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地图看飞云江流域的文化变迁

温州网 2017-04-05 09:22:30
作为浙江省第四大河,飞云江在许多古代地图上留下了记录。从这些地图上,可以管窥飞云江流域的文化变迁。
查看评论

《筹海图编》

清乾隆《温州府境全图》

《海国闻见录》

  温州网讯 江河是人类文明的摇篮。飞云江两岸肥沃的土地,哺育了一代代儿女,孕育了璀璨的文化。早在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瓯越先民在这里栖息、繁衍。秦汉以后,飞云江流域内一大批城镇相继崛起。飞云江文化经齐梁唐宋,到明清时期已十分繁荣。

  作为浙江省第四大河,飞云江在许多古代地图上留下了记录。从这些地图上,可以管窥飞云江流域的文化变迁。

  明代《筹海图编》——

   455年前的飞云江两岸海防

  明代中后期,因受倭寇的威胁,当时的有识之士纷纷提出经武练兵的策略,及充实边防海防的许多观点和措施。

  各类军事著作纷纷问世,初刻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的《筹海图编》便是此类“军事丛书”的先行者。《筹海图编》最早提出了御近海、固海岸、严城守的海防战略理论,绘制了沿海地图、海防图。书中,由72幅地图组成的“沿海山沙图”,实际上是绘有岛、山、海、河流、沙滩、海岸线、城镇、烽堠等地物符号的沿海地形图。

  除了提到“哨贼于远洋”“击贼于近洋”“歼敌于将登”的防御抗倭策略之外,《筹海图编》还主张应在沿海岛屿、重要海路等“要会之地”设置强大海军,并提出“南北会哨、昼夜扬帆”的军事战略理论。

  所谓的“南北会哨、昼夜扬帆”,就是指在飞云江沿江的江口,及东海沿海一带一定要有定时巡视海面的船只,一旦发现敌情,就“直欲邀击于海上”。

  此外,据《筹海图编》的记载来看,瑞安沿海一带,当时有着“海港守备”“海岸设备”“海外设备”这三道抗敌的防线。从地图上看,“海港守备”中注明的港口有2条,一为“飞云渡港”,另为“海安港”。与港口对应的“所”有“瑞安县所”“沙园所”和“海安所”。至今,海安一带的老人,还沿用“海安所”这个名词。

  可以想见,455年前,在当时的“瑞安县所”“沙园所”和“海安所”的管辖下,在沿海一带船只24小时值班,出海巡逻。

  清乾隆《温州府境全图》及其他地图——

  飞云江北岸平原的成陆速度加快

  在乾隆志上的《温州府境全图》中,水系规划得十分详细。

  图中画有东海,其中的两大江,除北面的瓯江之外,就是南面的飞云江水系。

  飞云江水系往西,可以清楚地看到水系变小了,并与泰顺县及青田县的溪流相连。这与现在的飞云江源头出处,也有相似之处。

  飞云江源出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景南乡东塘村白云尖西北坡漈坑。这与乾隆志上的《温州府境全图》所绘的“溪流河道”方向是一致的。

  有意思的是,地图上还画出了瑞安县城的5座城门,及县城边的“西山”“护城河”和“温瑞塘河”两条河流。

  瑞安的5座城门分别是,大东门名宾阳门(通永丰厢)、小东门名武靖门(通东山巡检司)、西门名永胜门(通沿江圩岸)、南门名镇海门(通飞云渡)、北门名瞻阙门(通北湖)。

  此外,瑞安的水门为3座:东为龙波门(在宾阳门南)、北为永靖门(在瞻阙门西南)、东北为环壁门(在东隅虞池)。这三座水门在地图上也有标示。东面的龙波门与温瑞塘河相通,与温州府相接,这就是古代官道的水路。

  另外,结合其他文献资料可以知道,入清以来,飞云江北岸平原的成陆速度大大加快,入海口东推,大批海域成陆并获开发。

  据1988年原瑞安县地名委员会出版的《瑞安县地名志》,康熙甲申年(1704年)东山东南4公里左右的肖宅已有人居住,光绪时离肖宅东南3公里左右的八十亩已建村。肖宅以东、汀田以南,离温瑞塘河5至6公里的牛塘也已建村。

  另据清光绪《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的“瑞安县图”测算,海岸线大约在场桥龟山陡门以南4公里,鲍田以南5公里,东山以南7.5公里的地方。

  此外,查阅《浙江温州地区近岸浅海全新世地层与古地理》后得知,清光绪之后,平原仍以较快的速度淤涨,1978年时的海塘已在清光绪海塘以外近1公里(古代瑞安“双穗场”盐场)处,而后,又在此海塘以外又堆积了宽达五六公里的滩涂。

  在这份图上,从北至南,依次标注了境内的三大盐场:乐清“长林场”,瑞安“双穗场”以及“永嘉场”。“双穗场”盐场就居位“海安所”边上,就是现在场桥、海安及鲍田一带。

  在飞云江南岸平原,清光绪年间沙塘陡门“外涂十余里”,全靠不断排淤才能确保河流排水通畅。据清光绪《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平阳县图”,光绪年间的海岸线已在阁巷至沙塘陡门以东1.5公里处。

  1922年,在沙塘陡门以东修建海塘,1978年修的现代海塘又在此海塘以外1.2公里外,并在塘外堆积起了新的滩涂。

  清《海国闻见录》和《七省沿海全图》——

  北麂、凤凰等岛屿“不可忽”

  《海国闻见录》与《七省沿海全图》是两本古代地理舆图。

  《海国闻见录》作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共二卷。上卷是文字记载,下卷是图册,飞云江流域与东海一带的岛屿在其中有所表示。

  《七省沿海全图》最初于清道光年间(1821年至1850年)出版,其中与飞云江相关的情况更为详尽,记录了沿海商贸往来的水上之路。

  有学者认为,《七省沿海全图》是以《海国闻见录》为蓝本绘制的,所以,可将它们放在一起来看当时的瑞安。

  《海国闻见录》上卷共八篇,其第一篇《天下沿海形势录》中讲到了瑞安。

  文章指出东海一带海盗出没。“自宁波、台州、黄岩沿海而下,内有佛头、桃渚、崧门、楚门,外有茶盘、牛头、积榖、鲎壳、石塘、枝山、大鹿、小鹿,在在皆贼艘出没经由之区。”

  讲到温州一带为:“南接乐清、温州、瑞安、金乡、蒲门;此温属之内海。乐清东峙玉环,外有三盘、凤凰、北屺,南屺而至北关以及闽海接界之南关;实温、台内外海迳寄泊樵汲之区,不可忽也。”

  这里提及的“三盘”是现在的洞头岛,而“凤凰”“北屺”便是瑞安管辖的凤凰岛与北麂岛。文章说这一带与福建海域交界,是温州、台州的内海与外海船运“寄泊樵汲之区”,不可忽视。

  飞云江港口及瑞安的东海一带,地理位置十分有利于泊船贸易,由于它地处海湾内侧,所属的岛屿凤凰岛、北麂岛和铜盘岛等远离县治,既便于避风,又便于避开官兵的巡查,一出湾便是茫茫大海,这成了当时商贸与海盗的根据地。

  在古代,温州一带陆路多山,交通不便,所以海路通,百业兴,海路闭则百业衰。清代开海禁之后,在光绪二年(1876年),温州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次年,开埠。光绪三年(1877年)设立瓯海关,各国洋行纷纷在温州开业。据记载,温州口岸进口洋货有棉布、煤油、颜料、西药等,出口货物有茶叶、纸伞、柑桔、烟叶、原木、明矾等。

  可以想象,当年“瓯为海国,市半洋商”的局面,是借着这一带为“运船行走之路”而进行的。

  康熙版《浙江通志》——

  指出飞云渡周边不可“少懈”

  康熙版《浙江通志》中,除《温州府图》中有飞云江、瑞安城及其山川之外,其《海防图》还标注有瑞安相关的图例,“飞云渡”就标注其中。

  在《海防图》中,相关海防设施甚为详细,与温州有关的有“大荆营”“蒲岐所”“宁村所”,瑞安有关的有“海安所”“沙园所”等。由南至北的“沙园所”和“海安所”,分别在“飞云渡”南北两处。其间,有为数不少的瞭哨、台、汛等军事设施,沿海岸线呈带状分布。

  图中附文称,“明惩倭患,汛防渐密。皇清幅员无外(古代帝王以天下为一家,称无外)而岛孽逋诛,飙突所至,浙东急而浙西缓。今威灵遐兕,稽颡(音”机嗓“,古代跪拜礼,以额触地)乞命,采捕之禁既弛,迁界之民渐复。然奸人阑出,易于啸伏,桑士之谋,可少懈乎?”

  由此可见,飞云江流域地理位置的重要。

  来源:温州日报

  林晓

下载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黄作敏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