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档科技综艺悄然收官 难挡后继者热情涌

新京报 2017-11-18 10:38:06

  在《我是未来》中,机器人为王力宏伴舞。

   五档科技综艺悄然收官,难挡后继者热情涌入

  人工智能成为当下最热的科技议题,科幻小说里的场景似乎越来越接近现实。伴随着这边厢科技发展的如火如荼,以科技为主题的综艺也成为不少卫视的关注点。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市面上共推出了5档科技类综艺,各分布在一二线卫视黄金档。节目招商更是顺利,吸引了不少中高端品牌的赞助。但事与愿违,这些综艺不声不响地在这周纷纷落幕,没激起半分水花。

  为什么科技题材会被综艺市场关注?如何让“尖端高冷”的技术落地?这类题材在未来是否可能成为主流?新京报采访了《我是未来》制作方唯众传媒CEO杨晖,《未来架构师》制作方观正影视CEO曹志雄,《加油!向未来》制作人王宁,以及《极客智造》制作人孙晓珺等业内人士,揭秘科技综艺制作背后的故事。

  为什么要做科技综艺?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央视就曾以科普为目的开始尝试推出科技节目。例如已开播二十年的《走进科学》《探索。发现》等。但由于时代所限,这些节目的形式更多是以新闻报道或纪录片为主,且主要集中在央视播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逐渐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技类节目也开始在地面频道孕育。北京卫视科教频道就曾推出《科技全方位》、《魅力科学》等大型科普类栏目;与此同时,以普及医学知识为主的《我是大医生》等生活服务类节目也衍生而来。但这类节目的形式单一,地面频道的受众也大多以中老年人为主,科技节目迟迟难以在主流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其实早在多年前,我的搭档王雪纯就曾想做一档科技综艺,但因当时条件不太成熟,制作团队准备不充分,各方面的科学资源还不太具备。”王宁透露。然而近两年,随着高端科技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加之综艺市场的火热,科技题材综艺化也提上日程。

  从央视热播的大型科学实验类综艺《加油!向未来》,到《我是未来》《极客智造》等节目登陆卫视平台,科技综艺终于有机会大展拳脚。“现在做科技节目有很好的大环境,而且有很多正在享受的科学技术我们并不知道,也有很多科技领域尖端的科学家尚未被大家关注,这便让科技节目有了发挥的空间。”曹志雄表示。

  科技综艺“有钱”还要有趣

  大部分制作人认为,科技类节目的变现难度比文化类要更高。要把“阳春白雪”的科技变得通俗易懂,吸引观众看,各节目组选择了不同的立意和方式。

  选题必须与生活密切相关

  多位文化综艺的制作人都曾坦言,如何把“阳春白雪”做得“通俗易懂”是最大的难题之一。无独有偶,科技在大众眼中是比文化更加遥不可及的尖端领域。例如《我是未来》介绍了A.I、基因解码、腔内介入影像,《未来架构师》介绍了“柔性电子技术”、“未来机器人”等。这些晦涩且不接地气的话题,难免令观众“听而却步”。

  “科技综艺与其他题材相比,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就是门槛高,一下就把很想休闲的观众拒之门外了。”业内人士表示。在他们看来,如何选择题材是节目面临的首要问题。

  杨晖透露,《我是未来》选择的科技产品和科学技术必须是真的会影响到人们生活的。例如“绿色能源”和现代能源车相关,生命科学可引发观众对“我们是不是能活到两百岁”的思考,“确实,很多科技单拿出来离观众有些遥远,但其实深入了解后,观众会慢慢相信科学是生活中随处可触摸的。”

  曹志雄也表示,《未来架构师》邀请的科学家从事的研究一定要跟生活密切相联。“例如防走丢纽扣、GPS导航的语音系统是如何建立的。无论是我们现在正在享受,还是我们即将享受的,这些科技带来的巨大变迁必须要从生活入手。”

  而《加油!向未来》则为了拉近和观众距离,将生活中显而易见的科学现象和学校授课的基础物理化学知识,经过升级改造后再搬上舞台,“如在七米高的真空管内进行自由落体实验,学校虽然也会做类似的,但没有条件和资金做这么生动和大型。”在王宁看来,基础科学往往比尖端科研更容易被理解,也更容易激发兴趣,“如何把科学这个复杂的事让大家看懂,让观众发现原来它不仅不枯燥,而且很好玩,这也是选材的核心。”

  增加娱乐性激发观众兴趣

  案例1:《我是未来》

  引出话题+邀请明星+卡牌对战

  杨晖:我们首先会引出一个话题,比如你愿不愿意活到两百岁。然后我们邀请了单口相声演员以这个话题说了段相声,比如坐次电梯就要10万人的黑色幽默,然后引出生物药是可以抗癌的。比如邀请王力宏和Alpha机器人共舞。而卡牌则是因为年轻人非常喜欢卡牌游戏,我们认为这样的对战方式会引发大家的兴趣。

  案例2:《加油!向未来》

  有趣的实验+知识问答模式

  王宁:科学实验的惊奇现象是大家本能期待的,比如两个化学物质放在一起会产生什么反应。其次,我们深入分析过知识问答模式,问答其实就是在大家感兴趣的话题里设置一个“挑战”,当观众被问题吸引后,心里自然会给出答案,然后我们再通过实验去证实,这样就会让节目充满悬念和趣味。

  贴合厂家需要不愁招商

  如果说文化综艺经历过惨淡的“裸奔”阶段,科技综艺似乎赶上了招商红利期。无论是央视、还是卫视平台,今年播出的几档科技类综艺均获得了手机品牌、高端汽车品牌等不错的广告金主支持。

  王宁坦言,目前科技综艺确实存在招商机遇,例如《加油!向未来》在开播第一季时就得到了某高端汽车品牌的冠名。“成为赞助商,除了可以直接拉动销售外,也体现了品牌的属性。很多品牌都想向观众展示他们的产品富含科技属性的一面,‘科技性’是很多广告商想要贴的标签,科技综艺恰恰满足了这个需求。”

  科技综艺费力不讨好?

  虽然科技综艺“来势汹汹”,但通过记者调查可见,大部分观众虽然认同泛科技类综艺的存在价值,但并不等于“想看”。难破亿的点击率和表现平平的收视也似乎都证明着,在高度娱乐化的综艺市场,科技和文化一样,与生俱来就存在题材短板。

  收视率不佳

  曹志雄表示,现在大多数广告主买的都是数量级眼球,直接通过收视决定一切。一个吸引了10万人观看的节目,肯定比吸引1万人卖得好,“即便我们跟客户说,我们吸引的都是年轻、精英人士,1万人的购买力比10万人更高,但这并不符合现在广告投放的规律。”

  广告形式难

  杨晖坦言,科技类综艺在广告上的发挥空间更具局限性,任何植入都难免有“带货”嫌疑。例如,某冠名商的新产品确实应用了某“黑科技”,但若在节目上为打广告而做这个技术,或刻意用冠名商产品介绍技术创新,难免会本末倒置,造成观众反感,“商业就是商业,内容就是内容,我们不能够完全用商业变现方式来考虑节目内容。但在实际操作上,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将很多拥有科技创新的企业拒之门外,所以如何拿捏尺度很重要。”

  道具易出错

  在《我是未来》录制Alpha机器人的节目现场,新京报记者就曾亲眼目睹几十个机器人在跳同一个舞蹈时,总是会有几个机器人因舞台地面不平而摔倒。此时节目组不得不暂停录制,紧急上台扶起机器人,码位后再重新录制。而电视上短短两三分钟的简单镜头,在现场却反反复复录制了至少20分钟。

  “道具的不可控确实是我们面临的大难题。”杨晖表示。他们曾经多次在录制现场遇到道具需要临时调试,或因嘉宾不会操纵机器而导致无法按流程拍摄的状况。“所以《我是未来》除了100多人的制作团队,现场还有道具供应商、专门的技术团队在场。我们租了摄影棚三个多月,经常会提前很多天就让机器进场,反复调试。但即便调试好了,也难免在拍摄时就出问题,因为它毕竟是机器。”

  无独有偶,《加油!向未来》每一期节目录制前,为了保证实验道具不出错,仅彩排就需要耗费四五天,“例如做一个物理实验,它在一个20立方厘米的空间范围内操作很容易实现,但如果把它放大100倍,就会受到如温度、空气流动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演播室是否开空调都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在王宁看来,科技综艺确实需要在前期下足工夫,才能保障现场实验的效果。

  现场条件所限

  越高端的科技产品,使用条件越苛刻。例如“狗脸识别”的实验项目,节目组从中科院自动化所引入了模式识别机器人,但它在节目现场展现识别能力的前提是必须连接wifi,“然而录像现场灯光、音响等大型电器产生的电磁辐射都会对wifi信号产生干扰,最后我们不得不改造wifi系统才能顺利录制。”

  制作难,收视率低为何频繁入场?

  据悉,2018年综艺市场中将有更多科技节目涌入,除了《我是未来》第二季、《加油!向未来》第三季等节目,优酷也计划在明年推出机器人格斗类网综《这!就是铁甲》,爱奇艺也将推出《机器人争霸》。北京文化也曾经在采访中表示,未来不排除打造一档以人工智能机器人为主的全新科技类节目。

  为何制作难度颇高,收视难敌爆款的科技类型,却似乎有更多人想抢占市场?科技综艺是否将进入红利期,成为继文化类综艺后第二个逆袭的清流综艺类型呢?

  题材发展空间大

  从制作角度看,与文化综艺总是聚焦“诗词”相较,科技题材选择范围更广泛,内容不容易撞车。从科学产品、科学实验,到科学家演讲、科学原理科普、某一尖端科技的线上竞技等,制作团队的空间非常大,“虽然这个类型不容易做,但确实是个富矿。比如仅是科技发明这个内容,你就可以做顶级的发明,或者中端的发明。而且科技永远在更新,永远不用担心找不到选题。”杨晖透露。

  王宁也表示,《加油!向未来》第一季结束时他还曾担心第二季没有选题,“但转眼间第二季做完了,我们还富裕了一些选题。”在他看来,即便是别人做过的实验,节目组也可以通过改变表现形式、附加另外一个实验、或改变道具等方式来进行创新,“这个类型的节目其实是有非常多的创作方法和途径。”

  垂直类型,不可“唯收视论”

  从收视角度看,科技其实并非资方和平台喜欢的类型:内容门槛高、受众群不固定、娱乐化低,以至于这些科技综艺收视率很尴尬。在如今以“唯收视论”决定节目去留的综艺市场,科技综艺抢滩头部貌似只是“一味孤胆”。

  但对制作人来说,他们并不过分担忧收视。在他们看来,科技综艺本就并非泛娱乐的大众化综艺,而是垂直门类,不可一味去抵抗强收视的娱乐性综艺娱乐,“泛娱乐大综艺动不动就投入三个亿,请流量明星,科技综艺本身就没法比,如果直接比收视就有失公允了。而且目前社会上关注科学的人原本就比热爱娱乐的人少,科技仍处在启蒙的阶段,我们制作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看收视数字的。”杨晖表示,如果市场只被所谓收视率绑架,那再也没人敢创新节目类型了。

  王宁在最开始也担心收视,因此《加油!向未来》第一季会每期邀请两位明星助阵,希望可以吸引一些观众,但却并非总是有效果。到第二季,明星被换成了60位普通观众,收视竟然和第一季基本持平,“所以之前担心由于题材而导致收视不行,其实是多虑了,主要还是看节目形式是否吸引人。”但王宁也表示,科技综艺确实不会像唱歌、选秀等节目更容易获得高关注度,“毕竟那类节目完全没有门槛。目前科技类电视节目的整体收视率和关注度已在不断上升,观众也越来越接受科学的综艺化表达。”

  节目多了形成“信心”效应

  与多位制作人曾否认“文化综艺的春天来了”相同,科技综艺制作人也认为,即便科技综艺数量呈逐年上涨趋势,但由于制作难度高,关注度也尚未达到泛众,因此很难断言该类型的“春天来了”。但对于科技综艺是否会成为未来的大趋势,他们不予置否,甚至对“跟风”制作科技节目也表示乐观其成。

  “我了解到,现在很多新的科技类节目都在筹备中,其实这是挺好的现象。因为现在科技发展很快,也是未来趋势,大家需要重新把关注焦点放到科学上。而且这也证明了现在大家开始觉得科学有趣、值得探讨。”在王宁看来,当市场中只出现一档科技类节目时,各方都还会担心为什么数量稀少,是不是很难做,或者没有关注度,“但当科技综艺不断涌现的时候,观众的信心、播出平台的信心、广告商的信心都会被建立,一种流行的新趋势也逐渐被建立。例如当一些观众都在关注科学节目的时候,另一些观众会认为这么时髦的节目我也要看一看,这对科普事业来讲必然是好事。”

  曹志雄说:“就像某段时间绿色很流行大家就都穿绿色一样,如果有部分观众关注了该类型节目,科学就会像一股时尚风潮被彻底引领,大面积形成话题后把观众的观看欲望带起来,这个大趋势是好的。”

  采写/新京报记者张赫

下载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