篾匠徐文理:难忘那只“盐箩陀”

温州网 2017-09-06 09:23:48
篾条薄薄的细细的,他用二十一条篾为经,两条篾为纬开始编织,篾条在他的手中紊乱而有序地跳动着,细小的声响听着悦耳,纬篾左右穿梭,给人体味到真正的〝绕指柔〞……

  温州网讯 走进徐文理的家,一只硕大的篾卵静静地悬挂在墙壁上。

  为端午节做的。技痒难熬哪。徐文理说。

  端午前的一天,徐文理到自家竹园里斫了一棵三年竹。他破篾破得专心,选用清一色的二层篾,二层篾色调最接近卵壳。篾条薄薄的细细的,他用二十一条篾为经,两条篾为纬开始编织,篾条在他的手中紊乱而有序地跳动着,细小的声响听着悦耳,纬篾左右穿梭,给人体味到真正的〝绕指柔〞……不到一个时辰,活脱脱一只硕大的篾卵成型,大头是大头,小头是小头,圆润可人,远远望去俨然一只鸡卵。

  望着徐文理剖篾,仿佛就在欣赏一场轻松的另类艺术表演

  徐文理是永嘉县枫林镇汤岙村人,今年52岁。他个矮,话不多,不喜坐却爱蹲,与人讲话时,讲着讲着便蹲下来,直到两人说完,仍没有站起来的意思。爱蹲成为徐文理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对此,他笑嘻嘻地说,俗话说,做篾学个蹲嘛,我可以蹲一整天不站起呢。

  可见,徐文理是位绝对职业的篾匠。只是他现在改种大棚蔬菜了,每天在棚里钻进站出,或者乘坐农用车带上自己种植的蔬菜到温州娄桥菜篮子市场卖菜,做篾倒成为他的业余爱好。他在老屋宅基地上建造了一间超宽的四层楼房子,在当地这样的房子还算气派,他说这是种大棚蔬菜攒下的钱造的,原先做篾的收入也只够全家温饱。但他家一楼堆放最多的还是竹器和做篾工具,如此看来,他不像菜农还是更像一名篾匠。一条四尺凳上钉着戒刀、剑门,这是篾匠的当家行头,藤编工具篮里放置着篾贴、篾刀、藤钻、平尺、小刨等一应工具,还随意放着几只显然是新编的容积超大的菜篮。

  “我平时有闲便编制菜篮,菜篮是菜农最常用的器具,我也编制一些洗锅箍,这东西卫生环保比清洁球好,也编些花篮和蔑卵,好玩,我难忘自己的篾匠手艺。”文理说。

  他曾是一位很出色的篾匠。

  他跟邻地巨岙村的彭志兴老师学艺,那年16岁。汤岙距巨岙不远,也就三里地,他每天凌晨5点从家里出发,徒步去巨岙,途中要横越长满芦苇的溪流,这条溪流在多雨季节有水,水流变幻不定,他却要风雨无阻每天都去。三年学徒生涯可谓刻骨铭心,头一年主要是学基本功——破竹,破竹又得循序渐进,最简单的动作是将整棵竹剖开,然后将竹片剖成细条,接下来是将细竹条剖成篾片……当他将细竹条剖成8层薄如纸的篾片时,基本功就算打扎实了。说话间,徐文理操起篾刀,技痒般地向笔者示范起来,只听篾刀遇竹节有节奏地响一下,听着甚是悦耳,随着竹片层层变薄,只见他连嘴都用上了,也就一盏茶的工夫,他将那条细竹条剖成8层薄如蝉翼的篾条,望着徐文理剖篾,仿佛就在欣赏一场轻松的另类艺术表演。他说,我剖篾整整学了一年时间,其间手无数次被篾片划伤被刀砍伤,但这却也使我受用一辈子,剖篾基本功扎实是极为重要的。第二年帮助老师打理篾器的修补,这也很重要,篾贴(篾匠最重要工具)是篾匠永不离手的工具,使用篾贴熟能生巧,才算是成熟的篾匠。他打了一个比方,我们吃饭时,为什么筷子夹菜总能准确无误地送进嘴里,熟练呗,用篾贴也一样,我可以闭着双眼准确地抽掉竹器里的残篾,又能准确地将好篾插进去。一年时间的修修补补,在家免费为邻居修补,他就在这些并不起眼的修补之中掌握了篾匠技艺。第三年其实是合格的篾匠了,这一年算是为老师义务打工,工钱全归老师,这里也包含了感恩的成分。

  三年学徒生涯淡淡道来,有点轻描淡写,舍去了里面的艰辛。

  虹桥的盐箩后来都仿徐文理的编制,但“盐箩陀”他们怎么做也做不像

  艺成后徐文理独立从业。汤岙村有一支篾匠队伍,由同一师门出来,是汤岙村的篾匠主流,徐文理只能在夹缝里谋生。汤岙是个大村,每家每户都离不开农用篾器,但纵是这样,他也只能揽到邻居们的小宗生活,日子混得不特别惬意。徐文理精于细活,便萌生一念:我何不专门编制细竹器呢?于是,他在“专”字上做足了功夫,他编篾席、编糠筛米筛,编篾席时一改别人的“五条一寸”“六条一寸”,他独创了“七条一寸”“八条一寸”,那可费时多了,他在煮篾这一工序上也使足了笨工夫,比别人多煮上一倍的时间。徐文理的篾席一编制出来,立刻就引来一片赞赏声,篾席韧性好不易折,席面光滑异常,那有弧度的篾条使席面透气性良好而使人倍感舒适,他编篾席的技艺向全村及周边传扬开去。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徐文理自购竹子在家专事编制篾席,收入颇丰。

  徐文理还开始编制糠筛、米筛,这是篾匠细活中的细活。如果以现在的人工费计算,编一只糠筛起码要500元以上,所以,精编糠筛、米筛永远成为历史了,人们只能用替代物。编糠筛要用特定工具——米筛扣,工艺极为精细复杂,评价一只米筛质量的优劣,只有一个测试手段,便是敲击筛面,如果米筛发出琴一般的清脆而悠扬的声音,便是好米筛。

  徐文理终于凭精细活扬名。

  乐清虹桥的一位盐老板慕名专程到汤岙村请徐文理去编制盐箩。盐箩常年盛盐最易浸蚀,质量优劣、使用寿命长短极为明显。到虹桥编盐箩是他自认为最难忘的从业“光荣史”,他在虹桥常常一呆就是近半年时间,老板每天海鲜款待,他乐不思蜀。他编的盐箩以其独创性的“盐箩陀”最终成为虹桥盐场那位老板家特有的标志物,海盐有盐卤,为了接收渗溢的卤水,在盐箩底部编一突出物,俗称“盐箩陀”。卖盐客一看到这只圆润的“盐箩陀”,就会问:这是虹桥某人家的盐箩,怎会在你这里呢?后来,虹桥的盐箩都仿徐文理的编制,但“盐箩陀”他们怎么做也做不像。

  徐文理就在家里编制自己的精细篾器,这些篾器也组合成他的一个希望:凭借自己超群的手艺创立家业。殊不知,一种现代替代物潮水般涌来,冲散了他的创业梦。塑料制品将篾匠挤到无法转身的死角,他失业了,除了篾匠手艺外无一技之长,他最终无奈选择劳累的行当——种植大棚蔬菜。一晃也过去了20多个年头。

  徐文理说,我真不甘心自己一身技艺就此作废,闲暇时或者晚上,无论多么疲惫也要编制一下篾器,不使自己的技艺生疏。当然,自家的常用竹器总还是要编的嘛。我至今不用塑料替代品,我讨厌塑料制品。

  他经常遇到蹬着钢丝车走村串户的补篾匠,感到有点心酸,篾匠沦落为补篾匠,式微如斯,这个行业实在可怜。竹编工艺机械化,机编竹器铺天盖地,徐文理每每看到单调刻板的诸如竹制麻将席、竹凉席等,内心便生排斥情绪:这些制品能算篾器吗?然而又徒叹无奈。

  近年来,手工竹编制品有回暖之势,一些亲友上门向徐文理索求竹篮等,他都抽空为他们编制,有人向他定制篾席,但人工费过大,他都主动推掉。

  “我深深怀念虹桥的‘盐箩陀’,我常常想,篾匠这一行业迟早又会重新红火起来的,因为竹器环保,这一点塑料制品永远无法替代。只是,篾匠传承遇到了问题,现在的年轻人谁还愿意下三年苦工夫去学以蹲为常态作业身姿的这门手艺呢?”徐文理眼里的希望之光霎时扑灭,显得迷茫。

  不过他很快又快乐起来,他当着我的面,突然跳上一只倒扣着的编好不久的竹篮子,重重荡动身子,这只竹篮发出清脆而又悠长的声响,但却纹丝不变型。

  篾器有如此大的强度,仅凭这一点,篾匠这一行业也应该传承下去。

  来源:温州日报

  徐贤林/文柳一村/摄

下载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