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花就花”超前消费根源于社会认同的走偏

人民网-观点频道 2016-08-24 17:00:23
查看评论

  一项调查显示,28.4%的受访青年每月工资均会透支,45.4%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有时还需借助父母的经济资助,51.2%的受访青年期望“每月收入有一定比例剩余”,69.4%的受访青年认为年轻人应树立“有计划和理财意识”的消费观。(8月23日《中国青年报》)

  从节衣缩食到“该花就花”,急剧的社会变迁难免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在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驱动下,一些年轻人成为“月光族”;如果家庭能够提供社会支持,他们或多或少会变相“啃老”。与之相对于的是,另外一些年轻人却对“超前消费”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他们更倾向于“有节制消费”。

  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年轻人在消费观念上存在着差异与分歧也是一种正常现象。一方面,伴随着社会分化,不同的年轻人既有不同的家境,也在市场中拥有不同的机会和待遇;另一方面,不同的年轻人拥有不同的消费文化,家境良好的年轻人不乏省吃俭用的,家境贫寒的也不乏大手大脚花钱的。

  消费文化说到底就是深层次的行为规则,这个规则就是消费的价值和规范系统。人们消费什么和不消费什么,以及怎样进行消费,都是按照这个行为规则进行的,并由此表达了人们对周围事物、人际关系的看法、理解、情感和信仰。消费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也是塑造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过程;一些年轻人“该花就花”甚至陷入债务危机,在本质上就是社会认同的走偏与错位。

  在消费社会,消费不仅具有满足衣食住行需要的实用功能,还具有抽象的符号功能,即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的功能。李嘉诚、俞敏洪等富商巨贾衣着朴素、日常开销不多,根源于他们无需通过这样的符号性消费来赢取社会认同;一些年轻人却希望通过炫耀性消费,来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肯定,甚至不惜“打肿脸充胖子”。

  物质的丰盈和精神的贫乏一旦联手,不可避免会让一些年轻人陷入欲望的深渊。少数大学生为了“超前消费”,不惜向校园网络借贷“伸手”,不仅让自己和家庭身陷债务的泥沼,也影响了学业甚至正常生活。那种不能在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之间实现平衡的“该花就花”,痛快了一时,却带来长久的痛苦——消费能给人带来快感甚至是成就感,盲目、无节制的“想花就花”却会让年轻人“伤不起”。

  一个多元的时代,必然会有多元的消费文化。“想花就花”并没有原罪,关键在于量力而行。年轻人要想赢得他人的社会认同,依靠“表面功夫”并非长久之计;只有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消费观,年轻人的荷包才会越来越鼓,他们的精神家园才会更有生机与活力。

(责编:王倩、文松辉)
下载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温网编辑责任编辑:黄作敏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