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乡村振兴“山海经” 构筑群众生活“小确幸”

文成县委办 刘 成 2018-03-20 14:45:00
唯有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聚精会神打好产业发展、环境整治、乡土文化等“三张牌”,才能把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的韵味感写的更足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三农”工作指明了新目标、新任务、新路径。全国各地也相继做出部署,乡村振兴正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如火如荼、势如破竹。那么我们怎么干?中共温州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报告提出,“统筹推进质量绿色兴农、美丽乡村建设、精品民宿发展、乡土文化复兴、乡村治理升级、全民创业创富等工作,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可以说,精准聚焦、精准部署,为新时代温州的“三农”工作定下了主基调、吹响了冲锋号。

  列宁早就说过,“一打纲领,不如一个行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看纲领,关键靠落实,特别是对于温州这样一个面临着教育、养老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融入不足,环境质量、公共安全等领域存在不少短板等等“成长中的烦恼”的地级市来讲,使命神圣、任重道远,更加需要保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付出“脱几层皮、掉几斤肉”的努力,重点从产业发展、环境整治、乡土文化等三方面,撸起袖子、迎头赶上,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推动乡村振兴。

  发展产业经济,建设“产业旺”的美丽乡村。乡村振兴过程中,产业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支撑保障,就像农村里头盖房造屋一样,基础如果没有打牢,就很有可能出现滑坡、倒房。以我的家乡--温州市文成县为例,近年来,文成县深入实施“全域景区化”战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像该县玉壶镇的角山村,大力种植中药材,该村经营的“山一角”牌金银花茶远渡重洋,成为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消费者的“宠儿”,走进了当地市民的家中,摆上了他们的橱柜,市场价格一度高达每公斤上千元,给村民带来了较大的实惠。这是村里头借助当地土壤水质良好优势、山型地貌独特的生态优势,通过开发金银花茶这样“小而精”的农产品,吃上了生态饭、发了生态财。因此,我们要紧扣“生态”这一关键词,挖掘和发挥本地本区域的生态优势,借助举办农业民俗节庆活动引游客、引进工商资本下乡打造高品质民宿、扶持开发农业区域公共品牌等一揽子举措,加压加力打通乡村经济发展的“任督二脉”,逐步形成“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的乡村经济发展格局,带动集体增收和农民致富。

  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建设“高颜值”的美丽乡村。乡村的魅力不在于奢侈、高大上,但干净整齐是最基本的要求。要想把农村的“风景”变成生产力、农村的树叶子变成“钱叶子”,首当其冲的就是把环境整好。没有让人眼前一亮、足够吸引“回头客”的环境,产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坚持部门联动与群众发动并重,推进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上曾强调:“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改革需要协同,其他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环境整治不是一两家部门“自己家”的事,而是“大家”的事情,需要农业、住建等各条线上的部门携起手来,变一两家部门“单兵突击”为多部门“多兵种作战”。另一方面,从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一路走来,“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充实人民力量”始终是我们党攻坚拔寨、夺取胜利的重要武器,众人拾柴火焰高,群众的力量是无穷大的,我们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荣誉激励+物质奖励”的形式,依托微信自媒体、报纸评论员文章、电视专栏等多种形式,多层次广造声势、多渠道发动群众,以来源于群众、壮大于群众的才智活水,托举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方舟”,最终实现环境整洁、乡村变靓。

  加强乡土文化建设,建设“有故事”的美丽乡村。《九章》里有这样一句话,“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意思是:鸟儿飞走了,还会飞回它的故乡;狐狸死后,总要将自己的头向着它的洞穴所在地。古人素有“落叶归根”的乡土情结,“乡愁”文化更是薪火相承、生生不息,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当下,对于“乡愁”文化的保护和延续不容忽视。那么如何使“乡愁”文化青春“永驻”?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古村落在安顿情感、慰藉乡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像四川金堂县的金箱村、安徽黟县的宏村、浙江兰溪市的诸葛八卦村等古村落之所以能成为全国知名的艺术瑰宝、文人骚客的创作灵感,不仅仅在于当地原汁原味的乡土建筑本身,更在于其草草木木、砖砖瓦瓦背后所隐藏的白云苍狗、人文积淀,但是囿于一些客观因素,古村落正在我们身边慢慢消失。目前,我国公布了4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4153个传统村落。然而,中国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平均每一个县被收录的古村落不足2处。据调查统计,2000年,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10年里有90万个村子消失,相当于一天之内就有250个自然村落消失。至今,全国的自然村已只有约200万个。可以说,古村落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为此,我们要带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人文情怀和责任感抓好这项工作,加强财政投入,按照“尊重历史、修旧如旧”的原则,借助现代化、智能化手段,加大对古村落等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力度,古村落保护工作才会更有份量、质量、容量,我们的“乡愁”才能留得住,在外游子们才能心有所依、老有所归。

  幸福从来不会从天而降,需要我们付出扎扎实实的努力。唯有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聚精会神打好产业发展、环境整治、乡土文化等“三张牌”,才能把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的韵味感写的更足,改革红利的“质感”才会更强、群众体验感才更有温度。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陆向东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