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需求广泛进展受阻 存报销难盈利小等问题

来源:工人日报作者:2016-03-22 09:42:35
核心提示:
查看评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据测算,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峰值,超过4亿,每3人中就会有一名老年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在提交的《切实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建议》中提到,目前绝大多数老年人带病生存,生活不能自理者高达1877万,这一数字到2020年将超过2000万。但是当前老年医疗养老服务满足率仅为15.9%,有84.1%的老年人没有得到相应的医疗养老服务。目前,我国各类养老机构达4万多家,但真正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只占约20%——医养分离已成为制约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瓶颈。

  近日,记者采访发现,医养结合需求广泛,而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但目前仍然存在医保报销难、盈利空间小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养结合的发展进程和实际效果。

  医养结合的尝试

  陈汉元今年80岁,作为一位资深媒体人,他曾载誉无数。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孤独一度让他陷入苦恼。

  10年前,陈汉元被诊断出患有帕金森氏综合症,后因服用药物导致肌肉痉挛,经常跌倒,需要就医。由于女儿已移民日本,他的身边只有78岁的老伴。“老伴为了照顾我,从65公斤瘦到了40公斤。”陈汉元异常苦恼,“老无所依”的窘境让他深感无助。

  陈汉元的境遇,是当下很多老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老年病”具有常发、易发和突发的特点,患病老人的诊疗和看护问题十分棘手。在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的情况下,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一旦患病,老年人就不得不往返于家庭和医院之间,而医养资源的分离也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成为医院的“常住户”,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

  经过漫长的思想斗争,陈汉元和老伴做出了入住“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决定,2015年,他们双双入住了一家养老社区。

  一次急救让陈汉元体会到了“医养结合”的便利。“2015年10月18日吃完早饭,我坐在椅子上睡着了,然后突然休克”。危急关头,老伴拉响了房间内的“红绳报警装置”,医护人员随即赶到抢救,陈汉元脱离了生命危险。记者发现,在这家养老社区,所有公共活动区域和公寓内都设有“红绳报警装置”,一旦老人出现突发状况,社区医生会第一时间处理。

  “我们把精力更多投入到疾病预防的前置环节,防患未然。”这家养老社区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医养结合”关注的是疾病管理、长期护理和康复,在陈汉元入住后,医护团队对他的身体状况进行了评估,注重对他的病情控制,并通过康复训练帮助他恢复身体机能。

   “协议合作”占大多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

  事实上,早在2014年8月,北京市政府9部门就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医养结合”的3种类型,第一种为配套设置,即采取内设医务室、卫生所(室)等或引入周边医疗机构等形式;第二种为独立设置,即采取申请独立设置康复医院、护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医疗机构的形式;第三种为协议合作,即采取与周边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开辟绿色就诊通道。

  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北京市养老机构已经基本做到“医养结合”,其中,采用“协议合作”方式实现医养结合的占大多数。

  实际上,即使养老机构内配套设置或独立设置医疗机构,也大多会与周边医疗机构进行“协议合作”。陈汉元入住的养老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头疼脑热这里都能解决,一些紧急情况这里也能暂时应急,不过遇到严重疾病,还是要依靠签署合作协议的三甲医院。”记者发现,在这家养老社区内设的医院门前,停有专车,负责将病情严重的老人送到附近的三甲医院治疗。

  2015年7月,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老龄机构发展研究报告》中提到,“科学推进养老机构的‘养医结合’”。《报告》特别将“养”放在“医”之前,理由是养老机构第一功能是“养”,而非“医”,养老机构的“医”与医院的“医”有较大区别,前者主要目标是健康管理和长期护理,而后者主要目标则是治愈。目前,陈汉元入住的养老社区正打造“预防保健——疾病治疗——慢病康复——长期护理”闭环整合型医养服务链条,尝试将“独立设置”与“协议合作”两种类型结合,让养老机构的“医”与医院的“医”实现互补。

  医保报销资格影响就医意愿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香江集团总裁翟美卿带来的提案针对“加快推进医养结合,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提出,目前部分养老机构通过设置门诊,由医院提供医疗服务,但难以取得医保报销资格,老人在内设医疗机构就医意愿不强。

  在陈汉元入住的养老社区采访时,翟美卿提案中提及的现象得到证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社区医院于去年11月落成,由于经营尚未满一年,无法申请取得医保报销资格。“常规疾病这里都能看,但不能走医保”。

  去年1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提出对于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到2017年,初步建立医养结合的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建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养老机构。

  有权威观点认为,群众很欢迎举办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但这涉及养老机构准入、医保定点、收费审批等,要跑多个部门,关键是这些部门的标准还不统一。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实现养老社区医疗机构与医保对接,涉及多部门协调配合。当前,民政部门主要管理养老机构,卫生部门主要管理医疗机构,人社部门主要管理医保,除了这3个部门还涉及国土、财政、消防等,事项繁多。

  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落实“医养结合”进程中,市政府建立了会商协调机制,由老龄办协调解决各项事宜,尽量提高效率,并统一标准。记者梳理发现,在北京市去年8月公布新增的277家定点医疗机构中,共包括32家养老机构中的内设医疗机构。

  而养老机构也在努力寻找“医养结合”中的盈利模式。

  《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提到,养老机构整体投资收益期较长、利润相对较低的特点比较明显。这份报告统计了12个城市的养老机构调研数据,48.1%的被访养老机构运营状况为基本持平,32.5%的被访养老机构亏损,有盈余的被访养老机构所占比例仅为19.4%。翟美卿委员也在提案中指出,在外部协作方面,综合实力强的大型医院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盈利高的常规医疗上,不愿参与低盈利的养老领域。

  对于盈利问题,泰康人寿副总裁兼泰康之家CEO刘挺军表示,养老服务不是暴利行业,养老和医疗的特质在于“前面的坎儿跨过去了,后面一旦成熟以后,就会变成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刘挺军介绍,泰康发挥资金优势,建起了泰康之家·燕园养老社区和燕园康复医院,实际上也有“试错”功能,一旦培育起成熟的“医养结合”模式,就可以在各地推广。(本报记者杨学义)

扫描下载“我们”APP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温网编辑|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拜尔口腔医院
我们“we”App下载close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