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风景更要卖文化

来源:温州网作者:2015-09-16 09:57:00
核心提示:
查看评论

  【编者按】今年7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洞头撤县设区。9月1日,洞头撤县设区动员大会暨授牌仪式在市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意味着洞头从此融入温州都市圈,成为温州市区的一部分。今起,温州网陆续推出洞头“撤县设区”系列报道,展现当地把握机遇融入同城发展的新思考新举措,助推温州更好地从“滨江城市”迈向“滨海城市”。

  第一站,我们首先走进温州市洞头区东屏街道。

  温州网9月16日讯(见习记者 黄梦思) 洞头有“原汁原味”的小渔村,以及诸多“纯天然”的自然景观,是个生态游的好地方。鲜为人知的是,这里还有独特的闽南民俗特色文化。

  作为洞头的旅游主景区,东屏街道在推进旅游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通过深入挖掘培育出“七夕民俗风情节”、“迎头鬃”以及“羊栖菜节”等特色民俗文化品牌,走出了一条具有海岛韵味的“卖风景更要卖文化”路子,招揽了各方游客。


叶凌志 摄

  传统七夕节巧妙融入“时尚元素”

  一年一度的传统七夕节,经过连续8年创新融合,已然成为洞头一个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2014年洞头还荣获“中国七夕文化之乡”的国字号金名片,被业内人士称为卖风景更要卖文化的经典案例。

  在洞头,农历七月初七不仅仅意味着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更是为孩子祈福和举行成人仪式的传统佳节。作为洞头的一个传统节日,七夕成人礼已延续传承300多年,东屏街道以此为基础,不断融入时尚元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渔村七夕民俗风情节日。

  从2008年至今,洞头七夕民俗风情节已连续举办8届,东屏街道既是主战场又是承办单位。今年,主办方特地引入了风靡全球的“泡泡跑”活动,组织近千人在最美海岸线穿越泡泡雨袭击的独特体验,感受“地球上最开心的5公里”,让游客深度体验渔村七夕民俗文化。

  自然山水的旅游景点开发难免有雷同,山景水景局限于旅游的初级层次,而文化旅游是具有个性化的。近年来,东屏街道深入挖掘具有海岛韵味的七夕文化、信俗文化、民居建筑以及海洋动物文化,使之成为东屏的品牌,并将其近距离地呈现给游客。

  如今,百年石头房、民俗馆、陈元光信俗、省级非遗“普渡节”以及七夕民俗风情节,让游客提前感受了站在市区望大海的美好体验,进一步打响了东屏的旅游品牌形象。

洞头开渔节 “迎头鬃”仪式现场  朱永春摄

  “以文促旅”与“以节促旅”并行

  洞头的历史并不悠久,屈指数来,以“洞头”两字命名的县域仅有60多年时间。为挖掘培育民俗文化,东屏街道狠下了一番功夫。

  首先是培育海岛船文化,做到“以文促旅”。该街道以“一打三整治”专项行动为契机,保留部分船只作为船文化展示之用,筹建“两岸半屏山文化创意园”,打造具有浓郁海洋民俗风味的“船屋”群,形成用于休闲游乐、居住体验为一体的船文化旅游产业带。

  同时,积极发展海岛宗教文化,围绕中普陀寺、永福寺等建设,大力开展佛学之旅,打造海岛宗教观瞻区。目前,宗教文化旅已成为东屏旅游新亮点。

  其次是深挖民俗风情,精心打造精品旅游节庆文化,做到“以节促旅”。通过举办“中国羊栖菜节”、“七夕风情民俗节”、“迎头鬃开捕节”、“国际放生节”等节庆活动,推出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主题项目,招揽各方游客,有效树立节庆品牌。

  东屏街道作为旅游休闲基地,在洞头撤县设区前后,加快现代渔业转型,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尤其是把渔村建设作为一个景点来雕琢,按照旅游的要求规划村庄建设,按照景区的标准整治城乡环境,同时特别重视渔村特色保护,保留渔村海洋文化物质和海岛自然特色。

  通过“以文促旅”与“以节促旅”并行的发展路子,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东屏更具魅力,有力推动了旅游经济发展。近三年来,各大节庆活动累计吸引5万余人次参与。

文化礼堂文艺活动 朱永春摄

  从草根文化到社区文化

  每年渔汛结束时,洞头渔民要举行一个“迎头鬃”仪式,祭拜神祖,同祝丰收,共享欢乐。这个大约始于清咸丰年间的习俗,近年来逐渐演化为“开渔节”,成为一个省非遗项目。

  从“迎头鬃”到“开渔节”,这是东屏街道乃至洞头区对传统习俗继承与弘扬的一个缩影,也是当地重视文化建设的一个例证。

  东屏街道在文化建设上,注重与现有资源相结合。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蓝港文化礼堂,其主体建筑由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和中仑真武殿改建而来,目前已形成“一馆两堂五廊六室”为主的功能布局。

  借助真武殿,该街道打造了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化主题馆,将昔日的道教场所改造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殿堂。每逢特定节日,或聘请鱼灯制作传承人开展鱼灯制作培训,或开展元宵民俗文化踩街以及祭祖等传统文化仪式,引导村民传承弘扬传统文化,营造和谐温馨氛围。

  文化礼堂建成以来,各类文体队伍共编排了《贝壳舞》、《脚擂鼓》、《乞鸟歌》等为代表的一批富有海岛鲜明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通过群众演、群众看,吸引群众走出家庭、融入社会,增强村民中心的吸引力、凝聚力,让文化惠及群众。

  该街道还以村民中心为据点,建立党员联系点,规范建设独立的便民服务厅,推行村干部轮流坐班制度,落实全程代办服务,畅通落实工作“最后一公里”和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的渠道。

  在文化礼堂里,平时活跃着一支“好厝边”志愿服务队伍,他们由村党员牵头,温情开展“为80岁以上老人免费理发”、“银龄互助”、“爱心驿站”、拍摄全家福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热心奉献、邻里互助的志愿精神,让更多的村民通过村民中心这个平台加入到公益活动的行列中来。同时,创新群众文化活动载体,开展道德模范评选、社区文化节、社区邻里节等各项活动,让群众认可文化礼堂、参与文化礼堂活动,成为文化礼堂的主人。

  通过从草根文化到社区文化的转变,村民中心既拓展了活动内容,又传递了社会正能量,成为党建的新阵地、群众的新家园,形成了独特的闽南民俗特色文化,为“百岛洞头”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线。

  系列报道之一:家住市区面朝大海 岛屿人家酝酿嬗变

  系列报道之二:“三步曲”助推渔民升级为“市民”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林振将|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