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战役中有一位温州人 所隶属军团成抗战剧原型

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作者: 冉梦蝶 2015-04-28 09:46:59
核心提示:
查看评论
陈老在讲述当年抗日的战斗历程。 杨冰杰 摄
这份返乡身份证明,陈老已整整保存了66年。

  抗战遗址: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腊勐乡松山

  历史回放:松山战役是抗日战争滇西缅北战役中的一部分,中国抗战远征军于1944年6月4日开始进攻,至9月7日克复松山,苦战了95天,先后投入第71军、第8军共5个步兵师约6万人,火炮200门,以阵亡官兵8000余人为代价,取得胜利。

  这场胜利将战线外推,打破了滇西战役僵局,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并拉开了中国大反攻的序幕。

  温州网讯 参加松山战役的6万中国官兵中,有一位温州人陈金明。

  “我们连上山时120人,下山只剩6个人!”这位当年的远征军战士,如今99岁了,但在71年后回忆起这一起战役,仍心潮澎湃,显得非常激动。

  老兵陈金明,如今住在温州乐清市虹桥镇溪东村,当年隶属于赫赫有名的第8军103师308团。据悉,《士兵突击》导演康洪雷在云南腾冲拍摄的抗战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就是以308团为原型的。

  日军火力很猛,我们枪管都打红了

  松山战役是老人回忆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山很陡,有的地方坡度四五十度,空手攀登都困难,我们还拿着武器,顶着枪炮往上冲。日本人火力很猛。”陈金明印象中最鲜明的是他们当时的营长彭建明,“他是四川人,日本人一开火,他就大吼着让我们还回去,说‘日本人打一枪,要还他们一百枪,日本人开一炮,要还一百炮’。最后大家都记不清打了多少子弹。”老人说起当年的事情,依然十分激动,手上还不停比划指挥的动作。

  “枪管都打红了,耳朵也被震聋了。”战场上不分昼夜,都是火光炮声不断,陈金明当时在三营机枪二连任主力射手,为压制敌人,他一刻不敢放松,直到拔掉最后一个日军据点,呐喊着冲上峰顶时,他才恢复了一些知觉。“大家都红了眼,边喊边冲,嗓子都哑了。冲上顶峰的时候,指挥的副军长李弥当众痛哭。”

  连队上山120人,下山只剩6人

  老人一再喃喃重复着,战后松山用“血流成河”来形容半点不夸张。“树林都烧焦了,血水混着硝烟,那个气味让人作呕。遍地都是战死的人,有的连相貌都无法辨认。我们连120人上山,下山只剩6个人,他们都和我差不多年纪,20多岁,家里也有妻儿父母。前一眼还生龙活虎,一下子就没了。”

  尽管抗战路途艰苦,但陈金明也结识了很多可托付生死的战友,是他们支持他一路走下去。“最开始的连长是宁波人徐道茂,他对我说‘我俩是老乡,我会照顾你,有我一口吃的,就有你一口吃的’可惜他很快就牺牲了。”

  “谁都不知道下一个走的是谁,只有一个想法,一定要打赢日本人,不然对不起死去的兄弟。”

  从离家参军到回家,一共10年,在后来的岁月里,陈金明度过了一个又一个10年,然而却再没有哪一段经历让他如此刻骨铭心。今年99岁的陈金明,已经记不起早餐吃了什么,但却清楚地记得当年那位大嗓门四川营长;他有时候找不到电视机遥控器,却珍藏着战后的证明书。

  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时,陈金明在广西金田村,“那是洪秀全起义的地方。大家都走上街头庆祝,把弹药当礼炮放。但一想起那么多战友却看不到这一天,心里就难受,我还活着,可他们走了。”

  老兵陈金明

  口述

  我1916年出生,1939年部队征兵,两兄弟抽签,最后是我走,离开了妻子和一双儿女。最开始加入第22补充处,接受新兵训练2个多月,后来被第8军103师308团收编。一路到了云南,打松山,打腾冲,打龙陵,之后还去过东南亚几个国家。解放战争时期随着部队最后到了广东三水。1949年师长曾元三率部接受和平改编,我和宁波人吴子民一起开了证明书,领了钱粮,离了部队往回走。过贵州时,吴子民记挂着贵州妻子,留在了贵州,我一路乘船、赶路,在1949年底回到了乐清,一直务农至今。

  记者手记

  陈金明老人今年99岁了,和其他老人一样,有时候带点固执,记事也渐渐模糊,在采访过程中,老人的回忆也颇为零碎。但总有一些事情、一些人让他铭记于心,让他突然激动起来,把这些清晰的记忆碎片拼凑起来,我们看到的是大时代下一个小人物的抗战史。入伍前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归乡后,他依然在田间劳作,时代的风云巨变将原本普通平凡的他推到保家护国的铁血前线,他的经历可以说是那个大时代下无数中国普通百姓的缩影。

  流传历史不能让老兵留下遗憾

  对话人物:胡成瑶1953年出生

  人物身份:虹桥镇吴宅村书记,线索提供人

  自本报推出“穿越70年的家国情怀”系列报道,并向广大读者征集抗战人物、旧物和故事以来,不少热心市民向本报提供线索,胡成瑶就是其中一位。

  他并不是陈金明老人的家属,甚至不在一个村;他也不是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之前也并未接触过这些活动。他提供线索,只为了了却老人一直以来的心愿,不让老人留下遗憾。

  “我和他小儿子是邻居,老人几个儿子都很孝顺,时常接过来住,我经常听老人讲当年的故事。”刚开始可能还有些将信将疑,但听到后来却发现,老人对当年的情况、长官姓名、机枪型号都了如指掌,胡成瑶决定,一定要找机会让老人好好说一说,让更多人知道当年的故事。“社会上应该重视这些老兵,给他们倾诉的机会,老人每次说话都特别激动,有人听就很开心。”

  和老人一样,胡成瑶也有属于自己的10年,“90年代在外做生意,跑过很多地方,湖北松滋、云南腾冲、昆明等都是去过的,和老人当年的路线有些重合。我在昆明的时候也遇见过远征军老兵,他一说起当年的事情,就很有精神,眼里的神采都是一样的。当时我就觉得,他们付出了那么多,拼了性命换来和平,我们不能埋没了他们。”

  记录老兵我们在和时间赛跑

  对话人物:高志凯1968年出生

  人物身份:温州市关爱抗战老兵志愿队发起人

  4月16日,高志凯和温州市关爱抗战老兵志愿队的队友们一起前往看望陈金明老人。他们穿上志愿者马甲,就开始分工干活了。有的负责和老人交谈,记录老人的抗战路径和经历;有的给老人带上绶带、纪念章、拍照;有的为老人送上慰问金、慰问品;还有的向老人亲属邻居了解情况。

  高志凯2012年正式发起志愿队,同年开始走访温州各地的抗战老兵,“抗战远征军的事迹材料都比较多,我们之前还走访过同为抗战远征军战士的黄宝琳老人,他属于后勤运输兵,也是在乐清。”高志凯介绍说,“陈金明老人记忆很清晰,当年作战经过、指挥将领以及机枪型号说得都很具体,认证也比较方便。”

  “每次记录老兵,都是在和时间赛跑。”这是高志凯这几年走访老兵的深切体会,“我们走访了100多位老兵,现在在世的只剩下65位了。但我们还在努力,因为他们的经历不该被磨灭,每一段抗战故事都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激励我们这些后辈自强不息,奋勇向前。”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诸葛之伊|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