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隐私不是拒绝彩票信息透明的借口

来源:大河报作者: 宋鹏伟 2014-10-08 15:31:10
核心提示:中奖者可以有隐私,彩票事业却不能有太多神秘的灰色地带,在这个追逐“小概率、大回报”的行业里,立身之本也是将一切可能出现的意外与作弊因素降到最低,如此才能收获造福社会的大回报。
查看评论

  近日太原一彩民以256元揽下至少100注双色球头奖,奖金高达5.2亿元。对这样一个天文数字,很多网民不是羡慕嫉妒恨,而是质疑彩票的公正性,甚至有人说是“在编童话,以引诱更多的人去买彩票”。有少数人提出质疑,那可能是出于妒忌心理;但相关新闻下的跟帖质疑如潮,那么,对以公开透明为立身之本的彩票业来说,就是一个值得反思的公信问题了。(据《新京报》)

  每有巨奖开出,必引发无数争议与质疑,有人甚至指出,此举是在“虚构一个不劳而获的人,去忽悠一群想不劳而获的人,最终养活一批真正不劳而获的人”。那么,在彩票发行、摇号、兑奖等阶段,是否果真有值得推敲之处呢?

  单式倍投,牺牲了一部分获奖概率,得到的是一旦中奖后的巨额回报。当然,并不能因为概率极小的事件真的发生了,就认为一定是舞弊之举,只是作为彩票发行方的福彩中心,理当排除公众的合理质疑,使彩民相信其中没有猫腻——“那家伙只是太幸运了!”相反,如果福彩中心无法或不愿公开详尽信息,甚至对备受诟病的诸多环节拒绝完善或改革,必会影响自身公信力,进而让频中大奖这样的好事成了坏事。

  首当其冲的是中奖人信息——拿了公众的钱,没理由一切信息都无可奉告。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大奖得主的个人资料,包括照片、姓名、获奖感悟等信息多数是公开的,便于公众监督和查询。然而在我们这里,不公开却成为常态,理由是出于保护当事人隐私考虑。安全确实是个问题,尤其是对于一夜暴富的人来说,担心并非多余,但信息公开不等于公布隐私,对于投注地点、时间等信息完全可以公开,倘若中大奖者总是在临近封机阶段投注,其中就很可能有猫腻了。此外,公众对于封机至开奖之间时间过长、摇奖过程为何不能现场直播、摇奖机是否不定期经过第三方检测等问题皆有不满,既然公众关心的是有无作弊的可能,那么最大限度地公开信息就极有必要,理应及时、有效和准确地告知公众,澄清疑虑。

  面对巨奖诱惑,倘若魔高一尺,必须道高一丈。过去的教训有很多,2001年12月到2002年11月,深圳“彩世塔”公司利用承销彩票之机,先后在17个城市作弊20起;2004年,西安闹出“宝马彩票风波”;2009年,深圳有人用“木马软件”制造出3305万元福彩大奖……拍胸脯保证没问题很容易,但这种自信只能来自于程序设置上的安全性,以细节的苛刻取信于民。

  显然,相对于政府部门自身的公信力,独立监管、市场竞争和信息透明更值得信任。作为垄断彩票发行的部门之一,青岛市福彩中心就曾利用彩票公益金购买豪华游艇,中国福彩中心黄山培训地更被曝沦为奢华庄园……彩民每年贡献的数百亿元公益金究竟都用到哪儿去了?如果总是利益自肥,何谈公信力?如果公益金支出仅有“福利事业”“社区建设”和“救助孤老残困”这样几个抽象的名目,而无具体明细,则其中出现腐败几乎是可以想见的。

  中奖者可以有隐私,彩票事业却不能有太多神秘的灰色地带,在这个追逐“小概率、大回报”的行业里,立身之本也是将一切可能出现的意外与作弊因素降到最低,如此才能收获造福社会的大回报。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陆向东|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