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温州2016年:三大转型确保良好开局

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作者:陈蜜郭乐燕2016-01-14 07:29:21
核心提示:
查看评论

  温州网讯 进入2016年,温州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关口。放眼未来,“十三五”时期是温州打造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的关键期,是打造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的关键期,是打造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市的决胜期。今年是“十三五”发展的开局之年,我们必须紧扣“十三五”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战略任务,找准支点、精准发力,全面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2016年

  工作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围绕打造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市这个目标,深入实施“五化战略”,以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互促共进为基本途径,强化破难攻坚,狠抓工作落实,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十三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

  增长7.5-8%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增长7%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

  增长11%以上

  ●城乡常住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5%

  ●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

  三年行动计划

  未来三年,我市将在以下各方面排出“三年行动计划”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对每个行动计划都要专门作出部署,落实责任主体,实施项目化管理,强化要素保障,确保每年有突破、有进展、有实效。

  ●重大项目建设

  ●企业培育(领军工业企业、高成长型工业企业等)

  ●平台建设(省级产业集聚区、浙南科技城、特色小镇等)

  ●城中村改造

  ●市区"3+1"亮点区块建设(滨江商务区、温州生态园等)

  ●城市环境整治建设(城市道路、停车场、市政架空线路“上改下”、水污染治理等)

  ●民生实事“补短板”(基础教育等)

  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强大动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重点

  适应新常态

  目标

  解决新老动力转换的问题

  1、坚持提升存量与扩大增量并举,加快推动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工业用地成本;加大对100家领军工业企业、200家高成长型工业企业扶持力度,深入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加快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和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加大企业金融风险化解力度,确保经济金融平稳运行;尽快完成各级各类产业平台的整合、优化、提升,加快推动大项目向大平台集聚、传统块状经济向平台经济转型;制定出台引导工业企业跨行政区域转移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小微企业园建设,确保竣工500万平方米;力争十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实施“温州制造”质量提升计划;大力培育发展信息经济、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商贸、旅游休闲、时尚产业、生命健康、房地产业;实施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升温州旅游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高水平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质量效益。

  2、坚持扩大有效投资与强化科技创新并举,有效实现动力接续转换。全力抓好311个省市重点项目,集中梳理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特别是20亿元以上、50亿元以上的重点产业项目,把空间、资源、力量倾斜到这些项目上来;坚持“温商回归”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招引一批温商大项目好项目;举全市之力加快浙南科技城建设,以南起步区建设、科创产业平台建设、市政路网建设等“十大任务”为重点,确保年内形成若干个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重点区块;大力发展创客经济,建设15家市级众创空间;完善政府科技投入机制,搭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力争年内全社会R&D投入占比达到2%。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加大“机器换人”力度;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加快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打造人才社区、科创社区。

  3、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并举,努力为市场主体创造最优环境。抓好各项国家级和省级改革试点,重点要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金融综合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五张清单一张网”改革,深化财税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国企分类改革;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确保保税物流中心(B型)通过国家验收并封关运行,积极申报温州综合保税区,争取国家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抓住中韩自贸协定生效的契机,抓住海峡两岸(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机遇,深化对台、对韩等交流合作;办好2016世界温州人大会。

  加快推进城市转型发展

  主要路径

  空间优化和功能重构

  重点

  发展都市区

  目标

  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

  1、以综合交通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甬台温高速复线温州段、绕城高速北线二期、绕城高速西南线、龙丽温高速瑞文段、乐清湾港区铁路支线、市域铁路S1线、S2线、机场T2航站楼等重点项目,争取开工龙丽温高速文泰段,完成杭温高铁预工可,抓好温武铁路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加快中石化LNG、苍南核电、泰顺抽水蓄能电站、南岸水库、楠溪江河口大闸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2、以发展湾区经济为重点,积极打造东部新增长极。温州的最大发展潜力在东部,精心编制实施湾区经济发展规划,协同推进“一口(瓯江口)、一片(瓯飞围垦)、一湾(乐清湾)”建设,推进海岛、海湾、海港“三海”联动,推进鳌江流域城镇组团式发展,加快推动温州城市发展从“瓯江时代”向“东海时代”跨越。积极争取国家级海域管理综合改革创新试点。

  3、以城中村改造为重点,着力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确保完成市区31个村9000户整村连片改造签约任务,重视城市中轴区建设,加快推进滨江商务区、城市中央绿轴、温州生态园和双屿综合整治"3+1"亮点区块建设,推动地块分割开发向区域整体开发转变。严格执行《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推进瓯海大道改造提升、市区入城口整治、动车南站区域综合管理、机场枢纽建设及周边整治,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智慧化水平。

  4、以现代城镇体系建设为重点,有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乐清、瑞安与中心城区一体发展,通过建立区域发展协调机制推动平(阳)苍(南)这一大都市区南翼副中心融合发展。积极实施龙港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一批小城市培育试点。

  5、以主体功能区建设为重点,全力打造美丽温州。深入推进“五水共治”,打好“三改一拆”“两路两侧”“四边三化”攻坚战,提升“六城联创”水平。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创成美丽乡村精品线10条、精品村100个,申报美丽宜居示范村23个。

  积极推进社会转型发展

  主攻方向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重点

  解决“短板”

  目标

  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加强民生建设,不断提升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要全面启动教育现代化县(市、区)创建,尤其要实施市区东部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提升温州教育水平。努力打造辐射浙南闽北医疗服务中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两孩政策”。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以居家养老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更精准的扶贫开发,完成异地搬迁1.5万人。

  2、加强平安建设,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力以赴做好G20杭州峰会等重大活动安保工作,推进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化社会矛盾纠纷化解调处机制。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从源头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完善人才积分制为主体的居住证制度。构建维稳新常态,积极探索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

  3、加强文化建设,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深化“最美温州人”主题宣传活动,打响“大爱城市、道德高地、诚信社会”的品牌。深入开展“五美乡村”文明创建活动,新建农村文化礼堂150家。打造“瓯”系列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树立“温州发布”“温州辟谣”等品牌,建好全媒体发布平台。深化“新青年下乡”活动,大力发展动漫游戏、软件开发、创意设计、影视制作等新兴文化产业。

  4、加强法治建设,切实提高依法治市水平。充分利用地方立法权,在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重点领域有序推出有特色、可操作的地方性法规,把依法行政作为法治建设的重点来抓。

  全会“三问”干部作答

  全会叩问,站在打造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市的新起点上,全市各级干部都要深入思考、认真回答三个事关温州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一是再过五年,当改革开放42周年时,当我国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时,当我们党和国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时,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驱者,温州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温州?二是在滚滚历史洪流中,温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驱者,能否一直屹立前行,始终以昂扬的姿态走在时代的前列?三是我们有没有把温州打造成为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市的历史担当,有没有这样的事业追求?

  面对“三问”,与会的领导干部深受震动,纷纷表示,“三问”问到关键处,问醒了头脑,问出了精气神。叩问之下,要进一步提振精气神,用实际行动,在未来五年交出满意答卷。

  推进金改为经济转型提供支撑

  此次全会报告中有关金融工作的部署占了全篇幅的10%,足以见得金融改革于温州的重要性。去年,温州金改达到新高潮,从新设全国首批试点民营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实现地方金融组织体系建设创新突破,到小微金融产品不断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地方金融监管向法治化、非现场化转变,都取得了长足进展。在企业金融风险处置方面,截至12月底,全市成功处置347家重点帮扶类企业,处置完成率达98.1%。全力推进不良贷款综合处置,银行不良贷款约291亿元,不良率3.82%,继续实现“双降”。

  去年以来,全市经济运行呈现加速回暖的态势,在全省的位次不断前移,这其中金融保障积极开展“温州探索”,金融改革不断输出“温州经验”,风险处置率先走出“温州路径”,金融监管初步形成“温州模式”,各种积极因素持续良性叠加都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今年,我市金融部门将继续发挥这种支撑作用,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增信作用,开展区域资本市场试点建设,加强地方金融监管,深化风险企业帮扶处置,推进金改试验区取得成效。

  市金融办主任张震宇

  生态围垦助城市拉开框架

  查看温州版图,是一个山多地少东面临海的狭长地带,土地资源缺乏限制了城市发展和产业提升,但优越的河口条件为温州发展提供了承载平台。围垦是解决空间制约的有效手段,全会报告也将围垦工作作为打造东部新增长极的重要抓手。从事水利工作几十年,我见证并参与了我市多个围垦项目的落实,在大力实施围垦造地工作过程中,温州的城市发展框架得以逐渐拉开。

  全省6条独流入海水系,温州就有三条。良好的滩涂、潮差等河口资源条件,为围垦项目实施打下坚实基础。围垦不能走单一围垦、造地、建工厂、再治理的老路,应该以生态保护,综合海岛、海湾、近海资源整合的理念实施。生态围垦首先要加大对河口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制定近、中、远期的发展计划和研究部署;其次,要加大建设步伐,对已批复围垦项目要加快建设速度,对已建成项目要尽快投用,此外还要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围垦项目;第三,在新常态下要将围垦土地规划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发挥围垦土地对城市功能的承接,实现其综合功能,改变以往规划、围垦“两张皮”的弊端。同时,还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使新兴的“热土”成为集交通、港口、新能源、时政、旅游、休闲等产业于一体的城市经济新增长极,为湾区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温州银行党委书记林孝悌

  BRT日均客流近2万

  提供公交发展新思路

  城市转型重在发展都市区,缓解中心区交通拥堵问题,发展公共交通势在必行。我市最新引入的新型公共客运系统——快速公交BRT一号线自上月27日投入试运营以来,日平均客流达到19000人次,最高峰达到30000人次,高峰期每两分钟一班车次。新型公共交通的投入,带动了沿线更多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目前,我市正在研究确定中心城区快速交通组织方式及建设方案,当公共交通发展到其舒适性和便捷性达到甚至超过私人小汽车的时候,就会有更多人选择公交出行。目前来看,公交BRT的投入运营为我市加强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思路。

  全会提出积极打造东部新增长极,所以东部地区也将是公共交通网络建设的重点区块。近年来,市交运集团每年在该区域投入运营车辆在50辆以上,并根据乡镇、街道需要推出社区巴士作为补充。为进一步完善龙湾片区的公共交通规划,市交运集团与龙湾区政府积极对接,拟将状元公交枢纽打造成以常规公交线路为主、 BRT线路和社区巴士为补充的枢纽场站,并以此为据点辐射鹿城、龙湾、瓯海三区。

  温州市交运集团董事长叶正社

  政策配套要跟上养老节奏

  社会顺利转型很重要的问题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目前温州老龄人口比重正在不断上升,全市现有60岁以上人口13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16%,预计到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市将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面对温州老龄人人口基数大以及上升趋势,我市推进养老服务工作迫在眉睫。

  报告提出要以居家养老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全覆盖”,“可持续”的养老模式。结合全市老龄人口分布特点,近年来我市正在积极建设覆盖各村居养老照料中心,让老龄人口得以在20分钟路程范围内实现“有饭吃、有娱乐、又保健”,但也暴露出财政经费投入不足、存在数量较少、管理水平低等诸多问题。

  因此,当务之急除了要进一步加大市政财政资金扶持外,让市场参与进来,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行业,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此前,有关社会养老,我市在床位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了一定扶持,但远不能满足需求。今年,我们将重点在新建养老机构的土地规划问题、医养结合与医疗卫生部门的对接协调等方面,研究相关政策配套措施。

  温州市民政局局长白楠生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诸葛之伊|责任编辑: 黄作敏
拜尔口腔医院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我们“we”App下载close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