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最美古树:刻写在年轮里的光阴故事

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作者:2015-09-25 09:48:09
核心提示:古树,一般是指生长百年以上的树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也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与文化,被称为“活文物”
查看评论
瓯海新桥的无柄小叶榕,是我省最大冠幅古树。 刘伟 摄
蓬溪苦槠,虬枝参天、枝叶浓密。曹凌云 摄

  温州网讯 近日,由浙江省绿化与湿地保护委员会、省林业厅发起的“浙江最美古树”评选结果出炉,温州有14株古树入选。

  温州古树名木资源丰富,据市林业局提供的资料,我市现有古树名木12795株,其中散生8016株,群生4779株,隶属于45科102属。

  古树,一般是指生长百年以上的树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也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与文化,被称为“活文物”。那么,“浙江最美”的温州古树,有着怎样的神奇?让我们一起探究那些刻写在年轮里的光阴故事吧!

  派岩红山茶留下千年不解之谜

  中午,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我与文史工作者张卫中一起,登上大罗山,去瓯海仙岩街道派岩村寻访千年古茶树——红山茶。脚下的山道石阶被太阳蒸晒得冒烟,我们汗水直流,双脚仿佛有千斤之重。

  到了金河水库东向的宝岩寺,古木参天,遮天翳日,顿生凉爽。张卫中说:红山茶就长在前面的化成洞里。我们加快了脚步,通过一段林荫古道,化成洞到了。

  钻进并不宽敞的洞内,我们看到的是红山茶的树桩树干。树根扎在阴暗潮湿的崖缝里,土壤稀薄多水,树干已有三分之二腐烂,被几根水泥柱扶住,厚实的活皮上斜生出细小的枝条,向迎天的洞口伸展。我们钻出洞穴,爬到一块山崖上,这时才清楚地看到红山茶树长出山洞,一树枝叶碧绿茂盛,像一个绿色的镬盖,盖着山洞。它四周布着铁丝网,让人无法亲近。我隔着铁丝网察看,树皮黄褐色,光滑无毛,树叶革质,椭圆肥阔,在阳光下绿得耀眼。

  茶花是阳性植物,惧风喜阳,需要高爽通透的环境,土壤疏松肥沃。而眼前这一株古茶花却生长在完全相反的环境里,而且生生不息、郁郁葱葱。我问张卫中其中原因。

  张卫中告诉我,茶花在中国的栽培历史中可追溯到蜀汉时期,到了隋唐,帝王宫廷、贵族庭院栽种大量野生原始种茶花,花朵单瓣红色。这株红山茶就是一株唐茶,相传李唐宗室李集为了避乱隐居在化成洞,也带来了一些宗室妾妃,他们过惯了宫殿花圃的生活,来到这里后栽种了一批花草树木,这株红山茶,就是从中原带来的。但这也只是“相传”而已,到底是何人所栽?为何能长于洞中?没有权威的说法。它历经千年岁月风霜,默默无言,成为一个不解之谜。

  每到春季,红山茶的花朵竞相开放,单瓣,艳红,大小如手掌凹,花蕊金黄色,也有人叫它“金茶树”或“金心大红”。单朵花期一般为10天,整株花期约3个月。

  1981年,温籍园艺家汪亦萍对红山茶进行实地考察,估计它的树龄在1000年以上,他后来撰文并发表在美国的杂志上,引起广泛关注,国内外许多植物学家前来寻找这棵谜一样的茶花。其中,有日本植物学家认为这棵古茶花树有1300多年的树龄,应为目前世界上树龄最长、树干最高、树种最原始的野生古茶花树,因此赞叹为世界珍稀之宝,并呼吁各界予以保护。在浙江省第二次古树名木普查时,测定该树树高为12米,胸径为150厘米,树龄是1200多年。

  说起对红山茶的保护,张卫中还讲了一段往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股疯狂的“茶花热”席卷温州,当时的茶花市场在晏公殿巷,品种较好的茶树从一两万被炒到十来万,最高时达100万;“绿珠球”(一种茶花)的嫩芽一个卖到500元,相当于当时一个上班族一年的工资。人们漫山遍野地寻找茶花,这株千年红山茶也难逃一劫,在那几年遭到严重的破坏。

  那些年,张卫中的父亲张雁云经常到仙岩,多次发现红山茶被人过度采枝。有一次,他对一同编写瓯海地名志的乡贤王璞说:化成洞里的那株红山茶,因年龄长、花开得盛而闻名乡间,是当地村民的骄傲,这两年枝叶被人又摘又砍,现在成了“光杆司令”。王璞闻言大为吃惊,几天后结伴上山看个究竟,只见这颗千年古茶树没有枝叶已只剩躯干。他痛心疾首,拍了照片,回来后马上向有关方面呼吁拯救。这是1984年的事情,王璞拍摄的红山茶照片,至今被张卫中保存着。

  经过多方努力,红山茶的保护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有关部门纷纷采取措施,已经奄奄一息的古树又长出新枝嫩叶,焕发出了生机。红山茶所在的派岩村一直很关注这棵古树的生长情况,市派仙岩街道派岩村第一书记瞿冬生表示,这可是村里的一大宝贝,以后更要保护好她,使她成为大罗山一张独特的绿色名片。

  岭下无柄小叶榕演绎古老爱情故事

  这段时间,是榕树枝叶最为繁茂的时候,我来到平阳万全镇岭下村,寻访“最美”的古树群——“夫妻子女榕”。岭下村书记陈玉林、村长陈宗枪听说了我的来意,召集村里几位能说会道的老人,与我一起坐在榕树下回首它们的悠悠往事。

  老人们说:我们小的时候,村里有一位100多岁的老人告诉我们,他小时候,这两棵“夫妻榕”就有这么大了,不过,它们不是现在这样枝钗联体,是隔着这条溪流,两岸相望的。这条溪流叫门前溪,从上岙山上流过来,贯穿整个岭下村。门前溪北岸是“夫榕”,体型高大,树冠庞杂;南岸是“妻榕”,苗条玲珑,绿荫婆娑。它们的树枝气根错结垂挂,影响了门前溪里船只的航行,船夫们就把长长的气根汇合在一起,打个结挂在树枝上;几十年过去,这些气根却长成了一个整体,还长出了枝桠,已经分不清是哪一棵树生长的。又几十年过去,枝桠也成了粗壮的老树干,“夫榕”和“妻榕”的“爱情”得到了升华,形成了现在的“夫妻拥吻”奇观。它们“拥吻”后不久,在东北面约20米处的溪岸边,长出一棵“子榕”来。“子榕”的枝冠向“夫妻榕”横卧过来,如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躺在父母身侧,形成夫妻恩爱、小儿憨态可掬、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日常生活景象,令见者无不称奇。

  三棵榕树被老人们演绎成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和一个温馨的小家庭,着实可爱。经过园林工作者的考察测算,“夫妻子女榕”均为无柄小叶榕,“夫妻榕”树龄290年,树高11米,平均冠幅19米。“子榕”还不到100年。

  村里的会计陈中乾说,岭下村解放前后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商业集聚地、海货的中转站。榕树下的埠头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大家叫“榕树下埠头”,是文成、瑞安、平阳等地水路陆路的交通要道。高楼、马屿等地的农产品、农具和手工制作品,靠人工挑过湖岭背,到了岭下村,在榕树下埠头集中,通过手划船运到瑞安、永强等地出售。而西湾、鳌江一带的海鲜,通过手划船运到岭下村,从榕树下埠头上岸,靠人工挑过湖岭背,销往高楼、马屿等地。湖岭背是一条古道,明朝修成石头路,崇山之间一直延伸到榕树下埠头。客商过湖岭背时,要在岭下村歇息休整,村里有客栈五六家,还开了商店和饭馆。村民用跑马灯筹钱,在榕树下建起了马灯亭,亭里供着关老爷的神像,还有一条石板桥,叫马灯桥。上世纪四十到七十年代,是岭下村历史上最繁荣的时代,曾一度改名“繁荣村”,行贩商贩云集。那时候村里有手划船40多只,还成立了挑担队,挑夫有几十人。每天,大榕树下总是人来人往,经过者近千人,马灯亭和沿岸的石阶上坐满了外来的客商,操着不同的方言。早晚的阳光从轻摇的树叶缝隙里透过,散落在榕树下的人群、老宅、桥栏上,是一幅古色古香的画面,也衬托出古树的苍劲之美。

  对于一直都居住在“夫榕”下的李继光来说,他记忆中更多的是榕树下的闲暇时光。特别是夏秋的傍晚,榕树下是他家与邻居们天然的乘凉地。大人劳作了一天,累了,吃过晚饭就在榕树下休憩,小孩也喜欢到榕树下玩耍,大家很是亲密。一阵风吹过,带着丝丝的凉意,透着榕树特有的清香,榕树上的叶子抖动着,哗哗作声,粗壮的树干上满是岁月勾勒出的深深纹理,虬结的树枝像一只只壮硕的手臂伸向天空,捧住了一片天空。

  我要告别“夫妻子女榕”的时候,村书记和村长带着我在榕树下转了一圈,只见榕果已经微红,将要成熟,而树底下铺了薄薄的一层芽鳞片。书记村长说:我们小时候都叫芽鳞片为虾皮,因为太像虾皮了,吃起来是酸酸的味道,经常采来一把一把当零食吃。他们一边说,一边俯下身子捡着芽鳞片,岁月又仿佛回到了遥远的过去。

  蓬溪苦槠游子心中的一份乡愁

  雨中驱车去永嘉鹤盛镇蓬溪村,寻访我省树冠最大的苦槠树。到达蓬溪村口,村里的老人协会会长谢仙育已在等候,他带我去一片滩林,路上说:下小雨中雨都没关系,前面苦槠树下可以避雨;这棵苦槠树高16米,主胸径610厘米,平均冠幅22米,树龄611年,形状像一把雨伞,所以,当地人都叫它“雨伞槠”。

  我们很快就见到了雨伞槠。它巍然屹立在滩林中央,虬枝参天、枝叶浓密、荫蔽似圆亭,人站在下面,就如同置身于一把巨大的雨伞之下。滩林里多为板栗、红柿和樟树,都矮于雨伞槠。谢仙育说:每年冬天,雨伞槠周边的树木都落了叶子,而它依然冠似华盖,苍翠挺拔,我们远远地在村里都能看到。苦槠是随遇而安的树种,不怎么计较生存条件,但生长得慢,一棵成材的苦槠树要长上几十年。它树干挺直高耸,材质致密坚韧,是建造木头房的首选木料,多用于做顶梁柱和横梁,也常做柱墩,柱墩本来是石头打凿而成,但这木头的牢固和不易腐烂可以代替石头,蓬溪村还保存有几座数百年的老房子,柱墩就是苦槠木。苦槠的枝条暗绿色,叶厚革质,椭圆形状,边缘有锯齿,是烧火做饭的好材料。

  每年立春过后,苦槠树就会开出白色细小穗状的花来,无数花枝簇拥一起,霸占了整个树冠,三月落花结果,幼嫩的果子被果壳包围,九月份成熟时慢慢露出脸来,色彩从嫩白变成深绿,再到灰褐色,最后是黑红色,到了十月果子就脱壳掉了下来,外表酷似板栗。当地人说:九月九,苦槠张口;十月十,苦槠掉下哉啊哉(哉,拟声词)。

  苦槠果不断地往下掉,大人们就提着篮子去捡取,果子坚硬,落在头上很是疼痛,但无法回避。苦槠果富含淀粉,浸水脱涩后可做“苦槠豆腐”。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蓬溪村家家户户都用苦槠果制作苦槠豆腐。他们把捡过来的苦槠果剥去外壳,用水浸泡,再用石磨磨碎、煮熟、切块,颜色红棕色,晶莹剔透。可新鲜煮食,也可晒干后食用,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维生素,具有清热解毒、养颜健身等功效。到了八十年代,村民的生活条件好了,开始大鱼大肉,苦槠豆腐淡出了他们的餐桌。这几年,这道承载着几百年历史的农家美食,又重新广受食客们青睐,成为城里人餐桌上的宝。而作为一种打上了浓郁乡土印记的家乡菜,它也是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心中的一份乡愁。

  这时节,孩子们也去捡苦槠果,他们叫苦槠果为“苦槠堂堂”,捡过来就三五成群聚到一起“打苦槠堂堂”。按照游戏规则,每个孩子拿出相同数量的苦槠果,每人一般两到三颗,一起在地上摆放成一小堆,然后用“石头剪刀布”分出先后顺序,轮到的孩子拿起一颗苦槠果从胸前落下来,要想办法砸准地上那一小堆,砸中几颗拿走几颗。在小学里,课间午后,学生们也总在天井、操场里玩,也有学生玩得忘了上课,老师搜一搜他们的口袋,定然都是苦槠果。

  蓬溪三面青山环抱,楠溪江从村前而过。村里的谢姓相传是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后裔,这两年,村里计划以雨伞槠为中心,建造谢灵运文化纪念馆,借助古树上的历史文化色泽,留下时代的印记。

  每一棵“最美古树”,都是一段历史

  我市入选“最美”的14株古树中,还有江心屿的樟抱榕和瓯海新桥的无柄小叶榕等,都早已声名显赫。樟抱榕在江心屿南岸临江靠堤处,盘根错节,树干苍劲有力,其中樟树树龄为1300多年,树高6米,是我市最老的古树,它紧抱住一棵同样是6米高、有500余年树龄的黄葛榕,一起倾斜着向江面生长,结为“连理树”。住在江心屿对岸的市民黄大森告诉我,2012年6月,有关部门启动江心屿防洪堤景观工程,防洪堤建到“樟抱榕”这一段时,为保护古树,修改了原定施工方案,防洪堤绕着古树向江面延伸出一个半圆,解决了保护古树与城市建设的冲突。

  瓯海新桥的无柄小叶榕,被评为我省最大冠幅古树,位于会昌河畔,树龄有1012年,树高27米,胸围1510厘米,平均冠幅近39米,覆盖了一片河岸。从河对岸遥望它,是茂林一片。以榕树为中心,建有市民休闲广场、会昌湖公园。我在一个清晨走访了“榕树王”,前晚下过雨,榕树叶上还跳跃着水晶般的光点,树下的空气湿漉漉的,微风,没有一点暑热。周边的人们都很敬重榕树,珍惜自然馈赠给他们的优美的生态环境。

  我去拜访瑞安湖岭“银杏王”,村民告诉我应该秋天过来。每年秋季,银杏树一片金黄色,绚烂夺目,秋风扫落叶,树叶纷纷飘落在路上,那金黄也铺在了路上。据村民说,这株银杏有1000多年的树龄,树高25米,平均冠幅20米,是温州最老、最粗的银杏树。它全身是宝,叶子泡水喝可以美容、降血压,果子和根可以调理妇科病。过去也有人想把这棵银杏作木材卖掉,但更多的村民不同意,保存了下来,让它福庇子孙、泽及万世。

  作者曹凌云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诸葛之伊|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