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有绿有内涵(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巡礼)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7-11-22 06:38:21

  茫茫塞罕坝,荒原变绿洲。

  原本风吹即折的幼苗,因为塞罕坝人臂膀的呵护,扛过了冬季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最终长成茂密的参天大树。

  如今,这里的风沙得以阻挡,空气得以改善,水源得以涵养,巨大的绿色宝库正源源不断滋润着无数后代子孙。

  55年初心不改。塞罕坝人不仅创造了世界最大人工林的绿色奇迹,也极尽他们全部的人生铸就了一座开拓事业的精神丰碑。

  1962年,在“风沙直逼首都北京”的情况下,369名年轻创业者奔赴塞罕坝,驻扎苦寒之地,开启理想征程。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当时年轻人中的一句流行语,这句话也深深烙印在了塞罕坝人的心里。

  一夜长谈,当时还在承德二中读高三的陈彦娴,与同宿舍的其他5位正值芳华的女生放弃高考,毅然选择了上坝。

  50余年,弹指一挥间。已是72岁高龄的陈彦娴,现今正在位于县城的林场职工新建住宅楼里安享晚年。“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仍会选择来到塞罕坝上。因为今天这百万亩林海,我发自内心感到自豪。林海无际,青春无悔!”

  这种矢志不渝的坚守在塞罕坝上已经开始传递。林二代、林三代,接过接力棒,成为林场的主力军。整个坝上队伍如今已经发展到1979人,成为推动塞罕坝不断变绿的强大力量。

  如今,坝上林场面积已达112万亩,成为世界最大的人工林海。每棵树的年轮,都记载了这里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进程。

  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如今塞罕坝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

  近两年,塞罕坝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完善,2012年开始,塞罕坝大幅压减木材砍伐量,从以往每年的15万立方米调减至9.4万立方米,木材产业收入占营林收入的比重也从66.3%降至40%。

  如今,“卖碳”正在成为这里的新增长点。植树造林者种植碳汇林,测定可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将其在交易市场挂牌出售;碳排放单位购买二氧化碳排放量,来抵消其工业碳排放。塞罕坝的造林和营林碳汇项目,已在国家发改委备案,总减排量为47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如实现上市交易,保守估计可收入上亿元。

  绿色发展改变了塞罕坝的面貌,让这里成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当地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每年吸引游客50多万人次,一年的门票收入可达4000万元。

  林场旅游经营户卢超欣慰地说,“去年夏季客房就没空闲过。现在这里正变得越来越美,相信我们的生活和生意都会越来越好!”

  《人民日报》( 2017年11月22日04版)

(责编:白宇)
下载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温网编辑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