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浦江之下游:远古家园今何在

温州网–温州日报 曹凌云 2016-11-02 09:28:20
这里地势平坦,肥田沃野,戍浦江由西向东,迂回曲折,贯穿全境,最后注入瓯江,构织着绵绵不绝的民间故事。
查看评论
夕阳下的戍浦江。曹凌云 摄

老鼠山遗址。 资料图片

  99道弯的戍浦江

  戍浦江因下游段古称上戍浦而得名。清光绪《永嘉县志》“瓯江”条记“入江有十三浦”,上戍浦就是其中之一,历朝历代是两岸百姓的生活之河。我们来到了鹿城区上戍乡,这里地势平坦,肥田沃野,戍浦江由西向东,迂回曲折,贯穿全境,最后注入瓯江,构织着绵绵不绝的民间故事。

  鹿城区党史办副主任李岳松讲了这么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江边一位姑娘未婚先孕,躲到尼姑寮里把孩子生下来,是个男孩,取名龙娒,聪明伶俐,一表人才。龙娒18岁生日那天,电闪雷鸣,他跟妈妈说:我是东海龙王的儿子,羡慕人间的幸福,到凡间来投胎,但龙王规定我只许在人间生活18个春秋。这时,一个落地雷劈下来,妈妈昏了过去。龙娒向瓯江游去,可他一次次地转过身来看看妈妈和这片自己生长过的地方。就这样,它游出的这条江就有了99道弯。

  戍浦江在解放前确有99道弯,后来截弯取直了一些,但河道仍然迂回曲折,这些弯道当地人称之为“汇”,大的弯道称大汇,小的弯道称小汇,有的大汇弧度很大,几乎像快要合拢的环,如周徐汇、支岙汇、黄岙汇、后垟汇等。周徐汇被当地人叫做“杀狗汇”,河面宽20米,绕道长2300多米,一条狗杀完烧好吃掉了,轮船还没有从周徐汇开出去。

  李岳松说:戍浦江下游南北都有高山,南面横亘有大毛山、大脚山等,北面绵延有上单山、大镬山等,交通闭塞,于是就有了许多山岭古道,也有许许多多的渡口。下游16公里的河道上,有下岸渡、周徐渡、坎上渡、方隆渡和黄岙渡等。解放前,戍浦江上的人力木船候潮航行,速度较慢,到温州城内,一天来回一次,有时要到夜间乘船。

  风平浪静的时候,戍浦江河道弯弯,两岸田园景致天然亲切。

  可是,台风暴雨一来,戍浦江因弯多汇多,排洪缓慢,如果遇到瓯江潮顶托、倒灌,戍浦江流域就会遭受水患。

  戍浦江河道狭窄,多为60-70米,局部更窄,虽然解放后进行了截弯取直,排洪、调蓄能力还是有限。近年来,上戍乡借着“五水共治”的东风,对戍浦江下游进行了拓宽整治。

  我们来到戍浦江边,见河道施工现场有几部挖掘机在紧张作业。在支岙桥上,一位满脚泥泞的村民指着桥下的河道告诉我:这里的江面原来狭窄,拓宽超过了一倍。拓宽整治河道分4个标段施工,共7.8公里,计划拓宽到130多米,流量从以前的不足300方每秒增至最大1000方每秒,工程计划2018年完工。他还说:水是一种资源,也不能一排了之,做好排涝的同时,也要做好蓄水工作。

  “善治国者必先治水”,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也是一部治水史、兴水史。我们站在支岙桥上,远远看去,已经收割的田地水汽氤氲,几只白鹭忽而站立,忽而低飞。一阵劲风过来,它们腾空而起,飞到了戍浦江上,呱呱地叫。这是在传达它们的喜悦吗?

  非同寻常的老鼠山

  戍浦江在洪水期虽然经常泛滥成灾,但在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可是人类理想的生息之地。

  位于戍浦江下游上戍段的老鼠山,是个不起眼的小山头,附近有渡头村和曹湾村,海拔约60米,远远望去,形状像一只伏地的老鼠,但这个小山头非同寻常,它揭示了远古时期温州人的生存状态,让温州的人类历史至少前推了1000年。

  在走访老鼠山之前,我前往温州市文保所,拜访考古专家蔡钢铁先生。他告诉我,上世纪80年代老鼠山发现了一些石器、陶片,被瓯海区列为县级文保单位。2001年我市区划调整,瓯海一些乡镇划到鹿城区,2002年市文保所对老鼠山进行核查评估。9月的一天,蔡钢铁与同事在老鼠山上寻找了两个小时,没有任何发现,很失望地下山,在山脚碰到了渡头村的金长兴,蔡钢铁就问他这山上有什么石锛、陶片之类的东西。金长兴说:“我家后院的山坡上,取土建房时发现有一条带状的黑色土层,大概是地壳运动地质变化的原因。”凭着职业的敏感,蔡钢铁马上到了金长兴家的后院查看,发现是新石器时期夹砂陶片所形成的黑灰带,长约八九米。找到了史前文化堆积层,大家都非常高兴,对现场做了摄影记录和采集样品,回来后马上向市文化局汇报。当年10月份,省市考古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进驻渡头村,就住在金长兴家里,开始考古发掘工作。发掘中专家认定其形成于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但遗址的中心位置已经被破坏。考古人员认为老鼠山有极强的研究价值,进行大面积勘探,发现山顶有距今4000年前后的文化聚落。又鉴于破坏严重,实施了抢救性发掘。

  蔡钢铁说,经两个阶段3个多月的发掘,到了第二年的春天,野外发掘工作结束,取得了很大收获。他们发现老鼠山遗址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山顶西南面是居住生活区,山顶东南面是墓葬区。在生活区里,难得的是,还发现了一堆只加工了一半的石器。他们不破坏出土原貌,就整个截土过来,把这堆石器装在箱子里,以后放在博物馆里陈列了。在墓葬区,几十个长型的坑墓有长有短。挖掘出来的文物有玉器和陶器。发掘面积400多平方米,共1000多件文物。

  蔡钢铁说,透过时光隧道,老鼠山上远古时代的瓯民,是一支氏族部落,有部落首领。他们先住在山脚,因生活的需要往山上迁移,房屋是由木柱支撑,屋顶可能用稻草覆盖。他们的生活以渔猎和原始农业为主。说他们打猎,是因为他们使用着锋利的石器;说他们捕鱼,是因为他们居住在戍浦江畔,离瓯江也很近;说他们从事于原始农业,根据土壤中水稻植硅石化验表明,他们已经食用稻米,所以有种植水稻;他们还采摘野果充饥。

  我在温州学人王剑峰等几位好友的带领下,驱车来到了渡头村。在山脚和半山腰有小丘的菜园,山路是一条窄小的泥路,快到山顶的时候,林木茂盛,茅草丛生,藤蔓纠缠,我们脚下的踩踏都是危险的未知数,是否脚底下就是一座座墓穴,埋葬着4000年前的先人?我这样想着,一股神秘的气息始终漂移在身边,让我们喘息不止。山上几乎没有道路,万千茅草在山风中摇曳,发出怪声怪气的唿哨,这应该是4000年前的先民所听到的一样的声音。我们四肢并用,爬到山顶的时候,终于看到了西南面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地方,被半人多高的茅草覆盖,这应该就是新石器时期人类居住的地方。那么,“居住区”的东南面,这片茅草的底下,就是他们的公共墓地了。我吃惊于他们的居住区与墓葬区挨得如此之近,就像院子和住房一样的亲密无间。王剑峰说:这可能是先人们没有科技、文化,对大自然有畏惧感,把亲人尸骨埋葬得近,可以有个照应,反过来亲人的灵魂可以保佑他们。

  王剑峰说:1997年,瓯江支流松荫溪上游遂昌好川的墓地发掘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考古界想提出命名“好川文化”,由于只发掘了一处该文化的遗址,考古界对其分布状况等一直不甚明了。瓯江下游老鼠山文化遗存的发现,增进了人们对其分布状况的了解,确立了“好川文化”的命名。同时,在上戍乡西湾村的下平山和瓯江南岸的临江横山村的横山东坡上,也都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一些村民也有采集到石器,磨制精细,器形较小。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开放性挖掘,早日正式命名“好川文化”,成为继河姆渡、马家浜、良渚文化后,以瓯江流域为主要分布区的我省又一支史前文化。

  据说,有关部门曾计划在老鼠山遗址上建设一个保护性的“遗址公园”,但因多方原因,至今还没有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我把眼光投向山下,山下开阔的平原和蜿蜒的戍浦江,曾给先民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丰富!平原上有先人种植水稻的田园,收获后搬到山上储存食用,有水草肥美的沼泽地,同样可以有他们需要的食物。他们就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没有贫富之分,食物也是共同分享的,首领只是象征性地拿着“权杖”,没有其他的特权。他们通过戍浦江,与瓯江流域一带的氏族部落有紧密的联系,他们乘坐独木舟,沿着戍浦江进入瓯江,再向瓯江的上游或下游划去。

  4000年的沧桑,自由、旷达、勇敢、洒脱的先人们和新石器时期的故事已经随着瓯江和戍浦江的滚滚波涛远去了。我眼前的这一片平原,是在建设中的鹿城轻工特色园区。(温州日报 曹凌云)

下载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黄作敏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