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海肖:带着三岁女儿“新青年下乡” - 专题 - 温州网

回到专题

“最美文化礼堂人”故事系列

施海肖:带着三岁女儿“新青年下乡”

施海肖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团委办公室主任

  “大巴车村口可以开进去吗?”、“灯光音响都有啊,我们村民节目能加入这个‘村晚’真是太好了......”。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团委办公室主任施海肖最近正紧锣密鼓地与瓯海仙岩河口文化礼堂、平阳鳌江联丰村文化礼堂联系,场地、车辆、人员、节目……每个细节她都得一一确认,以保证2017年1月中旬即将开展的“新青年下乡”暖冬行动能成功举办。

  初见施海肖,中长发、素面,简洁紫色连衣裙衬托出了她的干练与简约。2008年进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以来,施海肖一直致力于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新青年下乡”工作,曾获得浙江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温州市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瓯海区“新青年下乡”先进个人,她指导的团队获得了浙江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温州市“新青年下乡”优秀组织奖等省市荣誉10余项。

   带着三岁女儿一起下乡送“礼”

  施海肖说:“文化礼堂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是非常重要的,而村民的精神文化丰富与传播恰恰需要我们。”

  为了丰富乡村文化礼堂的内涵,施海肖常常需要带着学生下乡送“文化礼”,牺牲业余的休息时间更是家常便饭,可这样一来,家中的幼女便无人照顾。

  2016年的暑假,施海肖带着温科院大学生艺术团的学生“文艺送演”泰顺三魁戬州文化礼堂,可由于几次的台风影响,活动时间屡次修改、延迟,最后一次协商定好了时间,又因为家中女儿无人照顾,于是,她索性就备齐“奶瓶、水、尿不湿”,带上三岁的女儿同行。

  那次活动取得了完满成功:她带队的学生团队表演的“街舞”、“古典舞”、“歌唱祖国”,和村民乡土特色文化节目“舞龙”、新农村“广场舞”交汇融合,百姓闻声纷纷聚在一起,300个座位的礼堂内不仅座无虚席,而且很多村民把礼堂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热闹非凡。

  让施海肖感动的是,文化的种子也春风化雨般地在女儿心里悄悄生了根,发了芽,“妈妈,哥哥姐姐表演的真棒,我下次也想要上台表演……”

   自己动手,“造”一个文化礼堂

  说起与文化礼堂的渊源,施海肖便会屡屡回想起2009年初到平阳山门那次活动,“那时还没有文化礼堂、场地也非常简陋。为了不辜负村民们对我们的期望,我便带着学生硬是‘造’出了一个’文化礼堂’。”她笑着说。

  那天,下乡的车子到达山门一所中学村口,在相关人员的带领下,绕过一片村庄、跨过一条小溪、走过一条田埂,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可谁料到心目中的舞台原来只是村民中心的一块空地,没有灯光、没有话筒、更没有观众席。

  “干脆咱自己造一个吧!”施海肖不爱服输,马上向学生们提议。说干就干,学生们把村民晒谷子的尼龙纸拿出来铺在地上做舞台,接线路、吹气球、拿雨伞,经过大半天的功夫努力,空空如也的平地上多了一个特色“伞”舞台。

  除了带艺术下乡,施海肖还带着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的实践队,关爱老人与留守儿童、服务农村农业、服务农村生活。

  受到施海肖老师的感染,她带领的实践队里有个女生叫甘颖芬,两年的下乡实践似乎“上了瘾”,毕业后便报名了参加浙江省大学生志愿服务我国西部和浙江欠发达地区“两项计划”,“蹲点”农村。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尽管连施海肖都已经记不清自己下乡服务活动次数了,可每一次下乡活动之前,她却永远像准备第一次下乡一样,认真、刻苦,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个细节,因为她深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也许某一个疏忽,就会毁掉一个节目,甚至一次活动。

  炎炎七月,她与学生们筹备下乡的一个月中,每天的行程满满,8:00声乐、9:00舞蹈、10:00朗诵、21:00小组总结会议......她们同吃同住、互帮互助,有同学排练中暑,也有同学排练受伤,她便贴心地送医送药,跑前忙后,整个团队团结一致铆足了劲排练,学生们都亲热地喊她“肖姐”。

  台上几分钟的精彩展示,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阵阵掌声,收获了美好的友谊和青春的记忆,同时凝集了几十名队员整整一个月的汗水与泪水。

  而每次曲终人散的人群中,总有那么几位老人依依不舍,握着实践队员们的双手说着“来年还要再来啊!”;总有那么几个村民还能认出施海肖,“你是老师,去年唱过歌的,好听兮好听”。

   “心有所寄”扎根“精神家园”

  八年的时间,除去2013年产假正逢7月,整整七年的暑假,施海肖都在送文化下乡的路上,为乡村的文化礼堂建设默默地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一句“下次再来”,一声“谢谢你们”,让她更多了一份责任,多了一份牵挂,也多了一份感动。

  她说:“文化礼堂融合了百姓的家长与里短,融合了民俗与乡土,更融合了文化与传承。我会继续带领学生,把‘接地气’、‘通天线’的好节目送进文化礼堂,把科技学院‘农’字专业特色服务带进文化礼堂。”

  作者:钟捷音、余少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