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探路者|石锦宽:办个厂带出乐清“八大王”

温州网 2018-05-15 14:54:00
上世纪70年代初,他大胆创办街道企业,解决群众温饱就业难题。后来他带领厂子创新经营方式,催生柳市“八大王”。

  编者按:40年前,温州以敢为天下先的姿态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先行先试,闯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之路。40年后的今天,温州坚定扛起新时代探路者的使命担当,奋力续写改革创新史。四十载风雨兼程,几代人筚路蓝缕,我们在回望中,把目光投向这四十年间奋力在改革路上的温州探路者。时光荏苒,也许,先行的探路者们已被淡忘,但他们总是以改革语境下最为坚韧的姿态,让人肃然起敬,也让我们在向他们致敬中,读懂这波澜壮阔的40年创业创新史。今起,温州新闻网推出《致敬探路者 续写辉煌史》系列报道,今天推出第一篇,敬请垂注。

叶建华(左)和石锦宽(右)

  温州网5月15日讯(记者 张湉 赵乐韵 万晓贺)近日,曾经的乐清“八大王”之一——“目录大王”叶建华来到乐清柳市石锦宽老人家中拜访、叙旧。两人距离上次一别,已隔十年。

  对于叶建华来说,今年78岁的石锦宽既是自己曾经的“上级”,也是救命恩人。

  事实上,没有石锦宽,就没有当年名动一时的温州乐清“八大王”。这位老人曾为推动柳市乃至整个乐清的经济社会发展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

  “走投无路,只能自谋出路”

  ——大胆创办家庭作坊解决温饱就业难题

  时针拨回到20世纪60年代末。

  据石锦宽回忆,当时的柳市是个非常小的镇,镇里下辖只有一个居委会,他是居委会负责人。1969年,国家动员知识青年下乡支边,他推荐了一批有志青年去响应号召。三年后,知青们纷纷回乡,却面临“没工作,没户口”的生存困境。

  迫于生计,这些知青常常饿着肚子去集体上访,却投诉无门。石锦宽看在眼里,心存愧疚,毕竟当初是他亲自动员这些年轻人下乡的。

  “走投无路,只能自谋出路。很多办法其实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在当时那种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被逼出来的。”

  好在当时大家还有些手艺。石锦宽看中在温州刚出现的家庭作坊模式。人命关天,他顾不得太多,果断以居委会的名义申报成立了一家街道企业,取名反修工艺社,专门研制、生产矿灯和配件,自己担任社长。这是乐清最早的电器厂。

  上世纪80年代时任温州市长、市委书记的刘锡荣在接受温州新闻网记者电话采访时回忆,当时柳市办厂的基本都是扛锄头的农民,一没技术,二没工业原料,在当时国家严控物资的背景下创业很不容易。“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热水瓶内胆涂有渡银层,大家就把这个银给提炼出来用在低压电器生产上。”

  反修工艺社当时虽然挂名“集体”企业,但实际上却是典型的股份合作企业。因为居委会并不是一级政府,也不是一个集体组织,工艺社的社长也并非任命,而是由5个股东推选的。另外,办企业要有资金,但居委会没有钱,石锦宽就动员身边的人和他一起筹钱投资入股,一起参加工艺社劳动,有利润按投资多少分红。只是当时工商登记不允许有股份合作私营企业,只能挂个集体的牌子。

  对于他这个大胆的举动,当时镇政府的态度是“暧昧”的,好在乐清财政税务分局比较支持,愿意给工艺社的经营活动开具发票。后来,还有不少个体户找上门来,希望能以工艺社为“靠山”创业挣钱。叶建华就是其中之一。

  叶建华会摄影,却苦于当时政策限制无法开设私人照相馆。为了养家糊口,他常背着相机,“游击战”似得跑去山区、海岛给农民、渔民拍人像赚点小钱,也曾被柳市工商所缴去三部相机。

  找到“靠山”后,在工艺社的庇护下,叶建华开出了自己的小店。为迎合市场需求,他从最初的拍人像转型为拍产品照片,然后制成产品目录,方便供销员们跑全国各地推销产品,开辟市场。

  “共用一个牌子,让大家挂靠经营”

  ——创新经营方式催生乐清“八大王”

  有勇气和担当还不够,还得凭借吃苦耐劳和聪明智慧,才能做成这件事。

  创业初期,石锦宽既当厂长又当会计,还当供销员,常常风餐露宿,废寝忘食。当时最怕的不是苦和累,就怕出去一趟什么合同没谈成,搭上路费不说,也不好向厂里交差。

  工艺社的第一个产品是矿灯。为了打开销路,石锦宽带着目录跑去黑龙江一个偏远煤矿碰运气。对于他来说,别人越不愿意去的偏僻之地,他谈成的希望就越大。

  为了路上节约时间,他买了馒头边走边吃,有顺风车就上,没车就走着去。从柳市到杭州,到北京,到沈阳,再到哈尔滨……等到他抵达黑龙江已是一个月后的事。

  “我们不怕路途遥远、严寒酷暑,只要哪里需要我们的产品,不管时间,不计较业务量大小,我们都会按质按量及时把货物送到用户手中,质量不合格还可以退换。”由于重信誉、讲质量,反修工艺社赢得了用户的信任。

  上世纪70年代初,工艺社更名为柳市通用电器厂,经营以低压电器为主要产品的各种业务。石锦宽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创造了一种“挂户经营”的方式,并细化部门分工,打造出了电器制造业的产业链。

  “所谓挂靠,就是对外用一个共同的牌子,实际上各个门市部和车间都是独立经营。”石锦宽介绍,当时,电器厂负责对外销售和管理账目,每个门市部(车间)只用每月向电器厂缴纳30元的管理费,剩下的钱都归自己。这大大激发了大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起初只有10来个门市部(车间),后来发展到有32个门市部(车间),如电器车间、旧货车间、翻砂车间等。电器厂的发展出人意料得快,到了1979年,这个厂的产值已经达到一个亿。据称,当时乐清所有县属企业的生产总值才800万元。这在当地引起极大轰动。

  为了树立榜样,发展生产,从1980年起,石锦宽在厂里开始评比先进,共评出10个营业额最好的门市部(车间),并对其经营者予以表彰,以响亮的“大王”为称。于是,柳市便出了后来轰动一时的“五金大王”胡金林、“矿灯大王”程步青、“螺丝大王”刘大源、“合同大王”李方平、“旧货大王”王迈仟、“目录大王”叶建华、“线圈大王”郑祥青、“电器大王”郑元忠……

  “促进发展,有利稳定,何错之有?”

  ——写下百万字为“八大王”申诉

  可惜好景不长,乐清的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受到“左”倾思潮质疑。1982年,一场“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以“投机倒把罪”打击了一批走在市场经济“风头浪尖”上的人。“八大王”被抓,厂长石锦宽也被拘禁审查。但是,自认清白的他,不甘心受命运摆布,在释放出来后开始了小心翼翼而又坚定的“上访”之旅。

  “我们只是图口饭吃,有什么错?我们给大家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又何错之有?我必须保他们!”石锦宽回忆道。

  1983年,中央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下达后,人们清楚地看到中央对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予充分的肯定。石锦宽由此坚定信心,三上北京,八进杭城,隔三差五赴温,一份份申诉信从乐清寄发到全国,前后共写了130多万字的申诉材料。

  幸运的是,申诉信几经辗转,送到了时任总书记胡耀邦的手里。他阅后当即作出批示:立足帮助,打击不妥。很快,在中央重视下,“八大王”终被释放、平反。

  刘锡荣回忆,当时“八大王”事件平反后,温州市委市政府出面,专门联系北京,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白银,经多方努力终于批下了10多吨白银作为原料,用来支持乐清柳市的工业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改革就没有出路。从最初的抓人,到放人,到宣传,再到最后支持‘八大王’,体现的正是邓小平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探索和实践。”刘锡荣感慨地说道。

  办厂创业、带出“八大王”、踏平坎坷路……石锦宽将自己身上发生的大事要事都细心记录下来,做成了一本生平回忆录。

  说生不逢时,老人不免有些唏嘘。他的人生故事,折射的是中国经济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曲折缩影,是“温州模式”影响最为深远的阵痛。

  说生正逢时,因低压电器而崛起的柳市正享有“中国电器之都”美誉,且民营经济发达,涌现出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人民集团等多家民企佼佼者,老人对此感到欣慰。正是当初他在关键时刻,不惧风险一脚踏进市场经济的大门,才培育出了温州以至中国第一批市场经济探路者。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