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健康谣言传播需权威发声

来源:长江网作者:2018-01-02 15:56:00

  这两天,朋友圈和微信群都能见到一份来自“医管局关于流感预防的通知”,该“通知”称,“广东近期流感爆发。刚收到医管局发出的通知:这次的流感很严重,有预防的方式,就是要保持喉咙黏膜的湿润,不能让喉咙干燥,因此一不要忍耐不喝水,喉咙的黏膜干燥,在10分钟内病毒就能入侵体内……”然而,谁能想到这条似乎关心百姓健康的信息是一份地地道道的假信息。(羊城晚报12月29日)

  几乎是同一时间,有媒体对2017年刷遍朋友圈的健康谣言进行了梳理,并对“塑料紫菜”“棉花肉松”“塑料大米”“葡萄白霜是农药残留”“病死牲畜搅碎做火腿”“虾头白线是寄生虫”等十条进行了科学分析,旨在提醒广大公众在未来的一年里不信谣、不传谣,不上当、不受骗。

  我们应该承认,健康信息与公众的身心安全息息相关。正是老百姓的健康需求催生了电视各式各样的健康专题和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养生知识,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又加快了健康信息传递的速度。不过,由于这些信息内容的碎片化和信息来源的模糊化,有些信息当初在网上广为传播,不少人出于关心朋友和他人的好心,手指一动就予以了转发。但没想到过一段时间被证明是谣言,结果使人们关心他人身体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初衷,反而因为谣言的传播而误入歧途,使人们做了不利于健康和生命的事情。所以,要遏制健康谣言在网络上的传播,除从源头上加强对微信公众号推广信息的监察和审核外,还应从当下入手,采取多管齐下的方法,使公众自身不再在无意中成为健康谣言传播的“中介”,从而让健康谣言在网络上无处容身。

  首先,各地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宣传健康基础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增强公众对健康谣言的识别能力。一方面,引导公众查看网上的健康信息是否为老帖,因为健康谣言具有重复传播性,一些陈年旧帖往往会被添油加醋地重新上传;另一个方面,要引导公众去查看健康信息的来源和出处,那些证据来源不明、穿插广告、用语模糊的信息同,基本上都是谣言。对此,公众一定要辨识真伪、求证真相,不跟风、不盲目的传播。

  其次,各地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增强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及时回应网上的健康谣言。在公众心目中,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以及专家通常代表着信息的权威性,但在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公众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相反,却有大量来自背景复杂的所谓“专家”或知情人士的健康信息在大肆传播。所以,当遇到健康谣言的传播时,要及时请专家以数据、学理依据以及图片、图表、声像等实物等可见、直观的材料,解释公众的关注焦点、疑点,千万不要回避问题,也不要模棱两可,更不要含糊其辞。

  再次,各地政府要针对健康谣言的传播途径、传播特点,尽快出台有关的法律规定,加大对网络用户网络言行的监控与制约。对公众来说,发帖转帖容易,但要清楚地鉴别出“这是健康谣言”却非易事。因此,政府需要以法规的形式明确公安、通信等部门和网络平台运行商对网络信息的监管义务与职责,确保用户在网上的行为和言论受到有效和及时的约束。对恶意在网上制造传播健康谣言的行为,公安机关应该开展调查取证,一经查实,对法犯罪嫌疑人依法进行严厉打击。

  总之,对健康谣言的干预必须未雨绸缪,只有加大对制造和传播健康谣言的打击惩戒力度,只有政府权威部门及时发出声音,只有职能部门对微博、微信、自媒体等健康谣言重灾区加大监管惩戒,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健康谣言的传播。

本文转自:温州网

编辑: 杨国俊|责任编辑: 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