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温州模式 向创新致敬

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作者: 瓯江平 2015-05-26 06:49:30
核心提示:
查看评论

  温州这个金字招牌,是创新的结果,并以创新为最大内涵。失去了创新,温州也就失去了特色和活力。我们有理由为过去的创新而自豪,但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我对温州有一个很大的希望,就是希望温州把这部创新史继续写下去,探索新的规律,创造新的业绩,总结新的经验,为全省带好头,也为全国作示范。 ——习近平

  温州网讯 进入激情燃烧的五月,“温州模式”叫响30年,无疑是瓯越大地上的热词。

  人们谈论“温州模式”,其实更多偏向于谈论与这个模式一脉相承的创新意识。如今续写模式,归根结底在于如何让创新精神一以贯之。

  改革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温州人是吃改革饭长大的,就是在各个领域里不断创新,发展生产力。“温州模式”的30年,就是创新的30年,未来温州的发展路径,依然需要创新作为铺垫。

  (一)

  创新包含三层含义,更新、创造和改变。温州人自改革开放至今,就是在这种要义中重塑,而这种创新意愿,首先来自底层民众的自觉。

  温州是“百工之乡”,大街小巷,无论老少,“善机巧”是共性。曾经鞋、包、纽扣、眼镜、打火机这些让工业发达城市的人们根本看不上眼的小东西,温州人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高度专业化协作,将产品做精做细,再推向世界。

  的确,30多年前,被计划体制、农耕经济牢牢束缚的人们还在沉睡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春风最先吹醒了温州人。一穷二白的土地上,脱贫求生存的原始冲动激发了草根民众最大的创新动力和闯荡精神,人们挑着货郎担弹着棉花,用双脚丈量着祖国的边边角角,寻找着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成为改革大潮中最活跃的群体。

  这种创新精神至今不断沿袭,如今,各种以年轻、创意、创新思维为关键词的新闻,让新一代温州人走进公众视野。“90后”温籍学霸周元凯,暂停博士学业,任杭州控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社交媒体官,带着清一色的“温州合伙人”,推广由温州人设计的智能家居产品——minik智能微插。这个前几天才开售的小玩意,售价39元,却在嫁接互联网后,在淘宝众筹上线46天里,吸引了近35万人参与、累计筹得近2115万元支持资金。

  同样是“90后”的唐展凡,带着几个同龄人,在位于瓯海的温州首家免费创客空间里日夜折腾,想为温州众多制造业企业找到一条解决仓储自动找物的新途径。他说,我们就像小蚂蚁,虽然力量小,但是不懈的努力、无数的创意汇聚,就能改变一切。

  这些骨子里流淌着“创新”血液的年轻人,就像30多年前他们的父辈一样,努力用创新的思维打破旧有模式,寻找新突破。虽然创新路上不免磕磕碰碰,但正是一代又一代人践行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温州实践,这座城市,才因此活力无限,并至今为世人瞩目。

  (二)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中,有一个词是独独用来形容温州人的,这个词,就是“胆大包天”。

  如果单指的话,这个“胆大包天”,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位叫王均瑶的年轻人,用100多个图章冲破了无数限制,涉足国家完全垄断的民航业,包机之举因此成为温州人创新的精神图腾。泛指的话,则是温州人创新思维被激发,旧有的束缚被打破,从而不断实践自己的“异想天开”:包海塘、包油井、包粮田、收购国外电视台等等大手笔行动,日渐平常。

  论人才集聚、资源整合,温州没有优势,为什么它却成为中国改革的试验田?有学者认为,因为温州人骨子里具有创新思维和敢想敢干的精神。他们不怕失败,只要能改变现状;他们常常会跌倒,但一定会东山再起。他们在改革大潮里用血泪换来的财富和经验,让他们有足够的能力支付改革的代价。与此同时,温州人还善于在创造一种模式之后,又不断赋予这种模式以新的内涵,他们创新的脚步,注定不会停止。

  尤为重要的是,这种创新精神来自全民自觉,各行各业,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强不息、自求发展,有着浩瀚的创新海洋和原动力。所有这些,都让温州推行的改革,有着能茁壮生长的生命力,由此为更广大地区所效仿和普及。

  多年前就有学者撰文称,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温州人始终遵循“无明文禁止者为自由”的发展理念,在诸多领域先行先试,并缔造了一系列在外界看来“不可能”的奇迹:早先温州没有纽扣产业,但永嘉桥头人却肩挑背扛促成了中国最大的纽扣集散地,并在此后以十大专业市场孕育了中国市场的雏形;温州没有畜牧业,却是全国最大的猪皮革、牛皮革生产基地;温州不是参茸产区,却有最大的交易市场;温州没有整车生产企业,却是全国四大汽摩配件生产和销售基地之一……温州人的创新精神让众多产业“无中生有”,创造出专家所称的“零资源现象”,也创造了温州经济持续数十年的辉煌。

  “温州过去是中国改革的先行区,现在仍是中国改革的试验田,未来还要做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模范生。”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叫响的这番话,充满着坚持与发展“温州模式”的坚定与自信。持续着创新精神,温州在市场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上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之后,如今,金融综合改革试点等五大国家级改革试点,选择了温州;36项国家级改革试点、28项省级改革试点,选择了温州;聚焦、聚神、聚力,温州加速加力推进“10+1”重点改革项目,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蹄疾而步稳”。

  (三)

  30多年前,苍南县方岩下的6个小渔村,在改革大潮中成就了“中国第一农民城”——龙港。眼下,它承担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的重任。镇委副书记黄贤满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着改革试点六大方案的设想:“有了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眼下龙港就该大胆尝试。现在我们努力在做的,就是满足百姓需求,通过探索以‘创新行政管理、降低行政成本’为核心的新型城市模式,为全国200多个特大镇发展提供范本。”

  龙港成为试点,与当年建城的创新分不开。就在早些时候,乐清的柳市获国家首批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这个试点,同样与创新发展密切相关。

  时至今日,我们还有不少成绩是属于延续、复制的,也就是说,创新意识固然不变,但在很多层面,还需要进一步激发出一如当年的锐气和斗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夏宝龙针对浙江面临“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现状,曾经反问过“四个有没有”:浙江体制机制的优势还有没有?各级部门自我改革的精神还有没有?广大党员干部敢闯敢冒的劲头还有没有?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的良好环境还有没有?“四个有没有”的疑问,温州可以给出答案:我们致力于创新发展的实践始终没有改变,但是,我们需要以创新去改变的任务依然繁重。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认为,“温州模式”在改革开放前30年市场经济大潮中展现的创新活力,应该复制到更大的范畴——包括城市化的推进、政府“四单一网”的权力改革等,而且要让这些创新改革不单为温州独有,而是能成为全国借鉴的范本,这将是“温州模式”对中国改革的最大贡献,也是“温州模式”未来的升级版。

  如果说“温州模式”前30年,政府无为有效的管理模式和各种单项的改革尝试,是在无历史经验可供参照下的一种出自满足民众需要的朴实反映,如今,温州正在重点推进的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市场体系建设、行政效能提升等“六大领域四十项改革”,则是政府顶层设计下全局性、前瞻性的统筹改革,所有这些创新,都将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机制体制改革中,发生深远影响。

  创新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温州正坚持顶层设计与底层创新相结合,更加注重“全国能借鉴、浙江能推广、温州能突破”的有机统一,积极承担起先行先试、示范带动的责任,努力为全国和浙江的改革发展探索新路作出贡献。

  把创新的因子复制到温州每一寸土地,是当下温州的努力,也将是“温州模式”在下一个30年持续具有中国价值的基石!执笔:章会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李思思|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