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山下河日均垃圾500斤 三天不打捞回到十年前

2014年06月09日 06:21:51来源:温州网-温州晚报

  委员观点

  朱彬

  市政协委员

  温州市环境保护设计科学研究院院长

  山下河经过这么多年的整治,虽然取得阶段性的成效,但是长效管理机制如果不能同步建立,后续维护办法不能同步出台,那么河水很快就会“变质”,最终的治水结果可能还是污染的又一次重蹈覆辙。

  城中村改造、截污纳管等环境基础设施是治河关键,但目前对于山下河来说,市民环保意识的提高最为重要,也最为切实可行。治水是一部分,护水更是一场艰巨的持久战。

  垃圾入河是一种不文明的粗放行为,我们往往对环境的要求很高,但是对自身的要求很低,家里弄干净就行,垃圾扔河里却习以为常。事实上,只有我们做好了环境维护者这一角色,我们才能更好地成为环境的受益者。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做好山下河周边的垃圾处理配套设施,让市民有地方倾倒垃圾,倡导市民垃圾归类,使“垃圾入箱”成为一种环保习惯。

  杨立淮

  市政协委员温州大学团委书记

  山下河的水质和环境治理有改善,但整治效果又有反复的现象,反映了“五水共治”工作的紧迫性和长期性,要做好这项工作,既要有“毕其功于一役”的决心,治理要立行立改;又要有“铁杵磨成针”的恒心,治理要持之以恒。对于治理取得的好的经验和做法,要及时总结和固化。针对目前仍然存在的居民向河道扔垃圾,排生活及菜市场污水等问题,做好河道治理工作,我认为还要做到这几个方面:

  一是要“守土有责”。山下河的治理不仅是一家塘河管委会的事情,水体污染的源头是两岸,因此山下河所在街道要统筹协调好各岸上涉及污染排放的单位和村居,切实做到责任到户、责任到人。

  二是要“人人有责”。河道治理好了,受益的是居住在两岸的老百姓,要加强环境意识教育,使得老百姓主动参与,自觉约束随手丢垃圾到河流、随时随地乱排放污水的恶习,明白建成了“宜水、宜居”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利己利人。

  三是“硬件”设施建设要及时到位。要加大菜市场环境整治、城中村改造力度,截污纳管建设是关键,在发动老百姓主动参与河道整治时,政府和相关单位要以自身及时有效的硬件配套设施建设相跟进,让整治的设施及时落地,相关制度和管理规范及时固化。

  四是“软件”氛围要时时营造。“五水共治”的价值依归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河道治理的长久之计在于调动每位居民参与河道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通过“自律”与“他律”两个途径做好氛围的营造工作。

本文转自:温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