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温州扶贫!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温州扶贫

精准扶贫助推发展 让扶贫之策成为增收致富之钥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7日 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

  畲乡茶园

  温州网讯 前不久,我市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推进精准扶贫增强低收入农户发展能力的实施意见》,这项实施意见再次将我市的扶贫工作聚焦在“精准”上。

  何为精准扶贫?就是要“扶真贫”,体现对象精准。通过转变方式,精准摸清底数,找准帮扶对象,把准贫困症结,实行动态管理,实现扶贫方式从“撒胡椒面”向精准到点的转变,帮助困难群众改善生产生活。尤其是对高山远山、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帮扶对象和因病返贫的帮扶对象,创新扶贫帮扶方式,增强扶贫开发实效。

  这几年来,我市一直专注提升扶贫工作的准度和力度,因地制宜地发挥当地农业资源优势,推动“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并整合帮扶资源,激活发展潜力,强化政策兜底,增强发展保障力。据统计,至2015年底,全市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9161元,年均增速18%,连续多年高于当年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已全面消除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4600元的绝对贫困现象。

  抓住特色让精准与力度并重

  在文成县巨屿镇方前村,做鞋帮加工的下山移民吴言标一家,找到了脱贫之路。靠来料加工,两夫妻一个月总共收入5000元,这让两人下山有饭吃,还能供小孩读书。文成出台《发展来料加工若干意见》《来料加工特别扶持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先后安排省特扶资金1500万元,用于下山搬迁集中小区建设来料加工厂房,并为来料加工经纪人提供扶贫小额信贷服务。在这些政策扶持下,方前村发展出来料加工一条街和6家鞋帮加工厂。来料加工成为留守村民和移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超七成居民靠它解决吃饭生计问题。

  通过有效利用农村闲散劳动力,我市在近年来结合工农互惠的市场需要,形成了以竹木加工、鞋帮加工、宠物用品、皮革皮件等为特色的来料加工业体系,“十二五”期间,带动低收入农户1.75万户,发放工资29.6亿元。今年以来,我市帮扶低收入农户3607户,新增来料加工点26个,发放来料加工费5.1亿元。

  除来料加工之外,我市还因地制宜挖掘各地农业资源的优势,发展了以蔬菜、茶叶、水果、花卉、中药材为主导产业的特色生态农业体系,累计培育扶贫农业龙头企业203家、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682个,带动低收入农户3.9万户。

  输入要素让人才与资源结合

  找准欠发达地区需要帮扶的人,也要找准亟待激活的产业。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党总支书记、系副主任、教授汪自强,坚持驻扎泰顺县万排乡11年,万排的甘薯种植面积从2005年的100余亩增至600余亩,种植人员从200余人增至1000余人,种植甘薯人均年收入增至1万余元。

  这几年来,我市鼓励各类人才到欠发达地区工作,而欠发达地区也同步加大力度引进农业、医疗、教育、金融、科研等高素质人才。据统计,市、县下派919名干部赴重点扶贫村任第一书记,负责指导村“两委”开展工作,推动基层党建,让精准扶贫的各项工作有效落实。全力实施农村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制度,每年都向欠发达地区派出一大批农村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

  金融和网络平台则是我市精准扶贫的“放大器”。我市通过培育扶贫资金互助组织,率先建立县级扶贫资金联合会、成立县来料加工资金互助会,构建规范的运行管理体系,现已建成扶贫资金互助组织365个,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激活丰收爱心卡功能,以“扶贫部门+低收入农户+企业+金融机构”为一体,由扶贫部门选取优质经营的企业,由金融机构筛选低收入农户,低收入农户通过丰收爱心卡的扶贫小额贷款与企业签订合同,为低收入农户年增收4000元左右。今年4月底,我市开通温州扶贫互联网平台和温州扶贫微信公众号,成为全国第一家具有网上“一对一”精准帮扶功能的扶贫网络平台。到8月底,点击量达48.6万人次,网络募捐76600元。

  上下协力让深化与创新齐行

  市委农办及扶贫部门在今年调查发现,我市低收入农户从业劳动力比重为46.3%,比农村居民平均值低21.2个百分点;60岁以上和16岁以下的占44.3%;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由于条件制约和观念落后,导致其依托劳动增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减弱。随着市场主体尤其是实体经济的高端化、标准化进程加快,低收入农户依托产业增收难度日益加大,重大基础设施不健全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如文泰至今未通高速,已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短板”。

  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关于推进精准扶贫增强低收入农户发展能力的实施意见》,我市将加大扶持力度、壮大扶持力量、创新扶持方式,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确保巩固消除“4600”成果。

  为了拓展产业渠道,我市未来会大力培育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经济,拓宽增收致富门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强村惠民行动,培育形成一批“发展强、党建强”的“双强村”。同时,鼓励低收入农户以承包土地、集体资产股份参与合作开发经营,引导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吸纳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就业。此外,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设立企业公益基金、村级乡情基金等方式,实现村企共赢、群众受益,并深化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改革,最大限度消除致病返贫因素。

  温州日报 记者沙默

  

copyright 2017温州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技术支持: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