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限塑令”如此尴尬?

常对 2017-08-31 16:11:00

  2008年“限塑令”正式施行,时至今日,已然10年。然而,在超市结账时,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收银员问:您需要塑料袋吗?

  这就是“限塑令”的尴尬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每年产生巨量的塑料制品污染,即:“白色污染”。塑料制品,由于使用后难于降解处理,如果随意乱丢乱扔,则影响市容和环境美观;抛弃在陆地或水体中的废旧塑料包装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则会导致动物死亡(在动物园、牧区和海洋中,此类情况已屡见不鲜);混入生活垃圾中则很难处理,通过填埋处理则会长期占用土地;而且,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不适用于堆肥处理,分拣出来的废塑料也因无法保证质量而很难回收利用。因此,“白色污染”可谓现代社会的污染毒瘤,对环境危害十分严重,成为极大的环境问题。

  因此,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要求:“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这就是人们口中的“限塑令”,它的出台让人们看到了治理“白色污染”的希望,当时,人们无不欢呼雀跃。

  然而,10年过去,“限塑令”的执行效果显然并不明显,据统计,目前全球每年塑料总消费量4亿吨,而我国消费6000万吨以上。在不少超市,每年仅出售塑料袋就能赚上千万元,“限塑令”已经沦为了“卖塑令”。

  “限塑令”的名存实亡,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层面存在不足。比如,政策具有局限性,没有达到全方位无死角,按规定,超市、集贸市场等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袋,但餐厅“打包”剩菜、在线或线下购物,塑料制品依然我行我素。又比如,在政令执行上,执法部门监管不力,违规生产厂家猖獗等因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在个体层面,不少人环保意识淡薄。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这是为了环保,没有形成自律意识,使得政策沦为鸡肋。一些个体甚至将塑料袋简单地与“钱”挂钩,觉得自己付了钱,当然就能天经地义地使用塑料袋。

  某种意义上,“限塑令”与其说考验着政府部门的执法能力,不如说考验着个体的环保意识和自律精神。因为,“限塑令”如果光靠政府部门的监管,而得不到公众的积极配合,那么即使力度再大,恐怕也很难取得良好效果。只有更多的个体行动起来,提高环保意识,从指指点点到身体力行,改变消费习惯,购物时勤用环保袋、菜篮子,才能促进“限塑令”的落地生根。

下载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陆向东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