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骏声:成名作把老婆“惊”到了

温州网–温州都市报 2017-08-06 09:24:00
“我妻子回忆,她从温州坐船去上海,船上一直在放这张唱片里的歌,我告诉她其中一首歌是我创作的,把她也惊到了。”

作曲家、电台音乐编辑金骏声

  人物名片

  金骏声

  1934年生,笔名晓声,浙江丽水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合唱协会会员,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会员。曾任温州电台文艺部音乐编辑、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乐团声乐演员,和音乐打了近70年的交道。

  金骏声与合唱结缘已经快70年了,亲历了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温州合唱事业发展的各个阶段。1951年,他加入了温州地区当时唯一的合唱团体——温州电台广播歌咏团,这也是他进入音乐世界的一扇门……

  记者:你是如何进入到音乐世界的?

  金骏声:1951年,我参加了温州电台广播歌咏团。当时的电台文艺节目内容奇缺,为了丰富内容,电台文艺组仅有的3名编辑组建了业余合唱团体——广播歌咏团,这是温州地区当时唯一的合唱团体。我一接触合唱,就被这种声乐艺术的最高形式征服了,我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由于我的投入和努力,渐渐成了歌咏团的骨干,1953年初,我因此从市府秘书处调入电台,成为音乐编辑。记得那段时间,我们经常组织团员轮流分组带上大张歌谱、电源插头、灯泡等工具到五马街、涨桥头、信河街等装有高音喇叭的点上,组织过路行人跟着广播学唱。还记得每到一个点,少则四五十人多则上百人,因为受音乐的感染纷纷加入我们的行列,大声放歌。

  1954年初,电台又组建了第二个音乐合唱团体——星海广播音乐小组,由温州市音乐界前辈陈乐书、林虹、李晓东等十几位音乐老师组成,为电台录制小型音乐节目,后来这个小组与歌咏团合并。在这里,我还遇见了我的妻子戴逢正。

  记者:不是科班出身,你用什么方式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

  金骏声:1955年秋天,我去上海出差,顺便去广播乐团看望一位温州老乡,她叫我唱首歌给乐团领导听,当时,我也没当回事。一年后,我们电台的领导让我去上海电台报到。

  上海电台人事科科长见到我说:“调你调了一年,终于把你调来了。”这时我才知道,早在1955年,上海电台就想调我了,只是温州电台不放。原来当时的上海广播乐团除了少数人留在上海,大部分人都去了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团成立,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在上海期间,我有幸遇到了我国合唱界指挥泰斗、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马革顺老师,还认识了马先生的高徒李金声。1960年5月,第一届上海之春音乐节结束后,我离开上海回到温州。

  在上海的四年里,是我音乐水平提高最快的一段时间,对我音乐事业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因为上海电台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我都跟在上海音乐学院的一些前辈身边学习,那个时候,我学得真是如饥似渴。其实,去上海之前,我曾经尝试学习作曲,一直没有突破,到了上海之后,我的作曲水平也因此提高了很快。

  1958年是我的丰收年,那一年出了一首我的成名作——《乘风破浪向前进》。上海唱片厂灌制了一张粗纹唱片,就选了我创作的这首歌,那个时候灌唱片得经过层层审批,我还是我们乐团灌唱片的第一人。后来我妻子回忆,她从温州坐船去上海,船上一直在放这张唱片里的歌,我告诉她其中一首歌是我创作的,把她也惊到了。

  记者:作为电台音乐编辑,你是怎么传播音乐的?

  金骏声: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台的播音方式主要是播音员照稿直播、放唱片、放录音。温州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之后,无线频率的覆盖率不是特别高,加上收音机等接收设备的短缺,当时的大喇叭还是市民最主要的收听工具。

  而大喇叭里有一档“每日一歌”栏目,每晚播一首歌。大人小孩都挤在收音机前面听广播。当时广播里唱的歌几乎都是一些革命歌曲,像《解放区的天》等,当时唱的人特别多,很流行。

  1985年,温州人民广播电台开通调频节目,在很长时间,整个频率只有我一人集采、编、制作于一体,其间,我编辑的专辑《飞向世界的温州民歌》在省广播电台系统汇演及全国少数民族音乐和民间音乐评选中获金奖,专辑里所介绍的温州民歌《叮叮当》和《对鸟》跻身于亚太地区教科文组织在中国所选的七首民歌之列。

  记者:听说你和学生的关系处得很好,你是如何栽培他们的?

  金骏声:改革开放后,温州合唱事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上世纪80年代初,我和妻子一起在温州市音乐工作者协会举办的声训班教声乐。在那里,我们遇到了一大批声乐的好苗子,这些人后来成为温州合唱界中坚力量的学生,很多成为我的莫逆之交。

  从上世纪70年代起,我在文化宫开设了定期音乐讲座,其中还讲了当时颇为敏感的轻音乐,很多人劝我不要出风头,我觉得应该让普罗大众学会欣赏,后来我还讲了外国交响乐,大家的反响都很好。这几十年来,我撰写了各类专题讲座、广播稿四五十万字,参加了社会上各种艺术性活动,我觉得要让更多人接受艺术的熏陶。后来我还从这些音乐爱好者中收了一些学生,我选学生只看他喜不喜欢音乐,有没有声乐潜质。

  记者:退休后,你是如何利用特长发挥余热的?

  金骏声:从2001年起,我到温州市老干部长青艺术团又整整工作了12年,我是指挥兼艺术指导。每周,我需要安排两个半天的时间,给团员上合唱训练课,进行歌曲排练。为了给团员树立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每次排练,我都会提前一个小时到团里,摆好凳子,等着团员到来。大家看我都这么认真,排练得也更投入了。

  我妻子是长青艺术团的团长,我也因此几乎参与了团里各项琐事。有一年,我们夫妻俩和亲戚朋友去外地玩,第二天下午,妻子接到电话,有临时演出任务需要赶回去。后来我们急急忙忙赶回温州,打电话逐一通知团员,敲定演出人员。等这一切事情都搞定了,不料下起了倾盆大雨。演出又不得不取消,我们又得一个个打电话通知团员不用来了。

  虽然长青艺术团的工作很辛苦,但是我的生活却因此变得充实而有意义,可以将自己的所学所知教给同样热爱合唱的退休干部,因为大家的努力,艺术团的合唱水平再上一个台阶,甚至在全国获得了金奖。 记者王春霞/文 郑鹏/图 来源:温州都市报

  【采访后记】

  合唱之于别人,或许只是一种声乐形式,而对于金骏声老师,却是一生的情之所钟,心之所系。在合唱里,他收获了自己的工作,觅得了情意相通、相濡以沫的爱人,遇到了许许多多的知心朋友,成就了他的美满人生。

  2012年从长青艺术团退休后,金老师想念美国的女儿,曾经去那里暂住了一段时间,但是远在大洋彼岸的生活,没有熟悉的音乐生活,缺少了和朋友的交流,总让他感觉哪里不对劲……

  后来金老师又回到了温州,回到了自己熟悉的环境,他说,他的生活不能没有音乐。

  

下载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叶双莲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