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手提马桶 老人连声说“好兮,好兮”

2014年05月06日 09:26:39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查看评论
核心提示:圆困难群众“微心愿”活动,圆了屯前街164号住户装上抽水马桶的梦

  结对社区:温州市八仙楼社区

  结对记者:黄之宏

  “老头子,要上厕所吗?” “老太婆,上厕所去。” 74岁的李友林和66岁的夏玲弟夫妻俩,每天都要相约上厕所。两人身体都不好,腿脚不利索、大小便也不正常,一天少则一两趟、多则四五趟,从屯前街164号的家走到四营堂巷的公厕,5分钟的路两人却要摸摸索索走上10分钟。

  蹒跚搀扶、相互支撑,场面看着温馨和浪漫,只有他俩感到辛酸和无奈。

  八仙楼社区方圆0.3个平方公里,地处城北最繁华的地域,6000来户居民大部分在高楼大厦里过着现代化生活,而屯前街200余平房户却像社区里的“洼地”,至今保留着旧城改造前的生活痕迹。164号,李友林和他的“傻”兄弟,是这片“洼地”里最辛苦的人家。“他们抽水马桶都没有。”社区书记王阿娟压低了声音说。

  从1988年温州启动旧城改造开始,手提马桶便逐渐退出了人们生活。然而李友林家的马桶,今年才被迫“退休”。一个月前夫妻俩前后脚又一次住院,老李一个跟头晕了过去,长期糖尿病和营养不良,导致胃溃疡、脑萎缩,脚动脉、静脉、血管都开始硬化;夏玲弟随后也住了院,她一侧肾已经切除、另一侧也开始萎缩,出了院后提不动10斤重物……手提马桶从楼上的房间,搬到了楼梯下的隔缝间。

  “20年了,淘粪工每天都会来我们家,后来整条街就我们和他弟弟隔壁两户还倒马桶。这次出院,淘粪工还说让我们把马桶只管放门口,他会来倒,可是我们两个提不动呀。”夏玲弟一定要拉着社区书记上二楼坐,那是他们家最亮堂的地方。

  装抽水马桶,是夫妻俩一直以来的期盼。他们的房子楼上楼下都只有一间屋子,阴冷潮湿还老漏雨,楼上的卧室天花板被水泡胀开了口;楼下的厨房、灶间、起居室瓦缝透进缕缕光线,水泥墙的裂缝补了好几次,再也补不平整。隔壁独居的老弟弟还需要照顾……这些,夫妻俩都能忍受,但提马桶的日子已经太难熬。过去10多年间,整条街的邻里都装了抽水马桶、修了卫生间,唯独老李家没动静。

  “我们本来也不是困难户,我们有退休工资,可以生活得很好。要不是病得不行,实在不想麻烦政府。”夏玲弟说话间,还不时揉着自己的右腹,那边切了肾的地方还在隐隐作痛。他们两人每月退休工资五千元,可夏玲弟光一种药就得花一千多元。有几次,家里好不容易凑了钱想改管道装马桶,种种原因都搁下了。“我们本来想熬熬,等拆迁一切就好了。”可是等了一年又一年,拆迁还是“天上的星”。

  今年出院后,老李端水上楼洗澡都成了难题,老两口这下彻底犯了愁。他们在一楼灶台边,用一块玻璃推门挡了个冲澡间拉起浴帐,水还得一桶桶往外拎。上小厕还能端个痰盂将就,上大厕就只能跑公厕了。眼看着天气一天天暖起来,身体一天天消耗下去,夫妻俩拉下面子找社区说出了这个心愿。

  4月,五马街道在八仙楼社区开展“走亲连心”圆困难群众“微心愿”活动。社区联系鹿城区环卫处才知道,像老李兄弟两户这样的“马桶人家”,整个主城区登记在案的也就3户。

  经过近一个月努力,鹿城区环卫处传来好消息,管道改造方案已经出炉。社区的网格员也做通了邻居的思想工作。4月底,王阿娟欢喜地跑来老李家通知他们:“下个月,你们家就能装上抽水马桶啦。”

  夏玲弟直说“好兮、好兮,环卫处的人也来了好几趟”,拉着社区书记去看洗澡的隔间,打算就把抽水马桶安在那里,“到时候洗澡水也不用倒了”。

  记者手记

  底层民众的“微心愿”,吐露的却是民生的大盼望。

  对一个社区、一座城市而言,验证老百姓生活幸福感,要去关注群体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关注他们对生活的需求和盼望。

  今年,一则北京朝阳区“井下蜗居”的消息,引发了对城市边缘人、对现行社会救助办法、对社会“兜底”保障体制的思考。而对一个社区来说,“兜底”保障是让社区最困难的这部分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得其所”。

  像八仙楼这样一个大社区,即有高楼大厦享受生活现代的居民,也有平房巷底依旧手提马桶的住户。改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态,我们不能坐等一场彻底的拆迁,我们还是需要像八仙楼社区这样,听“微心愿”让每一个个体实现微改善;我们也需要相关的部门像鹿城区环卫处这样,对现有的管道做微调整,来畅达老百姓的“微心愿”。

  弱势群体的“微心愿”,恰是我们社会的“短板”,不仅依靠社会制度的长足进步,更要着眼现在将一块一块短板“补”上。切莫忘记,当李友林这样的“马桶人家”装上抽水马桶,也代表我们主城区彻底告别手提马桶的年代,宣告着一个时代的进步。

本文转自:温州网

N作者: |编辑: 叶双莲|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