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首届时评挑战赛】培育“工匠精神”应该拒绝什么土壤

温州网 2016-10-13 16:47:00
真正传承“工匠精神”,不仅企业家自己要不浮躁,不妥协,静心做事,踏实做人,更要政府培育良性的商业土壤。
查看评论

  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快速进入工业化的时候,在短期内都会情不自禁地抛弃“工匠精神”。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在他的短篇小说《品质》中描绘了20世纪初的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导致商品的真正品质下降,一部分对工匠精神有着执着追求的手艺人却被挤压到社会的边缘,最终倒闭饿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有目共睹,但商业伦理问题也日渐突显,部分企业为了获取利益忽视商业道德,假冒伪劣、粗制滥造。很多的产品规模化、流水线地生产出来,忽视了产品的品质和个性,在物质匮乏的时代,这样的产品也许还有一定的销路,但在现在买方市场的年代,这些大路货难有好销路。所以品质的回归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工匠精神”恰恰是对品质最好的诠释。

  到底什么是“工匠精神”呢?

  工匠,一般指技艺高超的手艺人,“工匠精神”是手艺人对技艺的执着追求和对品质的精益求精。它是一种情怀,代表着:执着、务实、坚定、传承。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了手工作坊的生产,工匠逐渐受到了冷落。然而,在机器化大生产的时代,本质上更注重产品的精度和品质,这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工匠精神”的逐步回归,因此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那我们在培育“工匠精神”的时候应当摒弃一些什么理念?杜绝一些什么行为呢?

  应该拒绝“重道轻技”的文化传统。孟子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中国的传统认知里,“工匠”的地位是很低的。不少中国人对于工匠心存偏见,甚至有些看不起。尽管中国早已是世界工厂,但依然缺乏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和尊重。而欧美文化里,出色工匠可以跟艺术家和作家齐名。中国历史从来不缺好的工匠,现在也不缺好的手艺人。但是,如今的中国缺乏尊重工匠精神的文化,这和我们根深蒂固的“重道轻技”的文化传统不无关系。

  应该拒绝权力专制的意识。中国的历史从来没有商业基因,或者皇权元素从来不会允许一个独立的士绅阶层出现。不服务于皇室的所有社会活动,都不会有发展。现代的中国当然没有皇权的干预,但是行政权力对于行业标准垄断依然明显。工匠精神不是个体的光芒,而是群体文化与商业机制的结晶,尊重倡导引领是行政部门应尽职责,而不是越俎代庖,抢夺权威。

  应该杜绝侵权盗版现象。在这个“商人精神”横行的年代,个人和企业都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比如一些以山寨产品为主的企业,在外部环境好的时候,企业可以生存,一但外部环境变的恶劣,企业很容易马上倒闭。这种山寨企业不仅自身无法在商海中立足,它对原创企业的抄袭带来伤害也是致命的。原创企业投入巨资研发,成果却被别人窃取,这不利于良性商业伦理道德的建设,因此,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应该杜绝投机倒把现象。当今中国,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往往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当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营销、再圈钱、再做营销”的循环时,坚持“工匠精神”的企业,依靠信念信仰,守着产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可是获得的市场回报却远不如追求“短平快”的企业。甚至在现实利益和生存面前,坚持“工匠精神”的企业或许等不到黎明的来临,就倒闭或者转向“短平快”的行业了。比如过去近二十年的房地产热,让多少实业转向这个暴利行业,实业都不做了,还会去坚持“工匠精神”吗?

  所以想让中国企业不去快速占领市场或是追求业务扩张,而去追求有一个好的公司文化和内部传承,对自己产品和服务追求极致的完美,真正传承“工匠精神”,不仅企业家自己要不浮躁,不妥协,静心做事,踏实做人,更要政府培育良性的商业土壤。(陈宜/文)

下载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陆向东责任编辑:黄作敏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