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 近日,2014年“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浙南水乡摄影大赛结果出炉,共202幅(组)作品获奖,这些作品用凝固的瞬间反映了我市“五水共治”以来水环境的变化。
本次大赛由市委宣传部、市治水办、市总工会、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市摄影家协会、市职工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活动期间共征集到参赛作品3414幅(组),获奖作品将在本月中旬展出。
民间河长见证环境变化
2012年7月份,瞿溪河曾因企业天然乳胶泄漏,变成乳白色的“牛奶河”,经整治后,瞿溪河河水清澈,两岸绿树环绕。
老河长潘胜忠是我市第一位群众河长,从6年前上任以来一直坚持到现在,撑着一艘清淤船在河上工作,这样的场景他一天要重复三次。“治水后,夏天瞿溪河能见到游泳的人,清晨钓鱼的市民也挺多的。”潘胜忠说,这几年,瞿溪河水质比较稳定,经常举行冬泳比赛和垂钓比赛。
在瞿溪街道,像潘胜忠这样治水热情高涨的群众不少,瞿溪河河道保洁被写入“村规民约”。瓯海区游泳协会更是自筹资金4万元投放鱼苗,自建队伍打击毒鱼、网鱼等破坏河道生态环境的行为。
像潘胜忠这样默默无闻的护河人,成为本次许多获奖和入围作品的主角。记者从主办方了解到,本次摄影大赛之所以分“纪实类”和“风光类”两组,目的在于鼓励拍摄河道清淤治污过程,体现劳动者之美。“河道治理过程中,工人往往需要下河清淤,水枪冲洗河底溅起水花,摄影师通过捕捉光影一瞬间体现摄影功力,这也是我们评选的标准之一。”
老摄影师追拍水乡变化
在本次大赛中,几组相隔几十年的照片令人眼前一亮。郑高华,30多年来,一直追逐塘河风光摄影。他的作品《今昔鹿城》把相隔近20年的九山湖风光组合在一起。在老照片中,九山湖中还有网格箱,远处的华盖山还没被高楼大厦挡住,如今的九山湖则有了整齐的驳坎,划分的游泳道。
2005年,老郑还曾发行过“塘河风光”的明信片,去年,他又发行第二版,用镜头记录塘河十年。“塘河是母亲河,对拍摄者来说是无尽的财富,总是能挖掘出新的拍摄素材。”他对记者说,2011年他的作品《无桨方船》曾在国际摄影比赛中获奖,当时也是取材于母亲河。在《潘桥的渡船》照片中,市民还能看到这难得一见的方船,这也是温瑞塘河上目前唯一的一艘渡船。
像郑高华这样,在一段时间追踪一段河道的参赛者不在少数。许日尤是一名退休的老新闻人,当年他曾从鹿城小南门一路坐船到瑞安塘下进行新闻拍摄,也曾骑着摩托车拍摄丰门河治污前后。《塘河洪殿段今昔》也是一组相隔20多年的作品,“当时的洪殿河段是砂砾集散中心,河面宽,但无论是河岸、绿化还是殿的外墙都很杂乱,现在整洁多了。”
滨水公园成镜头下靓模
治水成效不仅体现在水中,更在岸上。去年以来,我市新增滨水公园336座,其中市区89座,数量全省第一。滨水公园为参赛者提供了珍贵的素材,也成了摄影师的最爱。河泥荡公园、南塘河和白鹿洲公园……在镜头下,这些市民平日里散步休闲的公园像大片一样,显得熟悉又陌生。
王雅静凭借《城市肺腑》获得金奖,她和她的父亲都是摄影爱好者,在节假日全家约着去大罗山、三垟湿地等地采风。“去年龙湾塘河办曾邀请一批摄影家沿着蒲州、状元、永强的塘河一路体验,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岸边的滨水公园多了,美了。”而对老摄影师郑高华来说,起床看天气、到河滨公园逛一逛则已经成为习惯。
凭借两幅作品获得银奖的郑延根说,滨水公园的建设有助于还原江南水乡原貌,还水于民,还水于城。凡对温州有深厚感情的领导、市民都对此有强烈的愿望,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只有将文化与艺术扎根于乡土,摄影才更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