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网络谣言的六张“面孔”

来源:包头晚报作者:2017-01-05 14:36:26

  媒介越来越多元,消息的传递已不再受时空的限制。无论是在PC还是手机上,网络已成为一个“盛产”谣言之地。虚假、惊悚、爱心泛滥……那些带着“阴暗”特质的“伪新闻”时不时地刷屏,但终究逃不过被“扒皮”的下场。从借势营销到道德绑架,从故作惊悚到老梗新炒,让我们看一看,在2016年曾“攻陷”包头人微信朋友圈的谣言,到底都有哪些“面孔”。

  一、政策“百晓生”

  此类谣言常给人先睹为快之感,多称从“权威部门或人士”处获悉,漏洞明显甚至缺乏常识,却总能引起广泛关注。

  【典型代表】

  “独生子女证”退出历史舞台

  2016年初,有自媒体称,自愿只生育一个子女的自治区户籍公民,不可再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并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已经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2016年以后又生育的,注销《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停止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

  真相:若子女在2015年12月31日之前出生,未满14周岁,家长可以申请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孩子已满14周岁的,原则上不可以再申领。若确有需要,可以到相关部门申请出具证明。

  其他案例:新交规2016年起实行、交管部门有罚款指标

  二、食品安全控

  此类谣言擅长披着科学外套,喜欢“碰瓷”公共事件,制造让人将信将疑的“饮食提醒”,若不信或被诅咒有性命之忧。

  【典型代表】

  包头的自来水不能喝

  2016年11月,一则主题为“包头自来水与直饮水TDS指标大比拼”的小视频被广泛传播。视频利用简单的水质电解仪器测试了两杯“源自青山区”的自来水与直饮水,得出“包头自来水不能喝”的结论。

  真相:水质检测专家表示,“水质电解器并非水质检测仪,它电解任何矿物质水都会发生化学反应,水会变色、变性,这并不能证明水质存在问题。”市水务集团表示,对于此类的造谣行为,他们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其他案例:内蒙古牛羊肉致命、毒西瓜流入包头

  三、捏造“大事故”

  此类谣言极具惊悚性,往往“有图有真相”,或捕风捉影,或移花接木,能在瞬间引发网民围观,且衍生出多个“变种”版本。

  【典型代表】

  石拐区爆发山洪

  2016年6月,包头开启阴雨模式。6月3日,各微信群疯传一则消息,石拐区发生洪水,并且还附有一则小视频。视频中,洪水沿着河沟一泻而下,瞬间吞噬了桥面,过往车辆紧急避让。

  真相:经过与石拐区农牧水利局(防汛办)和区国土局共同确认,该视频并不是发生在石拐区。6月3日,石拐区防汛办看到该视频后,第一时间与区国土部门对辖区主要沟壑实地核查,并未发现洪水。

  其他案例:青山区焰火表演现场着大火、保利楼盘失火

  四、借弱者博眼球

  此类谣言习惯拿幼儿借题发挥,假造一些幼儿受到侵害或失踪的消息,挑动家长的敏感神经,以达到博眼球的目的。

  【典型代表】

  妇女偷小孩遭暴打

  2016年11月,一则主题为“包头市东河区站北路一超市内有人拐骗儿童,妇女现场被抓遭暴打”视频通过社交软件被疯狂转发。一位女子殴打一名幼童,与一名男子发生语言冲突,最后升级为大家行为,引来众多路人围观。

  真相:包头警方随即对东河区所有超市进行排查,证实该事件发生地不在包头。经调查,事件发生在河北省秦皇岛市的秦皇岛供销大厦内,视频中挨打的女子因为训斥自己的孩子,引发路人误会。随后警方发现造谣视频是由“包头微电影”公众号发出,对相关责任人给予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

  其他案例:3岁女童在锦绣公园小区附近被拐、流浪儿童被冻倒在路边

  五、恶意营销

  此类谣言隐蔽性强,容易引起“病毒式传播”,多以公益、福利等噱头作掩护,在法律边缘大打擦边球。

  【典型代表】

  商业网点成“儿童守护站”

  2016年4月,网传全国银行系统将成为“中国失联儿童守护站”。随后,链家也发出一条信息表示,“链家全国6000家门店成为中国失联儿童守护站”。随后,有企业纷纷效仿发布类似的信息,宣称加入“守护儿童”行列,俨然形成了又一次的刷屏事件。

  真相:经证实,全国银行系统并未发布此类通知,银行网点也没有能力提供相关服务。网络上流传的各种儿童守护点的版本,比如公交车站、某连锁企业门店、书店、药店等,最终都被证实为谣言。

  其他案例:“微信公开课pro版”链接会盗号、罗尔救女事件

  六、老梗新炒

  此类谣言毫无“创新意识”,往往张冠李戴,在网络上可找到成百上千条类似信息,却总能让吃瓜群众信以为真。

  【典型代表】

  包头市将撤石拐区

  2016年8月,一份“国务院撤县设市(区)的各省份名单”开始在微信朋友圈流传。在这份名单里,“包头市将撤石拐区,设立万水泉区或滨河新区”。而内蒙古的其他盟市也都有涉及。

  真相:对此,多地相关部门都纷纷表示:“这是周期性传言,不要信!”近几年来,该名单每隔几个月,就会在网上出现一次,周而复始。河南、广东等地媒体都先后作出了辟谣。有地方领导表示:“名单来源是假的,至于个别县今后有没有区域调整的可能,现在不好预测。”

  其他案例:越狱犯来到包头、xxx丢准考证

本文转自:温州网

编辑: 林晶晶|责任编辑: 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