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专家热议瓯越工匠精神: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温州网–温州日报 2016-11-02 09:26:38
专家们认为,赓续非遗薪火不仅需要一代又一代技能出色的工匠,更需要全社会对其价值的认可和尊重。黄杨木雕与发绣的修行之路,仍需踏实坚定,精益求精。
查看评论
精美绝伦的黄杨木雕作品,汇聚了赞美的目光。

温州发绣的发展史,也是发绣艺人的匠心传承史。

  温州网讯 做匠人,存匠心,温州非遗当如此。日前,由温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文联和温州大学主办的“朱子常黄杨木雕艺术”“创新与温州发绣未来”研讨会,作为温州“百工之乡非遗大展示”系列活动的第二项内容,分别在温州博物馆和温大育英图书馆举行,各路行家就其保护传承发展等议题纷纷支招建言。记者发现,虽然两者门类不同,但都面临如何加强研究、扩大宣传等问题。专家们认为,赓续非遗薪火不仅需要一代又一代技能出色的工匠,更需要全社会对其价值的认可和尊重。黄杨木雕与发绣的修行之路,仍需踏实坚定,精益求精。

  “他是温州艺界共同认可的一座标杆,是瓯越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者”

  “作为温州黄杨木雕的代表人物,朱子常及其作品本身都是值得好好研究的。”专家们一致认为,朱子常(1876-1934)具有开山之功,他在塑佛、漆画、雕刻龙档、木偶头的长期实践中,融汇“海派”文人绘画技艺,形成清新流畅、纯朴圆润的独特风格。其作品以小件人物为主,题材多是婴戏与佛像,刀法细腻圆转,衣纹轻盈透体曹衣带水,造型栩栩如生,生活气息浓郁,曾获南洋首届劝业会优等奖,美国首届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二等奖,是把黄杨木雕带向世界的第一人。然而随着岁月流逝,朱子常的荣耀及影响渐行渐远,今年正值其诞辰140周年,举办此次活动,是对其瓯越工匠精神最好的弘扬与传承。

  “朱子常的作品受清末画家任伯年的影响较深,以中国传统造型观念为依托,融入了西方观察方法的写生能力,这是非常难得的。”在浙江省博物馆工艺美术部主任范佩玲看来,朱子常对人物脸型、五官、身体部位及比例的刻画,无一不符合西方造型艺术的审美要求,比如面部宽度相当于五眼的长度,耳朵位置在头宽的二分之一偏后处等。在这样科学严谨的创作下,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韵味,使作品具有人见人爱、百看不厌的和谐东方美。“这种极致的奇技,后人至今都很难逾越。”

  对范佩玲的点评,温州博物馆原馆长金柏东深有同感:“很多人问我,朱子常的木雕工艺到底达到了怎样的高度,我认为他已经达到了艺术家、雕塑家的水准。明代《核舟记》中提及微雕家王叔远时用了奇巧一词,朱子常亦可如此。他是温州艺界共同认可的一座标杆,是瓯越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者。”他说,研究朱子常,可从雕刻学、文化学、美学等不同角度进一步切入,使研究更加丰满,使温州黄杨木雕工艺有所发展。

  而如何看待朱子常的瓯越工匠精神?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阮静认为,除了用心精心,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积淀。年轻人在传承时要尽可能多方面学习,学书画、学文学,以积累创作经验。

  我市学者孙金辉则表示,瓯越工匠精神就是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一辈子点亮一盏灯。“朱子常的瓯越工匠精神,给我们带来的启发还有很多,比如在温州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是否要坚守初心,用一辈子从事一个职业等,这些延伸思考都很有价值。”

  目前,朱子常存世的作品数量较少,以浙江省博物馆和温州博物馆收藏的最多,合计约有30多件,有影响力的代表作有《捉迷藏》《六子戏弥勒》《苏武牧羊》《三星送子》《东坡观砚》等,还有若干件在民间收藏家等处。而现有的文章,因研究还不够深入,部分内容与史料档案有自相矛盾之处,还需一一甄别、改正。

  另外,朱子常曾于沪上交往多名温籍书画家,且关系非同一般。昔时上海《申报》多次登载马孟容、马公愚、张红薇、郑曼青、方介堪、黄溯初、刘贞晦等十几位温籍文化名人联名介绍朱子常及其高足王伯泉的文章。朱子常还曾令其子拜马公愚为亲爷,马公愚以马家“大”字辈分给其取名朱大钧。朱大钧在上海时曾寄养在马家,在温也同马家孩子一同上学……这些故事有待后人进一步挖掘整理。

  除了加强研究,完善资料,不少专家呼吁要将朱子常打造成温州的文化符号,为提升温州工艺美术品牌呐喊助力。

  学者冯强生提议,要保护好朱子常墓地,可在其所在地建纪念公园。2014年盛夏,他与朱子常嫡孙朱金舸、外甥李显华等一行,到仰义街道高泉山寻找朱子常之墓。拨着乱草残叶,几经辨认,才找到大师的埋骨处。现场景象的破败草率令人唏嘘不已,说是坟,其实只是一个挤在几个椅子坟之间的小土堆,1.2米见方,没有任何标记。

  如今,墓地已简单清理,立起了一个1米多高的青石墓碑,正面刻“中国黄杨木雕艺术大家”“朱子常先生之墓”,由书法家马亦钊书写,背面碑记由潘一钢、卢礼阳、陈瑞赞等人反复磋商,以温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义定稿镌刻。

  省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蔡钢铁认为,也可挑选合适的地方迁移墓地,并申报为文保点,方便市民祭拜、游览。

  此外,专家们还倡议要发动业内人士和相关部门,筹办温州木雕专题馆。温州地区作为全国黄杨木雕最为集中的创产之地,高手如云,群芳争艳,诞生了以朱子常为代表的优秀艺雕群体,他们绵延传承,创新发展,佳作迭出。设立专题馆不仅是展示,也是缅怀,更是对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匠心的大力弘扬,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之举。

  “当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时,人们总会想要带有体温与诚信、诚意的匠心之作”

  温州发绣,是以人的天然色泽发丝为材料,以针为工具,遵循造型艺术的规律,在绷平整的布帛上施针度线创造形象的艺术。这种以与人血脉相连的生命物质作为媒介来表现生活的艺术形式,离人的情感最近,也最温暖人心。

  上世纪60年代,开拓者魏敬先将坚实的绘画功底运用到发绣中,开创了温州发绣辉煌的新起点。后来又出现了一大批年轻的优秀传承人和作品,其中,孟永国创新地把传统单色发绣发展成“彩色发绣”。如今,这门技艺逐渐成熟,形成“应物施针,法随心意”的创作理念,创作题材走向多样化,涵盖人物、山水、风景、花鸟等内容,在外交中屡屡担当国礼,深受外国友人的青睐。

  作为省级非遗项目,温州发绣的艺术创作受到各方关注。一些专家希望创作者能够探究相关领域,尝试其他刺绣的技法,在技艺上融合创新,并选用新兴的、有立体感的材质,制作出3D绣品。

  “目前,绣品本身的主要问题在于内容与边框的脱节。”中国艺术研究院手工艺研究所所长邱春林坦言,两者的形式若不能加以统一,就会“打架”。“如果内容很贵气,像‘百鸟朝凤’‘龙凤吉祥’,那么外框就不能过于古朴。反之,内容是文气的、雅致的,就不适合用厚重的有金属质感的材料包边。”

  除了要让内容与外框交相呼应,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小明提出,在外框的设计上大可以玩跨界,比如加入竹丝镶嵌等工艺。“在故宫,很多工艺品的包装都是精美的艺术品,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做些尝试。”

  对于发绣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市发绣研究所所长孟永国认为,只有不断创新,才有可能发展而不被淘汰。而创新,既不是改头换面的彻底颠覆,也不是对传统技艺的物理性搬移,而是进行时代性融合的文化艺术创造,是推陈出新,是对传统基因的现代性延续。“创新是艺术家自我提升和对他人的超越。创作者需要在某一领域深入下去,做深、做透,形成自己独特的形式语言,为他人所不能及,并提高自身修养,及时吸收新的艺术养分。”

  另一方面,专家们还就发绣艺术的宣传与推广畅所欲言,比如——

  推出互联网在线平台,拍摄视频,让大家了解发绣的生产制作过程,并提供在线定制服务;

  在市面上出售受众面广的系列产品,如十二生肖,十二星座、二十六个英文字母……

  制作各种纪念品,如胎儿毛发纪念品,情人节纪念品,结婚纪念品……

  “方案那么多,可行性有多少?”不少业内人士质疑,发绣技艺耗时耗力,从设计、勾样到刺绣,要花费几十乃至数百个工作日,还要装裱、嵌锦、配架,经过严格的检验,方能全部完工。而目前“私人订制”一幅人像发绣,售价在三五万元,价格昂贵,非一般人所能接受,即便在温州工艺美术大师楼里设有展示平台,经常有来宾参观考察,但鲜有人出价购买,很难真正走向市场实现“以绣养绣”。

  针对这些问题,范佩玲表示,发绣艺术既要走高冷路线,坚持高雅的原创艺术品之路,又要走近寻常百姓家,找到生活中的契合点,降低门槛但不降低品质,创做出一些大众喜闻乐见的、小而精的生活装饰品、节日纪念品等。

  当然,长达3个小时的发绣艺术研讨会让人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更重要的是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工匠精神普遍被认为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操守问题,其更高层面的则是,从业人员把职业当作信仰来看,从普通工作中可以获得人生价值,这就是对职业的忠诚,是实现工艺转型的强有力支撑。邱春林感言,手工艺有无限丰富的传统资源,甚至也不缺乏创意人才,最缺的就是对工匠精神的坚守。因此,未来手工业的价值不一定体现在产业规模,而是数十年留下来的声誉。“这是国外知名手工作坊的经验,他们虽然学徒不多,却一直坚持按照自己的理念,用地道的手艺去做一件产品,做一辈子。当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时,人们总会想要些带有体温与诚信、诚意的匠心之作。目前,发绣的前景良好,如果发展全面,将会有高中低三类产品。温州发绣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要放弃自己的高端优势,在大家越来越注重品质消费的时代,只有持续不断的高品质、富有创新力的产品才是抓住消费者的唯一法门。”(温州日报 记者王民悦/文杨冰杰/摄)

下载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黄作敏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