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敏: 瓯越文化哺育了我 瓯剧培养了我

温州网 2017-07-09 09:38:02
88岁的李子敏虽已离休多年,但仍在发挥余热,为温州戏曲尤其是瓯剧事业,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正如他所说的:“低调做人,勤恳做事。”
查看评论
人物名片 李子敏1930年出生于安徽太和县,作曲家、国家级非物质遗产(瓯剧)传承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音乐学会理事;瓯剧第一任专职作曲,创作了大量优秀乐曲,同时搜集了大量戏曲、民歌资料,出版了《瓯剧史》、《瓯剧艺术概论》、《南戏故里乡土文化概论》等专著,对瓯剧的发展有着奠基性的贡献。他被中国戏曲界专家学者誉为“瓯剧音乐历史性发展”

  温州网讯 前天,温州大学音乐学院十余名大学生来到李子敏家里,请他给他们传授戏曲音乐知识。88岁的李子敏虽已离休多年,但仍在发挥余热,为温州戏曲尤其是瓯剧事业,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正如他所说的:“低调做人,勤恳做事。”

  语言不通,诚心求教

  记者:您是安徽人,怎么会来温州落地生根?

  李子敏:我18岁参加了解放军文工团,在部队8年,行军千里,转战南北,奠定了我的人生观,也学会了许多东西,包括专业上的创、编、导、演等。

  1959年,我调到温州,担任市瓯剧团第一任专职作曲。由于语言不通,当时我听不懂瓯剧演员们演唱的内容,就急了,这可如何是好。于是我就到戏曲学校去学习,还向退休老艺人求教。

  当时的戏曲学校在市区谢池巷,设京剧班、瓯剧班、越剧班等,条件较差。我几乎每天都跟着瓯剧班老师,向他们记谱、求教。他们一边唱,我就一边记,记完以后,唱给他们听。他们点点头,就通过了。我再记下一个。

  我还向老艺人请教,起初他们不肯教我,因为技艺是他们养家糊口、赖以生存的本领,不能随便教给他人。我就经常给他们打下手,扫地,擦桌,端茶,经过多日的诚心相处,感动了他们,得到了他们的悉心教导。

  就这样短短一年多时间,我从瓯剧前辈艺人口中抢救、记录、整理了1000多支曲牌板式及文武场器乐曲,使瓯剧历史上第一次有了音乐曲谱。

  笨鸟先飞,勤能补拙

  记者:在您70年的从艺生涯中,有近60年时间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挖掘、整理、创作、研究古老的瓯剧,为瓯剧艺术的传承、发展、创新辛勤耕耘,呕心沥血,为温州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您是如何做到的?

  李子敏:笨鸟先飞,勤能补拙。这么多年来,我没有双休日的概念,勤勤恳恳地工作。

  记完1000多支曲牌后,我把瓯剧的声腔根据高腔、昆腔、乱弹、徽调、滩簧、时调的分类进行整理,在瓯剧几百年历史上第一次厘清了它的家底、腔系,第一次有了曲谱。

  另外,在实践探索中,我彻底解决并奠定了瓯剧音乐乱弹腔男女工唱腔唱调这一困扰瓯剧数百年的难题。在全国数以百计的戏曲剧种中,除京剧外,还没人能彻底解决这一难题。我还创作了瓯剧的新腔新调,极大地提高和丰富了瓯剧的艺术表现力。

  在从事瓯剧艺术的近60年时间里,我先后创作了瓯剧《高机与吴三春》、《钟离娘娘》、《貂蝉》、《蝴蝶杯》、《玉蜻蜓》、《杀狗记》、《东海小哨兵》,话剧《光明行》和电视剧《水漫金山》等近150部戏剧作品作曲。先后著作出版了《瓯剧史》、《瓯剧艺术概论》、《南戏故里乡土文化散论》、《瓯剧》、《南戏故里声腔戏剧珍萃》等9部专著。我还总编、主编了瓯剧、昆剧、和剧、台州乱弹4个剧种的《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共计19卷,占浙江全省57卷的三分之一。

  音乐创作要牢牢地根植于民间,同时要借鉴西洋音乐理论,取长补短。

  出版《大典》完成心愿

  记者:今年3月20日,我市有关部门举行了大型瓯剧音乐史料书籍《中国瓯剧音乐大典》首发式。这本书由您主编,凝聚了您的一生心血。请您介绍一下它。

  李子敏:瓯剧是流行于温州、具有400年历史的地方剧种。南戏“四大声腔”中仅存的“高腔”与“昆腔”,至今仍然保留在瓯剧中。《中国瓯剧音乐大典》出版工作于2014年6月正式启动,历经3年,由市文广新局组织编撰,市文化馆、市瓯剧艺术研究院、市非遗保护中心实施执行,是一部大型瓯剧音乐史料典籍。全书三卷共计264万字,收录了瓯剧的2500多个曲牌板式,其中有1000多个是上世纪60年代初从瓯剧前辈艺人的口中抢救过来的,如今一个音符不改、一个字不动地收录在书中,对研究中国戏曲声腔的发展演变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大典》梳理了以瓯剧为代表的多声腔剧种的文脉沿革,为研究自南戏产生以来中国戏曲的传承、演变与发展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为了它的出版,我曾3次累倒住院。在医院,只要我的状态能允许,我就拿着放大镜,在《中国瓯剧音乐大典》大样上一字一句地进行校对。今年是我从事文化艺术事业70周年,也是我最幸福最有收获的一年。它的出版发行,完成了我几十年来的心愿。

  所知所学,传给年轻人

  记者:2009年文化部命名您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瓯剧)代表性传承人”。您认为戏曲应该如何传承?

  李子敏:前天(周五),温州大学音乐学院十余名大学生来家里,让我给他们传授戏曲音乐知识。最近几年,每年都会有十余名大学生、研究生来家里,请我讲课。年轻人想学知识,这个很好,尽管我不认识他们,但我不会拒绝。我会告诉他们,把我讲的内容当作参考。能把自己的所知所学,传授给年轻人,我感到很开心也很欣慰。

  我觉得传承有两种方式:静态传承和动态传承。动态就是演出,舞台上,有声有色,观众欢迎。但是动态的传承也会受到社会的变革、局势的动荡等客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就好像历史上很多声腔剧种消失掉、被淹没了一样。静态传承,则保留在书本上,比如典籍相传。这种静态传承,不受社会变革、局势动荡等影响,即使过了三五百年,有了它仍可以照本复活起来。最佳选择是动态和静态同步进行。瓯剧的保护与传承,如今是大好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现在我的视力不好,看不清楚字,右手也握不住筷子了,只能用左手吃饭。有空的时候,我会看报纸,看看书,比如《中国戏剧》杂志。活到老,学到老。

  家庭和睦比什么都好

  记者:您离开安徽老家这么多年,回去过吗?您认为什么对你最重要?

  李子敏:我从1947年离开老家后,回了5次,最近的一次是2011年,家人陪我一起去的。我也很想再回去看看,但是现在我的腿脚不方便,走不动了。

  我有两笔财富:家人和一批可贵的朋友学生。我80岁生日那年,一帮学生自发为我庆祝生日,摆了6桌,很温馨,一个学生还特地从苏州买了一套丝绸衣服送给我。真是情义无价,很让我感动。从艺70年来,我为越剧、瓯剧、台州乱弹等剧种培养了一批优秀作曲人才,其中大部分学生已成为戏曲音乐界的名家。

  和老伴结婚60多年,从没吵过架。她的悉心照顾,让我没有后顾之忧。她听说吃南瓜籽对身体好,就天天剥好,放我手里,坚持到现在已有十几年。

  平时我不喝酒。儿子李涛几乎每周末都会回来看望我们,我们也会喝点小酒。有一次,他开车过来,不能喝酒,就倒了一小杯白开水当作白酒,和我共饮。第二天,他妈妈告诉我真相后,我哭了。这是儿子哄老爹开心啊。我有恋家恋儿之情,家庭和睦比什么都好。(编者注:李涛是温州市电影家协会主席,电视剧《温州一家人》文学统筹、《温州两家人》编剧。)

  在温州近60年,是瓯越文化哺育了我,瓯剧培养了我。我愿余生与瓯剧相伴。

  来源:温州都市报

  记者叶锋/文郑鹏/图

下载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黄作敏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