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创卫4年迎来丰收 市民对城市卫生满意率达9成
核心提示: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温州城市卫生的总体满意率从4年前的65%提高到现在的94.5%。
温州网讯 今天,全国爱国卫生工作会议暨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现场会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召开,会上将对国家卫生城市(区)进行命名并授牌。温州创卫四年,迎来丰收的时刻。
2015年1月,温州等73个城市(区)被拟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区),并对外公示。公示称,73个城市(区)通过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区)活动,整体卫生水平达到了国家卫生城市(区)标准的要求。
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温州城市卫生的总体满意率从4年前的65%提高到现在的94.5%。
任务重,难度大,温州迎难而上
今年初,在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之后,温州离国家卫生城市又近了。
其实,在创卫的路上,温州起步晚、任务重、难度也尤其大。在2010年提出创国家卫生城市的时候,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中已有8个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另外2个市也已经启动创建。
改变源自自上而下的重视和不懈的努力。温州将创卫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入温州市发展“十二五”规划,与其他“五城”一起谋划、统筹推进。并将两河治理、公厕建设、污水处理等工作纳入年度十大民生工程。
小到垃圾桶清洁、窨井盖美化,大到严管食品卫生、旧城改造,都在一点一点地改变着这个城市的面貌。近几年来,城中村改造项目开工169个,拆除旧房约840万平方米,其中整村拆除行政村6个、自然村29个。2012年以来,全市查处食品卫生违法行为22916起,取缔无证无照10419家,刑事立案328起,刑拘412人,小餐饮持证率从2011年的63%提高到现在的近100%。
通过电视问政、报道监督揭开创卫工作容易被忽视的角角落落,饮食店油烟扰民、污水随意排放等问题,都得到妥善解决。创卫不是一阵风,而将落实到长效的日常管理中。我市按照“属地牵头、统一标准、严格考核”的原则,实行河长制、场长制、路长制和所长制,要求市区河道、市场、道路、公厕均捆绑蹲点1至2名街道或市职能部门干部,让创卫责任机制深入到各基层、细化到个人。
河清了,噪声低了,“温州蓝”频刷屏
道路上,臭气难闻的垃圾坞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封闭式绿色垃圾桶;河道边,违建房屋被亲水公园代替,成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背街小巷处,空中“蜘蛛网”不复存在……走在温州街头,心情更舒畅了。
五年前的水心河,曾是龙湾区瑶溪街道朱宅村人的一块“心病”。400多米长的水心河到处是垃圾,多年堵塞,臭不可闻。河两旁的绿化带也随处可见丢弃的纸巾、塑料袋和烟头。
2009年,村民陆续捐款300万元,又聘请8名村民担任保洁员,负责村中日常保洁工作,誓要把村里的环境治好。如今,以前可游泳的河又回来了,连河边的栏杆都被擦拭得一尘不染。
4年来,我市贯通200公里沿塘河河岸慢行道,通过“四边三化”等活动和“美丽街区”创建,创成了11个市容精品区、124条精品街以及10条市政设施精细化管理道路。城市街景不断刷高“颜值”,2013年全年有309天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蓝天白云的日子增多。今年1月14日,温州的空气质量跃居全国第一位。“温州蓝”频频在市民的微信朋友圈里刷屏。
走在街道上,处处可见创卫的影子:全面淘汰黄标车,新增公共自行车5048辆,黑黑的汽车尾气少了;餐饮娱乐等6个方面噪声污染得到整治,四年来市区平均噪声为55.8分贝,且逐年下降;2014年我市共有8万人次挽袖献血,献血人数和献血量都创新高……
人人参与,唱响“创卫志愿者之歌”
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4年来改变了温州的市容市貌,也改变着城市中居民的生活。
从2011年起,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洋老师伊凡当起“城市啄木鸟”,每周至少抽出半天时间,边登大罗山边捡垃圾。他背着编织袋,一会儿蹦到路边捡起一只空瓶子,一会儿又往前跑,挖出已经被埋了一半的湿巾。
他每次都会向路人发出邀请,起初,加入者寥寥。渐渐地,他身边的队伍人员多了起来,越来越多人关注“伊凡现象”,甚至“宣誓”要加入随手捡的行列。
瓯海繁荣社区的陶赛男阿姨是社区里出了名的创卫达人,她自己做了扫帚,每天赶在居民出门上班前,把社区的道路清扫得干干净净。为了呼吁身边人都参与进来,她创作了《创卫志愿者之歌》:“帽儿戴,筢儿背,大家来创卫!筢杂草,扫落叶,为了环境美……”在她的带动下,社区里不少老人都发挥余热,用自家的扫把清扫别人家门前的垃圾。
个人微小但执着的行动,汇聚到一起就会产生移山填海的力量。自创卫进入攻坚阶段以来,“全民创卫”更成为热门关键词,让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