马不停蹄地继续赶路,因为从县城灵溪到我们要去的马站镇,还有近40公里。

  一道道路转峰回,一条条短长隧道。一个多小时的颠簸后,车子沿着曲曲弯弯的盘山路爬上了一个名叫柳垄的山岙。这里就是此行的目的地——海拔150米的三澳村。

  被网友亲切称为“诚信老爹”的吴乃宜,就住在这个浙江最南部的小渔村里。这里地处玉苍山环抱,东临东海,南面与福建省福鼎市沙埕港隔海相望。

  顺着石板台阶走下去,只见几处老旧的房屋分散在坡面,山上零星的几垄田地冷冷清清。因为太过偏远,这里的人家近年来陆续搬走。拐一个弯,小路尽头便是老人的家。几间老砖房在这僻静的山岙之中,显得孤单而倔强。

  院子虽小,却干净整洁。墙头上的竹箩里晒着金黄的豆角和鲜红的辣椒,一群小鸡叽叽喳喳地啄着米粒。畚箕、笤帚和一支拧干的拖把静静躲在壁角。

  82岁的吴乃宜正坐在面向院子的房间门口低头织渔网。昏暗的光线下,细软的网线在他手中来回穿梭。他是如此聚精会神,丝毫没有察觉到我们的到来。

  很不忍,以一声问好打破了这份宁静。

  老人立刻放下手中的渔网,笑着站起身。他穿着深蓝布衫、黑色长裤,破旧的拖鞋里露出老树皮般粗糙的脚趾。驼了背的个头儿不到1.6米,黧黑的脸上挂满皱纹。

  除了两张旧床、一口老木橱,屋里再没啥像样的家具。这是吴乃宜和老伴、孙女的卧室。一会儿,老人的儿子吴秀全夫妇俩从田里割完草回来了。儿媳田晓玲刚要和我们握手,突然缩回手去,一面摘下手套一面红着脸说:“手脏着呢!”刚刚40岁的她,长长的麻花辫里夹杂着银丝,透露着不该属于这个年龄的苍老。嫁到苍南近20年,她已能说一口熟练的本地闽语。而吴乃宜不会讲普通话。我们的采访就在田晓玲的“翻译”下开始。

  四兄弟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买一条钢质渔船!为此,他们投下所有家当,四处借款,筹足近110万元

  田晓玲的丈夫吴秀全并不是老人唯一的儿子。

  吴乃宜和老伴膝下本有四个儿子,老实本分的吴秀全排行老二。老大吴秀柱最能干,兄弟们有什么拿不定主意的事儿,都是他拍板;三弟吴秀本内向稳重;小弟吴秀远个性随和,做什么都爱跟在哥哥们后面。因为孩子多,家境一向比较窘迫。小时候,兄弟四个淘气、疯玩总是在一块儿。靠海吃海,父亲给他们立了一条规矩:一满15岁就要跟着大人出海打渔。于是从大哥开始,兄弟们陆续向大海讨生活。日子仍不宽裕,倒也不愁吃不愁穿。此后,兄弟四个先后娶妻生子,可依然结伴出海打渔。村里人都知道吴家四兄弟心儿齐、感情好,一大家子和和睦睦。

  霞关一带盛产海产品。近几年,随着冷冻技术的改进和海产资源的逐步减少,捕捞虾皮很能赚钱。但吴家兄弟的木船马力太小,捕捞起来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2006年初,经过一番商议,四兄弟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买一条钢质渔船!说“大胆”,是因为造价昂贵、配备先进捕捞工具的钢质渔船当时在镇上还十分罕见。这一决定,足见吴家兄弟的雄心与魄力。

  他们卖掉了原先的木质渔船,投下了所有的家当,又四处借款,终于筹足近110万元,买回一条32米长、127吨位的钢板渔船。他们成了镇上第一批拥有钢质渔船的渔民。

  过完春节,这条船在喜庆的鞭炮声中,满载着四兄弟的美好希冀起航了。

  吴秀全给我们算了一笔:用小船打渔的时候,一年每家能挣三四万元都算好的了。有了钢船,在上半年非旺季时,仅捕捞一种当地人称为“水果鱼”的小鱼,就赚到了1万多元。“收入翻一番,肯定有!”在吴家兄弟看来,这么大的投资是值得的,因为按照他们的预期,四个人只要苦干两年左右,买船、买工具的成本就能够收回。到那时还清了外债,接下来的就都是好日子了。

  未曾想,船买来半年多,一场台风无情地摧毁了兄弟们的愿景,也让吴乃宜老人一夜之间失去了三个生龙活虎的儿子。

  一见到妻子,吴秀全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大哥和弟弟们都没了……”

  那是2006年8月10日。建国以来最大的超强台风“桑美”正面登陆苍南县,中心最大风力超过了17级。

  天还没黑,“桑美”开始登陆。第一波狂风过后,吴秀全打电话回家,告诉妻子他们的船已停进邻近的福建沙埕港避风,“船没事,你们别担心,我们兄弟正在吃晚饭呢!”家人的心稍稍放下。

  吃过晚饭,狂风暴雨突然升级,来势极为凶猛。眼见周围乡亲的一些房屋被台风刮倒、整个村子陷入一片狼藉,田晓玲急忙给丈夫打电话。但这一次,电话接不通了。

  听到电话里一遍遍播报的“无法接通”,她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她不知道,丈夫吴秀全和他的三个兄弟,此时正处于生死边缘。

  死里逃生的吴秀全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依然心有余悸:“那次台风太猛烈了……谁也没想到,躲在这样的避风良港,这么大的钢船竟也会被掀翻沉没……”

  那一晚,被吹翻的小船横七竖八地漂浮在水面。狂风中,老三被迎面飞来的一片木船板击中头部,当场晕了过去,兄弟们合力把他抬到船舱里。见老三略微苏醒,吴秀全和老四又跑到船尾,那里搁置着500多个铁质渔笼,每个都有几十斤重。为了减轻渔船的自重避免倾覆,他俩准备把这些渔笼扔到海里。然而,肆虐的台风掀起几十米高的巨浪,渔笼被掀翻,重重地砸在了两人的身上。吴秀全忍着腿上的伤痛,拼了命地去拉老四,却怎么也拉不出来。倒下来的渔笼把老四压沉在海里,他随即消失在风浪之中。又一个巨浪打来,钢船被打翻了,船舱里的老三也没能逃出来。

  来不及哭喊,吴秀全只听到大哥唤他:“不要管船了,我们两个游水逃命吧!”吴秀全和大哥一前一后紧紧抓住船上的绳索,准备爬到尚未完全沉没的一边船舷上。可是大哥渐渐体力不支。吴秀全嘶声大喊:“哥,你怎么样,怎么样啊?”大哥没有回答,只是双手抓着绳索。不一会儿,他就被海水冲走了。

  眼看着自己至亲的人一个个在眼前消失而无能为力,自己的境遇也是生死未卜,吴秀全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这时,远处漂过来一个圆圆的东西,他定睛一看——竟然是一个救生圈!他慌忙腾出一只手去够,却够不着。救生圈像个不懂事的孩子,一会儿漂近,一会儿漂远,在这生死攸关的节骨眼上,还要和吴秀全开玩笑。

  一次、两次……吴秀全终于抓住了救生圈!他把救生圈套在身上,顺水在海上漂起来。哪里是岸,也不知道了。“听天由命”的念头在吴秀全脑中闪过。

  在苍南的家中,左顾右盼等不到丈夫消息的田晓玲,坐立不安。

  晚上10点左右,一个和兄弟们一起出海的亲戚打来电话:“你家的船好像翻了……”犹如晴天霹雳,田晓玲脑中顿时一片空白。

  她慌忙打电话到霞关、福鼎等地的派出所询问情况,却一无所获。她又拨通了沙埕派出所的电话,当值班干警告诉她“这里已有五具尸体,要不明天过来认一下”时,田晓玲崩溃了。她叫上大嫂和两个弟媳,匆匆赶到兄弟们出发的码头。码头对岸就是福建,她们多想飞奔过去寻找丈夫的下落,但码头上找不到一条船,通往沙埕的山路也因山体滑坡而中断。万般无奈之下,几个无助的女人只能在码头上焦急地等待。

  凄风苦雨,一夜无眠。

  天亮了。哭累了的四妯娌还在苦等。

  子夜时分,在海里漂了4个多小时的吴秀全终于看到了一艘没被掀翻的渔船,奋力游了上去。船上的人又将他转移到一艘更安全的军艇上,那里还有几十名和他一样侥幸活下来的渔民。他们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爬上岸,在当地村民家里借宿了后半夜。巧的是,第二天一早,吴秀全在那里碰到了大哥的一个朋友。听说了吴家的遭遇后,这个朋友二话不说,把吴秀全带到对岸,那里有公路直通沙埕。在沙埕,归心似箭的吴秀全借了辆旧自行车,一口气骑了三四个小时,总算在中午12点回到了家。

  绝望的田晓玲在码头上从夜里守到中午,正打算坐快艇出海去寻找丈夫的踪影,恍惚中,也不知谁跑来报信:“晓玲,你丈夫回来了,你赶快去看看!”她一下子跳起来,飞奔回家。

  吴秀全身上只剩条裤衩,到处是被刮破的伤痕。一见到妻子,他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大哥和弟弟们都没了……”

[1]  [2]  下一页  尾页
扫描下载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林振将|责任编辑: 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