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柳市发现南宋“刘公塘”遗址 距今近900年

来源:温州网–温州都市报作者: 王雄涛 2014-10-23 06:50:24
核心提示:昨天上午,乐清柳市的刘先生反映,他所在的湖横社区在河道清淤时,发现了距今已有近900年历史的乐清南宋“刘公塘”的遗址。该遗址虽多次遭人为破坏,但基本轮廓还在。
查看评论
“刘公塘”遗址。

  温州网讯 昨天上午,乐清柳市的刘先生反映,他所在的湖横社区在河道清淤时,发现了距今已有近900年历史的乐清南宋“刘公塘”的遗址。该遗址虽多次遭人为破坏,但基本轮廓还在。

  河道清淤发现“刘公塘”遗址

  昨天下午,温都记者来到遗址发现地,只见数台大型挖掘机正在河道中清淤,河道正中插着一排彩旗。

  刘先生指着彩旗介绍:“那里就是古官塘(塘:堤岸、堤坝)遗址,村民称之为‘刘公塘’,据说是南宋乐清知县刘默出资所建。”刘先生说,他在附近村落长大,小时候在河中游泳,经常能踩到一排河堤,还能站在上面。河堤由青石排成,大约3米宽。现在遇见大旱天气,水位下降,还是能看到的。

  村里有老人告诉刘先生,以前有乡村小学师生在河堤上设考场。后来,河堤废弃了,大家便在大旱时把砌河堤用的青石搬运上岸,作为建材使用。

  遗址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

  据乐清市文物馆副馆长陈元友介绍,他们听说河道清淤发现“刘公塘”的消息后,安排了工作人员到现场查看。当时,河堤掩埋在淤泥中,没办法看清楚。但根据相关史料记载,该河段是乐琯运河一部分。

  陈元友说,据《乐清市水利志》记载,刘默,山东沂州人,南宋绍兴二年(1132)任乐清知县,自乐清县治西门迎恩桥至琯头五十余里塘路,因为水患毁坏不能行走。刘默便捐献俸禄,发动西乡民众疏通河道,分段修筑河塘,并亲赴督导,增加高广,砌石加固,将之前的泥塘修建为石塘。刘默在巡功之暇登上湖横山休息。民众念其功绩,取名为“刘公谷”,并在巨岩上刻有“刘公谷”三字,山下有“刘公桥”,塘路也被称为“刘公塘”。南宋著名诗人王十朋曾写诗赞扬他“扬州别驾知名士,肝胆崔巍百炼钢”。

  他认为,“刘公塘”距今已有近900年历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再加上其他河段都遭到破坏,只有此处能看到部分遗址。如果清淤后能得到妥善保护,对乐清市民了解南宋时期的塘河文化将有所帮助。

  此处将建“刘公塘”主题公园

  据乐清市五水共治古运河(柳市镇湖横段)指挥部总指挥张碎强介绍,目前他们清淤的河段叫做古运河河道,该河道是连接乐清市区和琯头的乐琯运河的一部分。今年10月12日,他们开始对河道进行清淤,当他们将河水抽干时,发现被河水掩埋的一条长长的河堤,也就是“刘公塘”。为了不让“刘公塘”遭受进一步破坏,他们在遗址上插彩旗作为标志,使其不被挖掘机破坏。

  张碎强说,现在他们一边清淤河道,一边尽可能按照原貌修复“刘公塘”,预计修复长度为3000米。等河道清淤完毕后,他们会以“刘公塘”为主题建设一个滨水公园,这样既可美化河道两岸环境,又可使历史文化遗址得到保护。

  据乐清市水利局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相关记载,当时修建的河堤应该在河岸边,可能是后来因为河道拓宽、河水上涨等原因,将河堤掩埋在河水中。对于在河道中修复“刘公塘”,他有一些顾虑:一是河水上涨后,河堤又会被河水淹没,实际价值可能不大;二是河道中的河堤修好后,会不会给防洪带来一些隐患。不过他认为,这些顾虑,最终会得到妥善解决。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潘涌燚|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