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化厢:西郭外的旧时记忆

温州网 2017-04-20 09:21:46
旧时西郭外财富丰厚,富豪辈出,而文化人不多,因而记述其旧时风土的文字不多见。我辈古稀老人一旦逝去,年轻一代将无法窥知梓里的旧时风貌,故为此文以记之。
查看评论
浦桥河两岸民居旧貌。资料照片

浦桥头旧貌,左边朴树,右边杨宅(后平移迁走,辟为温州武术史馆)。资料照片

  温州网讯 温州市区广化街道,旧称“西郭外”,位于温州古城西门(迎恩门)以西至翠微山东麓。如今,广化路改建工程,经历十年的拆迁和建设,22幢高楼大厦矗立在瓯江之滨,今夏将全部交匙使用。旧时西郭外财富丰厚,富豪辈出,而文化人不多,因而记述其旧时风土的文字不多见。我辈古稀老人一旦逝去,年轻一代将无法窥知梓里的旧时风貌,故为此文以记之。

  浙南最大的木材集散地

  温州旧城开设七个城门,其中西城门称为迎恩门。迎恩门以东的城垣以内称为“城门底”或“城底”,迎恩门以西的城外称为“西郭外”。宋室南渡以后,城内人口大增,住房日渐拥挤,咫尺隙地不易得,不少居民移居城外,形成南门外、东门外和西郭外三个新的居住区。到了明代,西郭外居住区进一步扩大,形成“广化厢”建制的大型居住区,于是“广化”一词成为“西郭外”的同名词,包括今天广化街道的广大区域。我少时无知,将“西郭外”误写成“西角外”,长知识后才知道“垣内为城,垣外为郭”,“郭”表示城市的外围部分。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飞机经常轰炸温州城,为便于市民疏散,1938年政府下令拆除城墙,至1945年城墙拆除殆尽。西段城墙拆除后改建为今九山路,西濠河就成为今天的九山外河。西城门和西城楼位于西门大街的西端,西门大街在百里西路的北侧30米处,穿过西城门,与西郭外的“摊儿头”相接。西城门外的吊桥拆毁后,往南挪动30米改建为今天的“大桥”,大桥连接百里西路与和平路,两路交接处称为“大桥头”。换言之,西郭外的和平路是解放初期新建的一条宽敞的大街,原名“摊儿头”,店铺林立,商业繁荣,成为当时西郭外最繁华的地段。

  和平路北侧由东向西依次有镇宁巷、岩头巷、仇家巷、虞史巷等小巷通往瓯江边的木材市场,这里是旧时浙南最大的木材集散地。贯通木材市场的是东西向的江边路,江边路往东便是文书巷。木材市场今搬迁至东瓯大桥南堍西侧。

  和平路以南,下横街以东,自北而南依次有月湖头、龙泉浃、天灯下、教场头等。旧时这一带比较冷落,没有大户豪宅,也没有显眼的店铺。早期的“月湖”很大,远超郭公山边的白莲塘,西北—东南走向,呈条状分布,解放初期湮塞为小湖,蜷缩在天灯下以南、玉环殿以西。

  温州最大的官营造船场

  西郭外在温州经济发展史上最负盛名的是两件事。第一,历史上温州造船业非常发达,北宋时郭公山下沿江一带是当时温州规模最大的官营造船场,每年造船数额高达605艘,占全国的21%,与明州(宁波)齐名,同居全国11处官营造船场中的第一位。第二,历史上西郭外是瓯江流域最大的木材集散中心。瓯江干流“大溪”上游的龙泉、云和及瓯江最大支流“小溪”上游的庆元、景宁盛产木材,西郭外人称之为“上山”,上山原木制作成木排,经瓯江水流漂运至西郭外木材市场,再在西郭外瓯江水上制作成“木球”,远销全国各地。因此,西郭外的木行众多,旧时有叶进丰、王广记、余广茂、源森、龙记、大达、惠森、广源、森泰、源泰昌等一大批著名的木行,其财富积累于原木的采购、运输、加工和销售。西郭外木材市场还有若干个原木起水、落水的搬运班,每班有几十名工人,大班达上百人。我父亲姜碎德就是西郭外球段班班头。

  1992年,西郭外进行第一次旧城改造,即西城路改建工程。将下横街和教场头两侧的大片旧房拆除,改建成八层的金宅住宅区,并修建一条宽敞的西城路,连接和平路和鹿城路,从此西郭外有了汽车交通。西城路建成后,各类店铺一应俱全,取代和平路而成为西郭外最热闹的商业中心。

  2002年,西郭外开始进行第二次旧城改造。2007年开始第三次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即广化路改建工程。

  明清老宅大院众多

  西郭外的居住历史悠久,从南宋开始至今已近900年,加上木材集散积累的殷厚财富,古宅大院鳞次栉比,绝不逊于温州城底。西郭外上横街位于下横街与浦桥之间,是一条东西向3米宽的小街,沿街颇具气派的名宅大院众多。历史上上横街规模最大的庭院要数“谷宅花园”,它是三进庭院,主人谷兰仙。据温州史料记载,春晖园俗称谷宅花园,始建于南宋乾道年间,后来数经修建,楼阁重叠,庭院清幽。清咸丰十年(1860)毁于太平军兵燹,逐渐芜没。园内原有五龙池和十八井,遗迹犹存。今中央巷一带,俗称谷宅前。

  上横街东首原有一座闻名遐迩的金宅大屋,为明代建筑,屋主是楠溪岩头的名门望族金姓后裔,太平军进攻温州时,金姓大宅被焚毁,留下“金宅屋基”遗址。

  上横街62号张宅大院是张忠乐于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所建,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该宅系三进七间砖木结构,头进道坦足有100多平方米,广阔开敞,道坦中有口四方古井,井水丰盈清澈,道坦东西两面都有花墙。二进有个古色古香的圆洞门,曲径通幽。大宅后进是“张永顺酒坊”,系两层砖木楼房,主人经营酒坊,2007年被拆毁。

  上横街36号叶宅,主人叫叶德臣,开“叶进丰木行”和“叶进丰钱庄”,还经营两艘大海轮。叶宅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三间两楼的精致民居,历经八十年风雨,风采犹存。青石门额门框上刻有狮子戏珠、白鹿衔花、仙鹤伴松、花卉鸟兽等,外墙面四条立柱的柱础石刻保留完好。正屋北向的砖雕石刻更是栩栩如生,精美绝伦,2007年被拆迁。

  上横街19弄2号原是吴宅大屋,屋主叫吴金星。老宅占地734平方米,是一座典型江南明清建筑,院内雕梁画栋,飞檐翘瓦,盘廊歇楼均保存完整,其墙壁、门窗、斗拱上都刻有戏曲人物和花鸟走兽,砖雕木刻图案非常精美,1992年被拆除,对门叶国麟将拆下来的建筑部件全都买下来,整整装了四板车,并将这座古宅绘制成图册,制成模型,冀希重建,后无果而转让给台湾人。

  上横街原来还有很多名宅大院,比如48号陈宅大屋、34号王宅大院都是前有天井、后有花园的古宅。32号是一座两楼三间木房,是旧时“木业公会”会所。

   “奈何桥”边卖“孟婆汤”

  浦桥旧称永泰桥,建于明代,是一座三孔石梁墩桥,桥墩横截面呈尖角形,便于急水分流。桥面并排平铺七条厚实的花岗岩石板,中孔桥面略高,呈拱形。桥面两侧设有青石坐栏,每侧配有八条栏柱,柱头刻饰莲花纹。桥边高大的朴树将斑驳树荫洒落在桥面上。除夏日炎阳外,平时两侧坐栏上总是挤满高声阔谈的人群,以致年轻女子不敢从此桥经过,故戏称“奈何桥”,奈何桥边有人吆喝着售卖“孟婆汤”,煞是一派热闹景象。浦桥造型风格风行于宋代,明清两代多为石梁柱桥,温州现存的石梁墩桥为数极少,浦桥的文物价值远超明清的石梁柱桥,2007年被拆毁。

  浦桥的北面建有广化外闸,当地人称“外长桥”,是浦桥河上蓄淡挡潮的中型水闸。浦桥的南面建有广化内闸,当地人称“高桥”,也是一座三孔水闸的石梁墩桥,不过桥面宽度仅为浦桥的一半,没有围栏。旧时木排由浦桥河运往上河乡、瑞安等地,必须由这两道水闸先后开启才能通过。

  1953年,翠微山巅建成革命烈士墓后,西郭外便有了烈士路,旧时以六堂殿为界,东段称“浦桥上”,西段称“担水山前”。翠微山东部旧称“担水山”,西部旧称“太平山”。翠微山东部因山腰有一泉甘洌的地下基岩裂隙水出露,当地人俗称“山脉”,泉名“玉眉泉”,久旱不涸,要用勺瓢舀取,是西郭外人首选的饮用水,故称“担水山”。此泉山脚有一大池“解放泉”,水质也很好,但多用于洗涤。

  “浦桥上”的桥边有一座百年老屋“杨宅”,当地称“杨元龙”,现为温州市文保单位,文保碑上注明位置是“莲花埭3号”。其实莲花埭古称莲花浃,后来在此筑堤以挡咸潮,便成为莲花埭,位置在广化外闸的东西方向上,并不在此处。杨宅是清末木行商人杨阿朗建造,杨元龙是其商号,兼营海航运输,后因翻船事故导致板行破产,杨宅转卖给潘姓居住。杨宅系七间两层的砖木混合结构,2015年被整体平移142米开外,辟为温州武术史馆。

  翠微山东麓原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天后宫,当地人称“担水山宫”,是祭祀海上救护神“妈祖”的神殿。清乾隆元年(1736)福建汀州商人出资建造,至今有280年历史。解放前辟为龙景庆小学,解放后改称广化小学、烈士路小学,当地人统称“担水山学堂”。1954年我入读时,天后宫基本保存完整,前面有月光池,后进大殿为木构重檐歇山顶建筑,顶层为方格天花,彩绘各种人物花鸟。今烈士路小学全部拆除搬迁到三桥桥下,天后宫仅存殿前抱厦,抱厦的多条青石立柱仍挺立原地,正面中间两柱凸雕蛟龙,甚为精致,这种双龙绕柱的石雕实为难见的艺术珍品。

  来源:温州日报

  姜竺卿文/图

下载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黄作敏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