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疲劳”亟需被唤醒

简宁静 2017-08-31 16:15:39

  曾几何时,环保是每个人挂在嘴边的话题,但凡贴了环保标签的商品都倍受追捧。然而,在被一次次高调“消费”之后,公众对环保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大不如前。出现这样“反差性”的变化,有言论动辄将其简单地归因于公众的环保意识还不够强,但在我看来,则是公众环保热情消退后出现的“环保疲劳”。

  有媒体报道,在一个环保公益行活动中,面对已经遭到破坏的河谷生态环境,许多环保志愿者都揪心地说着“可怕”。其中有一位志愿者的话更是一针见血,他说:“最可怕的不是发生在身边的污染,而是对于这些污染和破坏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这种‘环保疲劳症’最可怕。”是的,如果这种状况长期存在,我们的各项环保目标也会因此变得遥不可及,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也因此少了一种有力支撑。

  据“中国公众环保指数”显示,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行动力之间存在矛盾——越来越多的个人开始从心理上认同环保事业,但是环境保护行为呈现出较强的“被动员”特征。公众不参加环保活动的原因不外乎都是“没人组织我参加”、“无从下手”。人们无法理解环境点滴的破坏如何影响自身利益,不懂得将环保工作与经济生活、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只仅仅停留在为环保而环保的层面上,如此便永远无法做到真正地参与。

  而恰恰相反,在一些发达国家,“公众参与”一直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进步应该由公众推动,而不是单纯依靠政府主导,例如在美国,民众的生活质量高,生活环境也相对优美。倘若环境一旦发生污染,危害到利益时,美国人是非常敏感的,而且在行动上反应也是强烈的,他们会自主地发起游行和社区组织活动,从而有效地对环境保护起到监督作用。

  当然,这也跟这些发达国家有很多成熟的民间社团组织不无关系。但在我国,早期多数由政府部门发起成立的环保民间组织缺乏活力,是“听话的乖孩子”而不是“能干的好孩子”。这些民间组织对政府的依赖性强,独立活动能力弱,与社会公众沟通少,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公众不能也不愿参与环保民间组织。因此,在如何应对环境污染上,我国民众是无奈和无力的,对环境污染上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依靠政府去组织管理环境污染。

  “早一天保护环境多一份生命保证”。我眼中的环保,从来不是社会美德而是社会公德,从来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我们自己。用正确的方式,唤醒公众的“环保疲劳”,点燃公众参与环保的热情,再给重新激发的热情一个正确的出口。当人人都自觉参与环保的时候,那么,我们相信未来。

下载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陆向东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