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年后, “青春诗会”重聚首

温州网 2018-04-11 09:38:12
“青春诗会”像一声响在我市文学青年耳畔的梦想号角,改变了其中一些人的命运,甚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城市的文化品质。
青春诗会重聚首现场。 郑晓群 摄

贺素艳朗诵《啊,我的父亲》

  温州网讯 36年前,一场以“青春诗会”的名义发起的盛会,不知点燃了多少温州文学青年的梦想,年轻人壮怀高远,以一行行文字记录青春。

  36年后,一篇《寻找三十六年前的年轻诗人》发表,一个名为“匆匆与未名”的微信群出现在手机上,当年的年轻诗人竟真的一个一个被寻回,如今群中已加入30多人。

  1982年12月由温州人民广播电台发起的“青春诗会”,是温州历史上首次大规模诗歌征集评选活动。彼时,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也打开了文艺工作者的视野,文艺的春天到来,“青春诗会”像一声响在我市文学青年耳畔的梦想号角,改变了其中一些人的命运,甚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城市的文化品质。

  今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4月4日晚17点,温州电台音乐之声再次以“青春诗会”的名义寻回当年青春诗会的策划者、主持人以及诗歌获奖者,回溯激扬青春,共叙不泯诗情。

  改革开放的春风,撩开温州版“青春诗会”序幕

  此次节目以嘉宾逐一接受访谈的形式通过广播和微信视频直播播出。直播间内,曾经意气风发的年轻人都已年逾半百,年龄最大的已经71岁,来者有当年“青春诗会”的主办栏目《青春之友》主编、诗会策划人林肃,《青春之友》主持人贺素艳(播音名:杨帆),当年“青春诗会”获奖者沈智毅、施菲菲、彭志坚、张志坚以及诗社活跃分子董翻身等,此外,原温州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叶正中,原台长兼评委柳洪芳,评委之一姜嘉镳也专程来到了直播现场。

  “策划举办诗会时,我26岁,如今数字对调了位置,刚好62岁。”林肃是此次聚会的促成者之一,也是《寻找三十六年前的年轻诗人》的作者,为了参加本次诗友聚会,定居奥地利的他提前买了机票回温,协助节目组协调人员及流程。当主持人问及当年“青春诗会”盛况,两鬓染霜的他仍难掩激动:“征稿启事发出后,两千多首诗稿从各方纷飞而来。栏目组负责初审,大家一天到晚收信、拆信、读诗,每人骑一辆自行车,给住在城区各个方向的评委们送诗稿,以便他们交叉阅读进行复评。”“青春诗会”是颇具权威的诗歌评选活动,老一代诗人马骅、九叶派著名诗人唐湜、老诗人金江、文联的吕人俊等温州文艺界前辈都是诗会评委。

  嘉宾们的共同回忆,复原了一个文学的美好时代——文革过去,百废待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文艺发展自由多元,文学青年诗情勃发,全民热爱读书。沈智毅清楚记得,新华书店开始卖书,群众连夜排队,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是24元,一套《资治通鉴》要25元,仍有许多人抢着买。北京《诗刊》社自1980年开始主办的“青春诗会”,揭开了诗坛的青春篇章,温州版的“青春诗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举行。

  “当年的电台广播走的是字正腔圆、一板一眼的路线,《青春之友》形式活泼,采用主持人方式,在中国广播界算比较走在前面。举办诗会,更是发挥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精神的一次创新和挑战。”据林肃追忆,当年活动影响超出了预期,由于符合标准的好诗歌太多,在原先奖项外,后又增设了三等奖15名。这次诗会点燃了年轻人的创作热情,温州地区的诗作者纷纷成立“匆匆诗社”“未名诗社”等,获奖作者也大多是这些诗社的成员。

  诗歌是心灵对生活的提纯,蕴含直抵人心的力量

  诗歌,短短数行,却是诗人通过心灵对生活进行的提纯,因而蕴含直抵人心的力量。沈智毅的《啊,我的父亲》是当年的一等奖,被认为是一首兼有视觉上和听觉上的格律美、书写时代的作品。沈智毅解析诗歌题材称,自己是走进过黑土地的一代人,而他所目睹父辈们的苦难更远胜于自己这代人。在“文革”的黑暗过去黎明到来的时刻,“青春诗会”发起征稿,让从未写过现代诗的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意在向追寻光明的父辈致敬。

  在场嘉宾都还记得那一次诗朗诵,那是在“青春诗会”次年,颁奖典礼在温州市工人文化宫礼堂举行,贺素艳朗诵《啊,我的父亲》,容纳数百人的会场除了朗诵声外一片静默,落针可闻,泪水爬满听众脸庞。这一晚,贺素艳重登舞台朗诵《啊,我的父亲》:“……我站在您遗稿的空格上/走进您深邃的目光/我将从摇晃的摇篮/攀上太阳金色的殿堂/父亲呀,你的沉思捧起的山峦/无数平凡的父亲/那就是我们民族不屈的脊梁”,贺素艳全情投入的朗诵声在直播室回荡。

  《76号》,是施菲菲获得二等奖的作品,也是她曾经生活过的、一个位于东门涨桥头的小杂院。在施菲菲的记忆中,小小的院子里,挤下了6户人家、42口人,其中有店员、教师、工人、学生、清洁工……人们每天都在发生小摩擦,心与心之间却无比贴近。“下班迟归时,我会发现隔壁小姑娘已经帮我煮上晚饭;记得有一次我丈夫生病,院儿里的车夫二话不说深夜载我们赶往医院,邻居们主动帮忙照料我儿子……”,回想起发生在76号的片段,施菲菲嘴角挂上笑意,“从未写过诗的我,竟斗胆把这一切写进诗歌投进了邮箱,后来我从评委那里得知,《76号》正是因题材取胜”。

  对于当年许多获奖青年来说,一切久远而美好得像一个梦境,而施菲菲却还保留着美梦真实存在的证据。当晚,她带来了诗会二等奖的奖品——一台“百花”牌收音机。“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名牌产品‘百花’在市面上不常见,据说是电台通过内部渠道搞到的。前些天我把它从婆婆的柜子里找出来,通上电源,竟还能清晰收听!”手捧收音机,施菲菲郑重表露心迹:“‘青春诗会’点亮了我心中晦暗不明的文学星火,增强了我文学方面的自信。当年受到‘青春诗会’鼓励的许多人,包括工人、统计员、店员、技师等后来也都走上从事文职工作的道路。”施菲菲是温州第十三中学的一名教师,诗会后,她积极参与文学社辅导工作,并多年坚持文学创作的爱好。

   “纵然我们是落日,也要溅起满天星光”

  诺贝尔奖获得者、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曾说,一个阅读诗歌的人比不读诗歌的人更难被战胜。一直以来,彭志坚对“青春诗会”心怀感恩,他说,诗词给他力量,语言的力量会变成精神的力量,让他离幸福更近。

  参加“青春诗会”时,彭志坚是温州市锅炉厂的一名统计员,却对诗歌堪称痴迷。在青春的日子里,每个傍晚他都会从朔门骑自行车到将军桥的诗友家中,与之切磋探讨诗歌。《我,徘徊在书店门口……》是他曾写下的一个真实故事:那天,他怀揣着2元钱去往买菜的路上,途经书店,看到了一本渴望已久的《海涅诗集》,可标价需要1.7元,如果买了书,就没钱买菜了,于是他便在书店门口久久徘徊,手中的2元钱人民币也被捏得汗渍渍……诗中写道:妻呵,你会原谅我吗/还有孩子那双乌溜溜的眼睛/那么,晚餐就吃一顿面疙瘩吧/余下的钱刚好买白菜哩。

  “青春诗会”后,彭志坚通过不懈努力,考取律师资格证,而后成为了“浙江人民联合律师事务所”的一名高级律师,律师生涯中,他一直秉持着“律师不仅要有哲人的智慧,还要具备诗人的激情”的信条。

  参加“青春诗会”时,张志坚35岁,已是征稿年龄上限,他与彭志坚一样怀着满腔激情奋力拼搏,曾是一名建筑工地搬运工人的他,努力用知识改变命运。节目上,我们聆听到他的二等奖作品《青春的伴侣》的故事,原来,“青春的伴侣”竟然是一个特别的书架,那是曾经用以维持生计运输砂石的一架板车,直立后改装而成的书架,它曾给予张志坚知识的养分,伴随他度过生活的艰辛。在成功考取了国有企业后,这个书架陪伴张志坚经年,它的意义,正如诗中所写,“我匍匐的理想,终于站立”。

  节目上,71岁的张志坚发出同样的感叹,“那些因诗歌而痴狂的日子,是生命中最无悔的快乐时光”。如今,张志坚对诗歌的热爱也毫无减退,去年,他拒绝了家人想要摆酒为他祝贺70大寿的提议,选择了一个更加特别方式——将自己参加网络诗社6个月内写就的120首诗,装订成集,作为献给自己的寿礼。

  滚滚诗歌长河流淌过36年,此时,小小的直播室内,一段段有关诗歌的执着与热爱的叙说,令人动容,“青春诗友”们讲述的实则是同一件事——只要诗心不泯,则青春常驻。聆听者能够惊奇发现,他们身上,对诗歌的热爱,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对未来的希冀,成为了带动他们自身,乃至社会进步不可忽视的力量。这次聚会,当年“青春诗会”的一些参与者虽未能前来,却都发来了祝福寄语,以示诗心同在,如原温州电视台著名导演陈瑞晨、浙江电视台著名导演陆建光、首届世界华文作家交流协会会长池莲子等等。

  120分钟匆匆流逝,老朋友们将再度告别。当年诗会的积极分子董翻身,手捧近15年来写就的一千多首诗歌集结成册的数本诗集,道出了本次“青春诗友”重聚首的涵义:“希望我们对诗歌的热爱与执着,能够在今天的年轻人身上得到发扬,希望80年代激扬、明亮的诗风,能够在新时代里得以传承”。众诗友老骥伏枥,豪情万千:“纵然我们是落日,也要溅起满天星光!”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程潇潇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