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老大哥练就健壮身板 一年每天站8小时不爱坐

来源:温州网–温州都市报作者:2016-06-26 10:31:00
核心提示:
查看评论

  市区华盖山的“工农兵”塑像几乎家喻户晓,三个手握铁棒、铁犁和钢枪、昂首挺胸英姿飒爽的塑像,至今已有58年历史,成为许多温州市民难忘的记忆。

  据资料记载,塑像高7.4米(其中基座高4.2米,宽2.54米),建于1958年,系钢筋混凝土结构。担任工艺设计和雕塑制作的是我市建筑工程师虞师堂和玉环工艺美术师郭世祯。

  “工农兵”形象的三个模特是从在温州工作生活的男青年中挑选出来的,身高一律1.7米,年龄均为21岁,以展示温州青年的时代风采。

  如今,塑像中“工人”形象的模特现旅居意大利佛罗伦萨,6月24日,记者电话联系上了现年80岁的洪可达。

  另两位模特只作头部造型

  工农兵身躯由他一人完成

  越洋电话里,洪可达老人听到记者要采访工农兵塑像的故事,激动地说:“说起这件事,我会兴奋很久的呀。”

  1957年,洪可达21岁,在温州市园林管理处工作。当时,华盖山在建“青年公园”,他每天挖土、抬石头,干着重活,练就一副健壮的身板。有一天,管理处领导把他请到办公室,说要认识一下虞师堂和郭世祯。原来这两位专家对洪可达已观察了好几天,认为他具备“工人”模特的条件,并要求马上他进入角色。

  洪可达这才知道,华盖山要建一座工农兵雕塑。塑像要手握铁棒、铁犁和钢枪,体现温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勇前进的宏伟气概。和他一起为“解放军”和农民”当模特的,分别是本地人戈炳土和一名玉环籍小伙子。

  “当时,塑造雕塑的工作被安排在华盖山上一座庙宇里,专家让我戴上工作帽,站在那里眼睛看着前方,由他们用泥巴捏造我的头像轮廓。大约一周后,我穿上工作服,手握着铁棒,按照要求,双目炯炯地注视前方。专家们在3米多高的架子上绕满稻草绳,涂上泥巴,再用刀子刮出‘工人’的线条。”洪可达说,他每天都以同一个姿势站着。经过3个多月的刻画,栩栩如生的工人形象出来了,大家兴奋不已。

  由于工作关系,其他两位模特只作头部造型,身躯造型的任务由洪可达一人完成。于是,他每天要坚持8小时的站立,这一站就长达一年之久,竟让他养成了爱站不爱坐的习惯。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创作,1958年,“工农兵”雕塑制作完成,矗立在华盖山南麓四米多高的基台上。按设计要求,原本要求用白水泥和石英砂粉制作成人造大理石的雕塑,由于资金缺乏,后被改用普通的水泥。

  拍一张标准照

  做起照相馆形象代言人

  当时,露天照相馆知道洪可达被选作模特的消息后,特地请他穿上西装,拍了一张标准照,挂在橱窗内,做形象代言人。

  后来,洪可达离开了园林管理处,50多年来,他从事过各种工作,下过乡,办过工厂,1990年远赴意大利经商,后来担任意大利亚得里亚华商会常务副会长,曾于2003年应邀参加“首届世界温州人大会”。

  2007年,听说“工农兵塑像”要拆除,洪可达很着急,不顾家人劝阻,从意大利赶回温州,了解真实情况后才松了一口气。

  2010年春节期间,我市文化民俗专家金文平在温州电视台《百姓讲堂》主讲“温州地域文化的魅力”讲座,介绍了华盖山工农兵塑像。节目播出后,金文平接到了洪可达的电话。

  “当时得知扮演‘工人’的模特还健在,我很高兴,第二天,就赶往瓯海区郭溪街道,在一幢别墅式的红楼里,见到了这位年逾古稀的‘工人老大哥’。他高大魁梧,英俊潇洒,不减当年的帅气。我们长谈了许多,这一幕至今令我记忆深刻。”金文平回忆。

  如今,洪可达虽然生活在异国他乡,但令他最难以忘怀的还是这座雕塑,每次回温州,总要到华盖山看看它。

  前天,采访结束后,洪可达请女儿拍了一张当年作模特时的造型照片发给记者,重温当年的青春风采。

  “工农兵”是新中国成立后

  温州第一座城市雕塑

  “工农兵”雕塑是新中国成立后温州第一座城市雕塑,也是温州千百年来第一次在公共空间树立劳动人民形象。

  据不完全统计,市内大型城市雕塑有60余件,从材料来看,以金属、水泥、石质雕塑居多。其中城区主要城雕有:中国鞋都的《白鹿衔花》、瓯江大桥桥头的《白鹿少女》、浙江工贸学院的《刘基塑像》、五马街口的标志性雕塑《五马奔腾》、世纪广场的《世纪之光》和《百泉涌鼎》、江心屿的《温州市革命烈士纪念碑》和《浙南游击纵队纪念碑》、新城的《物华天宝》、温州人才大厦的《栖凤》、温州港的《千帆竞发》、温州大学城的《创业史记》和《孙诒让》雕塑等。这些雕塑呈现了温州的地域特色、城市文化和历史背景。

扫描下载“我们”APP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陆珊珊|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拜尔口腔医院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