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有这样一位藏书达人 6000多册藏书都姓“温”

温州网 2017-05-10 10:29:31
查看评论

  温州网讯 朱建波家里有藏书6000多册,他收藏的书和别人不大一样,可以说都姓“温”:温州地方文献、温籍作家的作品、外地作家写的和温州有关的作品。

  每个月工资基本花在买书上

  朱建波,1974年出生,媒体人,从1997年开始他的收藏之路。

  他说,因为工作关系,有时候经常要采访名人或作家,采访的时候,采访对象会送他一本书,他也会请对方在书上签名。

  采访马骅时,马老送了他一本《我的歌朝人间飞翔》,被他当做宝贝;当他拿着一本1951年出版的《金江寓言百篇》找金江签名时,金江说自己都没有这个版本的书;采访叶永烈时,叶永烈在书上给他题字“爱书要跟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之后只要在书店看到叶永烈的书,他必买无疑。

  如果有温籍作家到温州签名售书,他肯定不会错过。朱建波笑着说:“那时候,每个月的工资基本都花在买书上了。”

  朱建波觉得,收藏是件会上瘾的事情。爱上收藏后,他会到处去找书。当时,市区清明桥有个旧书市场,他每周必去,还跟很多书贩交上了朋友。如果碰到一些名人家里搬迁,书贩通常都会收到很多好书,他们一收到书就会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朱建波。

  为了查阅,自己给书编目录

  有一次,朱建波要做一期关于温州楼市的专题报道,里面涉及温州城建的很多内容。他去图书馆找资料,没有找到,最后竟然在自己家里找到了他想要的东西,比如温州改革开放30年的画册、老温州的照片等。“像《温州市志》这类,都是跑到旧书摊买的,在书店根本找不到。如果突然用到这类书,去外面会很难借到,自己家里有就方便多了。”他说,收藏除了是爱好,还有利于他的工作,这是最初没想到的。

  时间一久,朱建波收藏的书越来越多,家里空间也越来越小,渐渐地,很多书没地方放了。到了2005年,他收藏了3000多册书,有些书放不下,就寄存到爱书的朋友家里。那一年,他搬了新家,从某个意义上说,搬家有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这些书。

  搬家容易,可搬书不是件容易的事。好在两个家离得不是很远,他先用三轮车把这些书一车车运到新家楼下,他的妹夫再用箩筐一筐筐挑到三楼。这次搬迁整整用了一天时间。

  家里装修时,第一个要考虑的就是做书柜,他家满墙都是书柜。现在,在朱建波的家里,他女儿的卧室也是他的书房,女儿的床周围也有一堆书。

  书太多了,查阅越来越不方便,朱建波就想办法给书编目录。他不懂图书编辑的专业知识,只按书名的拼音字母顺序来。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家里的书基本上分三种:温州地方文献、温籍作家作品、外地作家写的和温州有关的作品,这些可以统称为“温”姓书籍。

  转变角色,从收藏者变研究者

  如果说早期的收藏是为了追求数量,那么后期他开始追求收藏质量,渐渐参与到地域文化的研究中来。2005年,他加入了民间文艺家协会,现在他是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温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

  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有一个人对他影响很大。2013年,有“民间收藏家”之称的瓯海区文联干部林长春向瓯海区档案局捐赠了1.5万册与温州地方文献有关的各类书籍,并在区档案馆设立“林长春藏书专馆”。林长春收藏的这些书涵盖温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近乎完整地囊括了温州城事。

  朱建波发现,自己收藏的书和林长春捐赠的书种类很像。之后,朱建波开始从事民间文学创作,进行和地域有关的调查,把他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纷纷做了记录。“我是瓯海人,对瓯海有特殊的情感。”朱建波介绍,他的《屿山记忆》《印象桂川》接连出版,此外还编著了《温州古村落》《温州节日》《瓯海民间楹联选》等书籍。

  来源:温州都市报

  记者:王春霞 姚卡

下载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黄作敏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