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思极恐!家里的这些设备可能成为“间谍”

新华视点 2017-11-21 10:40:00
智能家居设备在给我们带来更舒适生活体验的同时,其安全性一直令人担忧。记者调查后,为你挖出潜伏在我们身边、有可能被人利用的“小间谍”。

  家里的智能扫地机器人在你眼皮底下工作,“看不见的客人”却通过内置的感应摄像头看着你……近日,韩国某品牌的智能扫地机器人被曝存在安全漏洞,黑客可以远程操控其在用户家中自由行动,窥探个人隐私。

  智能家居设备在给我们带来更舒适生活体验的同时,其安全性一直令人担忧。记者调查后,为你挖出潜伏在我们身边、有可能被人利用的“小间谍”。

  细思极恐!家里的这些设备可能成为“间谍”

  在实验室中,工程师们正在演示“破解”家用摄像头和智能门锁。经过在电脑上的一系列操作,摄像头被成功“黑入”,其所拍摄的画面实时传回工程师的电脑中。系统显示,视频存储量逐渐增大。

  在另一个实验中,工程师利用手机的NFC功能(无需接触即可实现互联互通的通讯技术),拿预设好的手机轻刷一下门卡,匹配信息便存储到手机中,再用手机对着门锁一刷,锁就打开了。

  360信息安全部云安全团队负责人王阳东介绍说,

  如果存在安全隐患,家用摄像头、智能网关、带摄像头的扫地机器人、智能电视、游戏主机等设备容易变成“耳目类”间谍,在被远程入侵后容易泄露用户家中的隐私画面,还可能造成包括银行卡密码、社交软件账户等信息泄露;

  具有一定功能的智能电饭煲、微波炉等则有可能成为“攻击类”间谍,在被远程控制后可能造成火灾等破坏性事故;

  而当下逐步普及的智能门锁等安防设备,则有可能沦为“策应类”间谍,为上门实施犯罪行为的不法分子“打开方便之门”。

  在某智能网关用户论坛上,有多个帖子在讨论为何智能网关自行点亮家中电灯

  在某品牌的智能网关论坛上,有一些用户发帖称“自己的网关经常‘自己’把家里的灯打开”,也有不少用户跟帖吐槽说“下班回家,总看到灯亮着,而且是‘长亮状态’”“一觉醒来,不知道灯什么时候亮了,请把控制权还给消费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用户在使用智能家居设备时也遇到了诸如家用摄像头“自主”转动起来、智能电视“自动”开机等诡谲现象,最终不得不放弃使用。

  扎心追问!智能设备如何沦为犯罪助手

  在智能家居设备频遭入侵的背后,是一个逐渐形成的盗卖个人隐私黑灰产业。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尽管一些智能家居设备的产品漏洞反复见诸媒体,但是部分用户仍不知情或不在意,其生活状态有可能长期处在他人监视之下。

  记者曾于今年9月浏览百度贴吧、腾讯QQ群等网络社交空间,发现多个贴吧、群组存在倒卖被破解的智能家居设备账号密码的行为,随后将有关信息移交警方。记者11月再次核查时发现,不少贴吧、群组仍存在活跃行为,甚至有一些贴吧公然兜售破解有关智能家居设备的教程。

  在一个名为“家庭摄像头”的QQ群内,群主使用“闪照”功能躲避执法追查

  在一个名为“家庭摄像头”的QQ群中,群主和管理员不定期贴出被破解的家用摄像头所拍摄的画面。为了躲避执法部门的侦查,其成员使用“闪照”功能展示用户隐私画面,该画面必须使用手机QQ查看,在查看时无法截屏,且查看后自动销毁。

  在百度贴吧“摄像头”吧内,仍有不少帖子在公开兜售摄像头破解IP地址和软件

  因为智能家居设备破解难度低、用户使用率高、隐私信息集中,“黑入”智能家居设备盗卖个人隐私渐成“产业”。从已经侦破的相关案件来看,破解、搜集、兜售这一系列不法行为往往由一个人完成,在通过QQ群、百度贴吧等渠道将售卖信息发布后,来自各地的买家就会主动与之联系,所耗费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极低。

  敲黑板!安全性是智能家居设备生命线

  针对当前智能家居设备泄露用户个人隐私的情况,有关专家呼吁,智能家居设备制造业应尽快设立行业标准,有关部门的监管也亟待上线。

  王阳东建议,应在智能家居设备的设计阶段即将安全性作为重要考量因素纳入,产品研发也应遵循代码安全开发规范进行。

  家电设备智能化和网络化已成大势所趋,诸多曾从事传统家电制造的企业纷纷投身智能设备领域。国内某知名家电制造企业相关负责人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传统家电制造企业“抢滩”智能家居设备制造,层出不穷的“功能性大战”也应进入冷思考期,企业应注重研究在智能化道路上如何保护好用户的个人隐私,而不是一味强调甚至夸大功能性。他建议,应尽快出台智能家居产品的安全规范,进一步加强对市面上在售产品的安全性测试,探索建立企业隐私保护的信用机制。

  网络安全专家同时提醒用户,在选购智能家居设备时,应尽可能选择大品牌和大厂商生产的正规产品。对于诸如家用摄像头之类可收集用户画面、声音等隐私信息的设备,当用户在家时,可切断电源,离家后再重新打开,以避免隐私信息泄露。

  在上海信息安全行业协会专委会副主任张威看来,当前智能家居设备频繁泄露用户隐私与执法缺失有一定关系。“一来是网络犯罪取证难度大,二来此类犯罪人员位置分散,不仅对执法者的网络调查能力提出挑战,还对执法者的执行意识做出拷问。”张威说,国家针对互联网的个人隐私已有相关立法,在涉及隐私权益上的“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仍需进一步强化。

  来源:新华视点(ID:XHSXHSD)| 记者:颜之宏、盖博铭

下载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白倩倩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