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注意:近三成优等生有心理或行为偏差

注意:近三成优等生有心理或行为偏差

温州网–温州都市报 2014-11-24 09:22:44
优等生身上的“光环”有时会让父母和老师疏忽对她们身上某些弱点的关注,而这缺少的一环极可能成为她们的致命伤。

  温州网讯 从小到大都让人羡慕,她们历来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家长心中的骄傲。但是正是她们身上的这些“光环”,有时会让父母和老师疏忽了对她们身上某些弱点的关注,而这缺少的一环,极有可能成为她们将来不堪一击的致命伤。

  不堪压力

  好学生患上强迫症

  黄侃是某中学初三的班主任,女儿远远从小到大一直是她心中的骄傲。几年前,留学荷兰的远远在写下3封分别给爸爸、妈妈和亲朋好友的遗书后,在宿舍内自尽。

  从小到大,远远都没让黄侃操过太多心,学习成绩优秀、兴趣广泛,生活自理能力也强。远远从小喜爱体育、唱歌,还喜欢吹长笛、玩打击乐,成绩优异,中学时出访过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你不知道我这个女儿有多能干,情商高、朋友多、性格开朗、处理事情冷静……”一说起女儿,黄侃的神情充满了自豪,“留学的事情也是她自己决定的,自己找的学校,还申请到奖学金,自己办签证、买机票。”

  到荷兰后,远远曾写信说很喜欢就读的学校,生活很愉快,还在教美国同学学中文。在短短不到半年的学习中,远远在学业上已表现得异常优秀,成为学校的优等生。“她的个人博客上也全是生活得不错,和朋友相处得很好之类的话。她从小就这样,总是报喜不报忧。”黄侃说。

  在警局,黄侃看到了女儿的遗书。在遗书中,远远坦言自己受强迫症之扰已长达8年,痛苦不堪。黄侃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外表活泼开朗的女儿竟背负着如此大的痛苦,而她作为母亲竟丝毫没有察觉。“现在回想起来,她上初中后一度变得沉默寡言,我还以为她变文静了,没想到是患上了心理疾病。孩子最后的时光,也是在异乡孤独地度过的……”黄侃痛苦地回忆着。

  9月刚跨入高中校门的莹莹,开学不到一个月,每天哭哭啼啼地想回家找妈妈了。面对莫名的烦恼,她天天要在电话中跟妈妈哭诉一番,最终发展到痛哭一场成为每天必做的功课,就连平时感兴趣的电影和美食,都成了她的烦心事,似乎只有休学回家才能逃避莫名的痛苦。

  熟悉莹莹的人都评价她是一个健康阳光的女孩子,活泼开朗,是大家公认的“开心果”。从小学起,她就是学生干部,成绩优秀、为人随和、通情达理、做事情有股子坚韧劲儿,是个典型的“好孩子”。谁曾想,这位“开心果”怎么就变成了愁容满面的“林妹妹”呢?

  近三成优等生

  有心理或行为偏差

  许多像远远、莹莹这样的优等生,她们从小到大学习优秀,对自己要求严格,做事认真努力,行为中规中矩,几乎从不犯错误;她们善于反省和控制自身的行为,不与他人发生冲突;她们情感敏锐、细腻,自尊心强。但是正是她们身上的这些“光环”,有时会让家长、老师疏忽了对她们成长中某些弱点的关注,而这缺少的一环,极就有可能成为她们不堪一击的致命伤。

  由于非常关注成绩和自己各方面的表现,尤其在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这些优等生无形中要求自己在学习、才艺、交往各方面都要有突出表现,不允许自己犯错误。她们在“光环”的下面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小心地维护着自己完美的“面具”。但是她们在内心深处却积聚着许多消极情绪,以至于她们很容易在高考、上大学、恋爱等重要人生阶段中出现问题,有些学生甚至会采取自杀等极端行为以逃避现实。

  据一项对某重点高中学生的调查显示,被公认的优等生中,竟有30%的学生心理或行为上出现了偏差。

  优等生家庭

  清规戒律多

  回顾优等生的成长过程不难发现,她们的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行为方式、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有很多的“应该”、“不应该”等潜在原则。她们不允许自己的孩子随便与其他的孩子玩耍,除非了解对方的家庭背景,以免受到不良影响;她们要求孩子不能随便耍脾气;不能随便评论别人;不能和别人吵架,因为那是很没有修养的表现;孩子不能上网,因为网络很危险;晚上不能和同学出去玩,不能睡得太晚;不能穿太花哨的服装;不能追星,不能看无聊的电视剧……父母希望他们的孩子在一个完全真空的环境中成长,孩子们也已经把这些清规戒律烂熟于心,凡事都要与家长的要求比对,来决定取舍。

  儿童期压抑天性

  长大后患无穷

  不难看出,莹莹们以前很像个“小大人”,她们从小认真、严格,不轻易暴露出弱点和情绪化行为。

  实际上,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不同的层面,孩子的顽皮是人在内心中最自然天性的表露,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很多时候像一头无人驯服的小野马。而父母则代表严厉的长者形象,代表着理性和规范。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与肯定,会努力按照父母的愿望行事,逐渐地把父母和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对自己的要求。两者的关系应该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趋向平衡。如果提前跨越必经的心理成长阶段,就如同拔苗助长,终归要在此后的历程中“补课”,重新退化到“儿童期”。

  优等生必修课

  心理要减压

  许多优等生的父母常常替孩子思考、分析和处理问题,为他们扫除成长道路上的障碍。殊不知,这只是简单地把思想和经验移植给孩子,而这些不经过孩子自己加工得到的经验,永远是缺乏生命力的抽象符号。许多孩子会说,“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其实他们不仅需要懂道理,更需要通过亲身实践来明白这些道理,即使走弯路也是必要的尝试和经验积累。

  健康的人应该是感性与理性平衡的人。完全理性无疑像一部机器,没有色彩,在适当的时候,允许孩子顽皮的天性出来活动活动筋骨,就像让野马撒撒欢儿,再慢慢地寻找时机驯服它。如果一味地用缰绳紧紧地拴着,总有一天它会成为脱缰的野马,肆意妄为,不可收拾。

  专家认为,智慧的父母也要学会“收”和“放”的平衡,帮优等生心理减压,还给孩子自然态下的天性,给一个空间让那个顽皮的天性得以释放,然后教他们学会适当地驾驭这个顽皮的天性,这是每个优等生成长中的“必修课”。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