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撰历时27年 温州首部地方文化专志诞生记

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作者:李艺2015-12-25 09:32:30
核心提示:说到撰写《瑞安市文化志》的酸甜苦辣,主编李淳当然最有发言权。本周,记者在瑞安拜访了这位年近八旬的老先生,听他讲述成书的前前后后。
查看评论
瑞安文化地标玉海楼,让无数学子心向往之。吴小淮 摄

  温州网讯 近日,李淳主编的近百万字的《瑞安市文化志》,由西泠印社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温州市志》主编张声和告诉记者:“这本书不仅是瑞安历史上第一部《文化志》,也是温州全市范围内首部县(市、区)级文化专志。”

  有意思的是,编撰《瑞安市文化志》,前后历时27年。是什么原因让一本书的诞生用了如此长的时间?说到撰写《瑞安市文化志》的酸甜苦辣,主编李淳当然最有发言权。本周,记者在瑞安拜访了这位年近八旬的老先生,听他讲述成书的前前后后。

  “我编《文化志》期间,文化局换了六位局长,几乎每位对编志都有不同要求”

  “记忆是人类文化积累和生长的源泉。如果没有记忆,人们许多工作都将一遍遍从头做起。”李淳说,1989年6月启动编撰的《瑞安市文化志》,正是为了梳理、留存自远古时代以来瑞安重要的文学艺术记忆,便利今人,福泽后代。

  李淳接手文化志的编撰,是在1996年8月,当时,他60岁,刚刚以瑞安市文化局副局长的身份退休。而早在1992年,《瑞安市文化志》已因为原来的主编退休,搁置在那里。

  本可以享受退休的清闲,但李淳选择了承担编志任务,这和他骨子里的文化情结有关:因为喜爱文学创作,他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有1000多篇、4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瑞安老作家赵三祝这样评价他:“李淳当官不像官,在局长的位置上痴情文学,我一直把他当作一个勤快的文化人看待。”

  “事情总得有人干。编撰文化志是一件对文化事业有用的实事,所以当年的瑞安市文化局局长要我接受文化志主编任务时,我欣然答应,情愿为此放弃个人创作。”回忆往事,李淳觉得,这个选择和他潜意识里的冒险精神也有关,“我早年就去新疆闯荡,喜欢干有挑战性、压力大的工作”。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编志工作一干就是近20年,“弄得我疲惫不堪,但最后总算坚持下来了。”

  李淳编撰《瑞安市文化志》这20年间,瑞安市文化局调换了六位局长,几乎每位对编志都有不同要求,也让文化志的定稿变得一波三折。

  早在2000年元月,经过“马不停蹄日夜兼程的工作”,李淳就交出了80万字的初稿。

  据李淳回忆,拿到初稿后,当时的瑞安市文化局局长召集文化系统有关人员召开评审会,“就在评审一致通过时,有位同志问我:‘这本书怎么署名?’我有点调皮地说:‘凡是做过工作的都已署名,没有出力的就没有必要署名了。’其实,我已经把这个同志署名为评审委员,但他误会了,以为没有给他署名,不知他给局长吹了什么风,次日局长态度大变,过了几天又召集了另一拨人再次评审,当时并不让我知道。再后来,定稿的事就拖了下来。”

  2002年,新局长上任,认为文化志写得太长,应砍掉三分之一,但局长找来找去找不到肯负责“砍”的人。2006年,瑞安市文化局整合为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初次和新局长见面,李淳就提出要尽快出版《瑞安市文化志》,“局长答应马上出版,就在一切就绪之际,局长另有任命。出书的事再次拖了下来。”

  2007年,又一任局长接任。这位局长的意见是:文化志暂不要出版,等到新一届领导班子作出成绩后,把成绩写入,再考虑出书。就这样又过了5年,终于在2012年5月,“局长特地告诉我,文化志可以写了,时间下限至2012年12月30日止。”李淳说。

  此时,距离李淳拿出初稿的2000年,已经过去了近13年。“这13年,我一点资料都没有收集,困难极大,但是既然我已写完大部分篇章,只得硬着头皮善始善终加以续写。于是我又翻出文化志原稿,理清思路,进行修改、补充、完善。我用了两个月时间,每天到民政局社会团体科,查阅各文艺团体每年的年审报告,掌握各位文艺家的创作成果与获奖状况,后又经过1000多天努力工作,使这本文化志终于达到可以出版的要求。”

  “我一心学习司马迁,编志时尊重历史事实,不以个人好恶来取舍”

  翻开已经正式出版的《瑞安市文化志》,可以看到全志内容丰富,比较全面、系统地记录了瑞安的群众文化、文学、音乐、舞蹈、书法、美术、摄影、戏剧、曲艺、图书、新闻、电影、文物等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同时兼记了文化市场、文化管理机构和文化人物。

  “文化志的撰写主要是将散落在民间的历史文化碎片串连在一起,编成一部完整的书。这样资料比较集中齐全,日后人们查找也比较方便。”瑞安文化积淀深厚,但很多记忆散落民间,“文革”中,不少宝贵的书籍资料又化为灰烬,所以,对于李淳来说,要写好瑞安的文化志并不容易。在编写过程中,他自言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心向被誉为中国“历史学之父”的司马迁学习,“尊重历史事实,不以个人好恶来取舍,尽心尽力做到公正、公平,这样对得起别人,自己也问心无愧。”

  编撰志书,收集资料是首要任务。接任《瑞安市文化志》主编后,李淳曾天天泡在档案馆里,仔细阅读多年来瑞安所有的文化档案,却深深感到:“许多应该有的东西这里只有一鳞半爪,使我这个丑媳妇做不了无米之炊。但我没有因此气馁,开弓没有回头箭,只得求救于知情人,向他们请教,可是许多人是凭记忆提供的,缺乏文字依据,于是我就自行设法多方求证,有时一个事件出现三个版本,经过再三考证,直至确实准确无误,才予以编写。”

  为了搜集资料,李淳也曾经到瑞安市文联以及文化系统下属十二个单位,查阅了所有有关文化方面有价值的档案。此外,通过图书馆的报刊杂志,摘录有关瑞安文化的各种信息。然后按照文化志既定的章节,采用“开放式”写作手法,用活动小卡片摘录每个事例,新增加的材料按章节次序插入,不知不觉集腋成裘。“写作文化志期间,我不管走到哪里,手中始终带着小卡片和笔,这样积累了数以万计的卡片,然后分门别类,加以综合分析,再分类分项归纳写成每章每节的文字。”

  写作过程中,李淳对自己初拟的写作提纲总觉得不够完美,直到有一天他看到《湖州市文化志》。“当时如获至宝,心里豁然开朗,便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把《瑞安市文化志》的写作结构定为10编40章100小节,用别人的瓶子装自己的酒,就方便多了,有了这个底气也就信心满满,劲头十足,于是每日里早起晚睡,惜时如金,奋力笔耕。”

  “《瑞安市文化志》首次公布瑞安文物馆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古籍图书’清单,既展示成果,也接受社会监督”

  “也许有人会拷问我:《瑞安市文化志》的亮点究竟在哪里?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各人的兴趣不同,所谓的亮点自然有所不同。”

  李淳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2006年2月,瑞安市文化局曾将《瑞安市文化志》征求意见稿铅印50本,送给有关领导与专家、学者审阅,几个月以后只回收10多本,很多人把书稿收藏起来,认为这些材料挺珍贵,以后还有用。这件事给了李淳不少安慰,让他觉得自己的劳动没有白费。

  事实上,《瑞安市文化志》不仅是一部详实的资料工具书,它还首次公开了不少珍贵的文化信息。比如第五编“文物”中的“馆藏文物”、“存世墨迹”、“古籍图书”等章节,全面展示了瑞安文物馆、博物馆、玉海楼内的珍藏。

  “文物部门曾有明确规定,为了保证重点文物的安全与收藏,许多文物是绝密的,不能暴露给外人知道,可是我要撰写文化志,一定要拿到藏品的清单,这样做的目的是接受社会监督,确保重要文物不会丢失。而且,文化志中如果都是些众所周知的资料,读者是不答应的。”为了拿到资料,李淳多次与相关部门交涉无果,直至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向国内外公布了藏品目录清单,他拿了这个“尚方宝剑”做示范,才拿到一直以来保密的珍品清单。

  如果文物清单不公布,那么社会公众也无法监督其去向。曾经,1961年,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调走瑞安文物馆藏明清名贵书画等25种107件(本)(这件事已被收入《瑞安市文化志》大事记中),李淳叹道:如果早年公布藏品目录,这些情况也许不会发生。

  对于李淳而言,随着《瑞安市文化志》的正式出版,20年间那些酸甜苦辣的往事已经翻篇,留下的更多是对生活的点滴感悟:文化志编撰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还有很多,而一切矛盾的根源无非都带着功利色彩,只要大家大公无私,实事求是,一切矛盾都能迎刃而解。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诸葛之伊|责任编辑: 黄作敏
拜尔口腔医院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我们“we”App下载close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