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老街巷掌故》首发 这些老街巷原来这么有故事

温州网 2017-05-19 09:45:01
查看评论

  温州网讯 你可知道柴桥巷的名字是为了纪念一个卖柴人,矮凳桥竟然还与朱元璋有关,而热闹的妙果寺商场以前竟是贫困的孤老们的栖身之所……温州的古旧街巷,每一条均有它的一段故事。我市民俗学会会长金文平老师,最近就将这些古旧街巷的故事结集成书,取名为《温州老街巷掌故》,并于昨天上午在市区庆年坊社区城市书房内举行了新书发布会。

  据了解,《温州老街巷掌故》是“鹿城社科文化丛书”在第一辑《温州民俗图说》和《鹿城人文景观》获评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作品后的又一力作。该书由温州民俗学会会长金文平撰文,著名摄影师刘胜春配图。

  据鹿城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鹿城是一座具有近17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旧城的街巷名称各异,五花八门,许多街巷名称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但随着城市发展和时代变迁,许多老街巷在地图上逐渐消失,令人惋惜。此次《温州老街巷掌故》的正式发行,很好地为大家展示了这些历史产物所含有的丰富文化信息,让更多的人从中了解老街老巷的历史和现状。

  “这些街巷的历史故事,是早在三十多年前我还在市地名普查办公室担任秘书时走访收集的。当时我每到一个地方的居委会,都要召集80岁以上的老人开座谈会。让他们讲述从祖辈那里听到的关于这个地方的故事,然后我就用笔记下来,差不多记录了几十本笔记本,每一条街巷的故事都记下来了,一直存在家里。上个月宣传部要求把这些内容出版成书,我欣然答应。”金文平表示,正好借这次机会,让更多市民,特别是小朋友们能够了解这些街巷名称的由来、历史演变和散落在民间的传说故事。

  据悉,《温州老街巷掌故》共选录了100篇老街巷的故事,配以数百幅反映不同时期的新老照片,展示了温州市井的居民生活和文化迹象,用这些文化符号注释了温州地名的历史脉络、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这对于进一步凸显温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文化个性,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激发市民爱国爱家乡热情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延伸阅读

   这些老街巷的故事你知道吗?

  柴桥巷的名字是为了纪念一个樵夫

  柴桥巷西起府前街,由西向东转南至第一桥,长194米,宽8米,最窄处2.3米。

  明代时,这里曾有石桥一座。每年农历九月初一是当地“五福财神爷”的寿诞,一天到晚笙箫鼓乐十分热闹。相传明崇祯十七年(1644)的一天,老百姓纷纷前来烧香、看戏,桥头桥尾人流如潮。突然间听到有人高声喊:“明朝将亡,国难当头,你们却在这里寻欢作乐!”人群中一位经常来此卖柴的人,闻听此言,不禁呼天号地,大声痛哭起来。旁边有人见状就讽刺他说:“你一个卖柴人,一无官,二无职,凭你力量能夺回明朝的天下吗?”那樵夫听后,羞愤交加,一怒之下,跑到桥上跃身投河自杀,围观群众惊愕不已,无不为卖柴人的民族气节所折服。为纪念卖柴人的忠义,将此桥命名为柴桥。新中国成立后桥被拆平,柴桥巷其名沿用至今。

  一张小矮凳救了朱元璋于是有了矮凳桥

  矮凳桥东起灰桥水闸,西到飞霞北路。长1160米,宽12米。

  相传在元末明初之际,朱元璋率军乘胜直捣温州。元兵溃不成军,四处窜逃。是日,军营大摆酒席,官兵开怀共饮。朱元璋乘着酒兴,要去城外溜达一圈,随从仅为数十亲兵。

  直到了华盖山麓,也不见半个元兵,便继续向东游去。突然,西边杀出数百名手持矛刀的元兵,迎面扑来。朱元璋大吃一惊,深悔轻敌,只好靠着亲兵保护,且战且退,往东而逃。没逃多远,被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朱元璋一时无计可施,急得跪地对天祈祷:“苍天啊,谁能救我朱元璋,愿将江山就此平分……”这时只听得对面一位白发老翁应道:“将军莫惊,且看老夫一招!”说罢,将一张小矮凳掷了过去,不偏不倚正落在河面。朱元璋正觉奇怪,只听白龙马长嘶一声,一个纵身跃进河中,后蹄在凳面上一点,又一跃落在对岸。朱元璋急忙下马拜谢,老翁早已无影无踪。为了报答老翁救命之恩,在刘基的建议下,朱元璋便在河上建造一桥,并提笔题上“矮凳桥”三字。矮凳桥一名便世代相传,沿用至今。

  来源:温州商报

  记者张晨

下载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黄作敏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