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赛】在文化绵延中筑瓯越之美

来源:温州网作者: 郭高腾 2014-09-15 17:48:56
核心提示:要建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市”,并非一定要套牢一定数量的制造业和商业,能否在瓯越文化的绵延中,绘制出自身特有的“文化基因图”才是关键,否则,我们的社会形态和城市文化就只能消隐于现代。
查看评论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诗一般的语言出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公报中。曾有一位外国专家对某地的旧城改造这样感慨:“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也不会有。”国内著名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吴良镛曾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跑的地方多了,静下来回忆,有些已经印象模糊,想不出有什么特色。但那些富有个性的,即或只是短暂的逗留,却至今记忆犹新,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这是一种什么力量,无以名之,或可谓‘城市特色之美’。”讲的都是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去历史、去文化”现象。

  这些年,一些城市在“大拆大建促大变”中,失去个性化、民族化和历史化,形成“连锁式”的雷同状态,走的是现代经济一体化、集群化和标准化的逻辑轨道。城市的历史文化血脉被割断,人们渐渐感觉到孤独与单调,更谈不上什么乡愁,也许有的只是忧愁。难怪央视主持人赵普曾感慨,我们的城市在几十年的“百废待兴”中,落寞成了钢筋水泥丛林里的盆景。

  文化之于一个城市,正若灵魂之于一个民族。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提出,“世界上众多国家随着意识形态时代的终结,将被迫或主动地转向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寻求自己的‘文化特色’,试图在文化上重新定位”。的确,城市形象的内核与底蕴要借助文化来体现,它的构建离不开历史文化之“源”和现实文化之“流”。一个精神失落的城市必定是失败的城市,而一个繁荣的城市必定有其积极活跃的民族风气与内涵。诸如罗马“西班牙大台阶”、维也纳音乐街、莫斯科的阿尔巴特街,还有波士顿哈弗广场,都颇具文化特色。文化内涵不足的城市,其繁荣往往逃离不了“昙花一现”的命运,它必须依靠强大的文化力量来维持、来提升。

  作为素有“浙南邹鲁”美誉的温州,同样面临着资源整合、平台搭建、技艺传承等一系列重大课题。要建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市”,并非一定要套牢一定数量的制造业和商业,能否在瓯越文化的绵延中,绘制出自身特有的“文化基因图”才是关键,否则,我们的社会形态和城市文化就只能消隐于现代。那么,如何才能在现代化空间里恢复瓯越文化的历史记忆?

  在我看来,应系统地着眼于三个维度的思考:一是保护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瓯越文化是一个地域人的身份证,也是瓯人生生不息的遗传密码。我们应怀着“温情与敬意”来保护和弘扬正散落在温州角角落落的历史文明,永嘉昆曲、瓯剧、瓯绣、瓯塑、瑞安鼓词、泰顺廊桥、平阳木偶戏、乐清木雕、剪纸……它们正在沉默里等待着城市的本位和衍生。二是开发打造现代文化品牌。以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在“一主两副三极多点”大都市区构建中,找准自己的“坐标”,拥有自己该有的发展“品位”,策划城市文化的名片,抓好戏曲故里、歌舞之都、书画名城、百工之乡等文化品牌建设,记住属于温州的“乡愁”。三是追寻江南特色的未来价值。要突出城镇化建设的江南特色,塑造城水相依、城山相偎、文化萦绕的特色城镇、村庄,保护与开发相向而行,把大自然留在城市,使“城市变得像乡村”;让乡村赶上现代化步伐,把“乡村建得像城市”,让温州人无论身在何处,都能保留一份属于自己的“乡愁”。

  只有那些历史悠久的文化风貌自然地徜徉于城市的街头巷尾,这座城市才会成为活着的城市。犹如茨威格对欧洲的回忆一样,唯有对逝去的世界留恋,才对现在的世界充满寄予。温州也只有让深埋于地下的文物遗迹“浮上来”,让记载于史籍文献的文化“走出来”,让湮没于历史尘埃的文化遗存“活起来”,才能给江南水乡留胜迹,让人们诗意地栖居于富有特色之美的瓯越大地上。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陆向东|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