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朋友圈谣言与辟谣的辩证法

来源:北京晚报作者:2017-02-13 11:02:55

  俗语说“谣言止于智者”,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句话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2017年除夕这天,以全民新闻查证平台自居的腾讯“较真”栏目推出了一期题为《爸妈朋友圈谣言TOP100,每一条我们都帮你较真了》的策划,将自家产品微信朋友圈里面的谣言选了100个样本,一一进行分析辟谣,并且在春节期间发起“关爱爸妈朋友圈”辟谣活动,大张旗鼓地向朋友圈谣言宣战了,有堂吉诃德的架势,却全无堂吉诃德的精神。

  辟谣向来是媒体的一大热门选题来源,无论是平媒、电视、广播还是互联网媒体,都一向对谣言稳准狠地开炮,一来辟谣能够传递价值观,彰显媒体社会公器的意义,二来因为谣言流量足够大,则反谣言的流量也不会小。

  但是腾讯较真平台的这次辟谣策划,却又平添了几分鸡贼。选在春节团聚的时刻,让大城市回乡的子女们——这个栏目的主要用户想必以一线城市的小白领居多——口含天宪一般对着连操作微信都不熟练的父母说:看!你们的朋友圈都是谣言。这种做法本身跟以往春节爆出来的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的《有点想分手》的帖子、博士回乡日记等等,都是一种预设立场,自认为价值观或曰社会地位处于高人一等的地位,从标题《爸妈朋友圈谣言TOP100,每一条我们都帮你较真了》来看,挡都挡不住的自我优越感几有爆棚之势。所以这种以智者自居策划的姿态,本身是与媒体所代表的价值观相悖的。

  那么,朋友圈的谣言需要破除吗?当然需要!中华民族向来在制造谣言这事儿上极具天赋,古今史上时时可以见到谣言的踪影,必要时刻兵不血刃地杀人于无形。随着传播手段的发展,谣言的危害不但没减轻,且更加混淆是非了。以至于一贯洁身自好的余秋雨先生曾专门辟出一个专栏,写下《关于谣言》的雄文以檄之,“一部中国历史,受谣言播弄的影响过于沉重,厚厚的《二十四史》且不去翻它,光看前些年北方的出版家们编集的《古史龟鉴系列》,《谄谀》、《赃贿》、《谗诬》、《诓诈》各一大册,其中除《赃贿》外,别的三册都与谣言紧密相关,随便翻到哪一页,都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陈胜吴广利用谣言起义、历朝皇帝用谣言制造恐惧、修仙得道的高人们也依靠谣言来超凡脱俗,谣言的存在,让社会愈发的扑朔迷离,土壤如此,能变者几何?

  殊不知“较真”文内所列的朋友圈谣言,早已在传统互联网时代就已横冲直撞,而传统媒体的辟谣战役也炮火猛烈地进行了无数次阵地战、游击战。但是呢?这些谣言还不是又暗度陈仓到移动互联网了。所以,媒体的辟谣选题,越来越是一种政治正确的常规动作。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互联网的大陆被各种用户习惯、属性割据的七零八落,尤其是在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今日头条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媒体推波助澜下,用户的圈层化现象明显,源源不断的同质化内容推送,信息变得更加的不对称,整个世界都被个人的浏览习惯屏蔽在外了。

  谣言与反谣言,愈来愈像人性的两面,而辟谣这事儿,需要的是一场社会协同的努力。

  谣言的背后,是互联网用户尤其是手机上网用户的急速发展,据CNNIC日前发布的《2016年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披露,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3.2%,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较2015年底增加755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5年的90.1%提升至95.1%。在经济发展、教育、社会心理、文化发展极度不平衡的社会里,当公民的传播工具趋同的时候,上面附着的内容决然不会是整齐划一的,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与传播热点较为脱离的人群,首选是谣言滋生的土壤。而这些人群往往就是腾讯较真频道策划中的“我们的父母”。但是谣言真的只是侵扰这个人群吗?也决然不是的。作为个体的个人,在不同环境、不同心理状态下、不同年龄段对信息的判断永远是有盲区的,而某些时候基于利益的考量,更加会影响人的行为选择。

  归根结底,谣言怎么破除?老生常谈的是,希望政府能够作为,根本上用纳税人的钱来保证纳税人的生活安全;希望每个人能够接受常识,对常识的认知提高了,进而会提高判断力;希望各个传播平台能够拿出高姿态高投入打击谣言;更希望公众人物们也能够更多投入进来……

  当然,以上我出的点子也是一种政治正确的自说自话。看官们面对每天沉溺于朋友圈谣言的父母们的时候,希望能以同理心思考,如果他们能够时时享有天伦之乐,哪会把大量的精力耗在这个上面,一个电话、一句问候往往比冷冰冰的辟谣较真有力量得多。

  愿天下无谣!

本文转自:温州网

编辑: 林晶晶|责任编辑: 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