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识别分类施策 文成全力补齐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短板
温州网讯 2016年以来,文成县根据省扶贫办“三个一批”要求,建立原“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动态管理机制,共调出原“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8993户12259人,补入190户299人,截止目前,共有16户23人纳入低保,死亡1人,纳入原“4600元”农户重点管理对象共有174户275人,其中纳入低保边缘户的119人,落实结对帮扶156人。同时,按照市里统一部署,调查认定低收入农户重点帮扶对象4767户6926人,实行建档立卡管理,并根据《文成县“精准扶贫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致贫原因施策,巩固消除“4600”成效,进一步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
一是瞄准能力短缺,打造致富产业。针对缺少致富能力的扶贫对象,深入实施“特色产业扶贫行动”。一方面,引导低收入农户引进种植糯米山药、红心猕猴桃等生态高效产业,深度开发茶叶、杨梅、蔬菜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帮助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目前,共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基地115个,覆盖83%的扶贫重点村;建立赶街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村级服务网点203个,成功搭建“特农汇”“伯温高山菜园”等电商平台。同时,深入开发休闲农庄、扶持培育农家乐特色村,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等新业态,辐射带动低收入农户就业增收。另一方面,将来料加工业作为文成第一增收品牌来重点发展。目前,全县共有来料加工点224个,发放工资1.62亿元,解决了1万多人的就业问题。
二是瞄准区域短缺,优化发展环境。结合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深入推进异地搬迁工作,让地理位置偏远的扶贫对象“挪穷窝”。2016年,抗震安居小区开工6个,完成搬迁1114户3962人,其中低收入农户260人。整合旧村改造、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等政策,不断完善扶贫重点村基础设施,截止目前,已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整治村223个,累计打造美丽乡村精品村45个、历史古村落10个,其中扶贫重点村分别占三分之一、50%。此外,组织实施强村惠民三年行动计划,重点落实资源开发、资源保护、产业带动、资产租赁、物业经济、股份参与、飞地经济等“强村十策”,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全年转化经济薄弱村81个。
三是瞄准资金短缺,促进金融惠民。针对缺少资金的扶贫扶对象,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制定出台了《文成县精准扶贫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发挥好互助资金、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再贷款三大资金流作用。目前,全县共成立扶贫资金互助会71家,总筹集资金3385.62万元,已向4551户会议发放借款6542.07万元。其中,6个互助组织今年扩大3倍以上贷款规模,并将互助资本金折股量化帮扶低收入农户。今年以来向3474户低收入农户发放贴息贷款1.06亿多元,发放财政贴息270万元;金融银行发放扶贫再贷款1.2亿元,支持扶贫重点村建设和低收入农户增收。
四是瞄准保障短缺,实现民生兜底。深入实施“保障服务扶贫行动”,2016年,我县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7500元,实现全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一体化,低保占比达3.12%。加大健康及教育方面的扶贫力度,将低收入农户全部纳入医疗救助体系,目前共向1030人相对贫困户发放社会医疗救助资金661.83万元;在全面免除农户子女职高学杂费的基础上,给予考上中职(高中)、高职(专本科)的273个低收入农户家庭每个学生补助3000元,确保低收入农户家庭学生不失学、不辍学。并安排专项资金3670万元用于低收入农户医疗补充保险、农村基层卫生设施建设以及因学致贫农户学生的教育特别救助等。
五是瞄准服务短缺,夯实扶贫基础。率先实行精准扶贫责任捆绑制度,对列入捆绑限制的职能部门、乡镇、行政村进行“负面清单”管理,从“经济、评先、责任”三方面实行捆绑限制。建立财政专项扶贫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县本级预算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幅年增长8%以上。深入实施“一户一策一干部”活动,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平台、科技特派员、扶贫重点村第一书记等资源作用,帮扶扶贫重点村联络帮扶资源、实施帮扶项目,加速推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2016年全年共帮助解决问题583个,到位资金1010万元。同时,积极倡导民营企业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组织和参与定向招工、来料加工、农产品收购、就学资助等帮扶活动。设立侨界爱心协会等社会扶贫信息服务和村级爱心捐助组织,引导华侨力量捐资捐赠扶贫等,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
文成县农办(扶贫办)王颖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