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十招”让网络谣言无处可逃!

来源:人民网作者:2018-06-13 14:08:45

  关于谣言的定义很多,但有三个缺不了的因素:本质的不真实,受者存在知识盲点、传者缺乏自我规范。谣言是对人、对社会事件的一种不确切信息的传播,由于它具有混淆舆论的特点,往往造成极坏的影响,轻则侵犯公民或社会组织的个体权利,重则造成社会恐慌,危害国家安全。研究谣言,是为了应对谣言。本文从舆情实战出发,结合多年处置经验,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网络谣言作为例证,做以拆解。

  无中生有

  以快打慢

  【释义】

  此类谣言危言耸听,完全捏造事实。因传者和受者盲从跟风心理,形成“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理定势,极易蛊惑人心,加剧社会恐慌,对社会正常秩序造成破坏。常见于食品安全和社会治安领域。

  【对策】以快打慢

  “无中生有”在诸多谣言中性质最恶劣,正因为凭空杜撰,所以“语不惊人死不休”,能迅速撩拨网民情绪,实现病毒式传播。在监测到谣言之时,相关职能部门要下活“先手棋”,以及时、准确、权威、科学的信息辟谣,挤压谣言传播扩散的空间,将谣言可能带来的损害降到最低。

  【引例】塑料大米谣言

  2017年2月,微信平台上流传着一段两分钟的视频。视频中,一男子不断将一个个塑料袋放入一台机器,经过熔解、拉丝、切割等工序,最终生产出一粒粒状似米粒的白色固体。视频配有文字称,这就是假大米的制作过程。塑料行业人士表示,视频中所用的设备是塑料行业中很常见的塑料造粒机,工厂把回收来的塑料放入塑料造粒机,生产出再生塑料颗粒,之所以做成颗粒状,是为了便于进行储存、运输。而且,塑料颗粒的成本比大米贵,商家没有必要用塑料去替代假大米。随后,国家食药监总局在其官方微信“中国食事药闻”也以专题形式对“塑料大米”事件进行了辟谣。

  夸大事实

  以实击虚

  【释义】

  这种谣言捕风捉影,往往有基本的事实,但进行了夸张处理。而且,越是荒诞不经的传闻,人们往往越敏感,越容易相信。尤其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此类谣言往往在短时间内传遍千里,成为舆情处置中最不稳定的因素和节点。大道不行,小道必猖,在真相模糊之际,谣言“适时”地满足了人们的“信息饥渴”。

  【对策】以实击虚

  此类信息源于事实,经过各种改造升级后,很容易蒙蔽普通吃瓜群众。一旦谣言成了“气候”,处置起来相当费事,而且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应对之策,首选控制舆情源头并抢占舆论制高点,通过客观真实的信息斩断传播链条,防止谣言串烧。

  【引例】沪蓉高速常州段交通事故谣言

  2016年4月2日下午,沪蓉高速常州段发生多车相撞交通事故,就在各方紧急救援之际,一则消息在微博、QQ群、微信群、“朋友圈”等网络空间迅速流传,称现场有“87车相撞,167人受伤”。在相关部门调查结果未发布之前,这个数字在网上迅速传播,引起了极大关注。当晚,江苏省公安厅网络警察总队官方微信就此指出,该消息是谣言,并已锁定谣言传播者,敦促有关网民立即删除不实言论,如果继续恶意造谣传谣,将依法处理。

  断章取义

  以全补偏

  【释义】

  网络谣言与碎片化传播密切相关。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分享自己获得的消息,但这类信息只是站在某个角度去观察问题、事件,而不是用全局的、整体的、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判断。如果描述事实的视角或文本不自觉地带有主观色彩,在描述消息时就很容易用自己的角度去引导读者思考,而主观角度所具有的片面性足以让消息变异为谣言。

  【对策】以全补偏

  信息碎片分割传播平台,增强了信息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此类谣言如同盲人摸象,所见(感知)皆事实,但属于局部、有限、滞后的事实,通过多平台传播分散了受众注意力,造成思维混乱与偏信盲从。从传者角度来说,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受者角度来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引例】网传姚明被捕视频实为保安开路

  2017年7月,网上流出一段姚明疑似被捕的影片,上载者还发文表示:“姚明吸毒被抓,真的可惜,名誉扫地,影响下一代深远!”画面中,只见姚明穿着卡其色上衣、牛仔裤和白球鞋,头部垂低,双手放在身后,身旁还围着一群“警察”,乍看之下就像被捕。

  其实片段拍摄于6月27日,姚明当日去四川绵竹市体育馆看青年篮球锦标赛,活动结束后,保安为姚明开路,好让他离场。而姚明的上海东方大鲨鱼篮球俱乐部也回应“网上谣言断章取义,不可信”。

  移花接木

  以正压负

  【释义】

  这种谣言最大的特点在于细节真实,但真实的细节组合起来构成虚假的整体,有真的成分也有假的内容,往往真的东西里面被掺入假的因素。在谣言传播过程中,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愿望、习惯、关心、偏见、期待,对谣言进行个人的加工、改造,不少人会对传播的内容进行个人发挥,“创造性”地添加不可思议的内容,一经传播,就会变得越来越离奇,越来越走样。

  【对策】以正压负

  与断章取义类谣言不同,移花接木类谣言堪称片面信息之集大成者,真相就隐藏在错综复杂的细节之中,然而一些网民对真相的把握能力相当欠缺。根据此类谣言细节真实而整体虚假的特点,应在掌握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舆论对冲,通过正向、高强度、多渠道、全方位的信息投放扭转舆论态势,遏制造谣者撩拨社会反向情绪,实现舆论反转。

  【引例】揭阳飞机撒药治白蛾谣言

  2016年5月,广东揭阳一些市民在微信群、“朋友圈”、QQ群中看到这样一则“通知”,内容为“本月15—25日期间室外不要晒被子,衣服,不要吃外面的食物。尽量减少郊外,户外活动。飞机撒药治白蛾,大家把爱心传递下去”。媒体了解发现,该信息来源于安徽淮北,同样的信息曾出现在全国多地,聊城、杭州、日照、营口等地纷纷“中枪”,发布信息的单位有的显示为“农业局”,有的显示为“林业局”,有的则显示“园林办”,随后各地新闻媒体作出辟谣。

  鱼目混珠

  以真辨伪

  【释义】

  在信息时代,甄别信息是一个必备的技能和素质。如果缺乏必要的常识,就很容易被拼凑剪接的伪科学、煽动言论所迷惑。这类谣言多见于自媒体,一些传统媒体把关不严也会“溜”出此类新闻。这类信息披着“新闻”的外衣,打着“舆论监督”的旗号,看似严谨,实际上是将事实解构携带“私货”,与真实信息混在一起,难以分辨。如果别有用心之人煽风点火,谣言的扩散和传播就会越发不可收拾,最终被绕进“坑”里。

  【对策】以真辨伪

  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把关人”缺失现象严重并引发严重后果,是鱼目混珠类谣言出现的背景。当传统的“把关人”理论遭遇当前日新月异的网络传播环境时,其发生作用的方式和效力等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此类谣言的应对可以遵循“网来网去”的双刃剑特点,在更高层面、更权威平台发布真实信息,利用网络传播环境的开放性、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形态的交织性等特点,去伪存真。监管部门也应加强查处整顿力度,形成合力。

  【引例】湘潭产妇惨死谣言

  2014年8月12日,湖南省网络媒体华声在线刊登题为《湘潭产妇死在手术台医生护士不知去向医院称已尽全力》的报道,这则报道被网络媒体转发后冠以各种标题,标题中凸显“产妇惨死”“护士医生跑路”“死者赤身裸体”“满口鲜血眼含泪水”等,从而使得事件被媒体曝光伊始就快速吸引了各方眼球。这则新闻被搜狐、网易转发后,引发近40万网民参与话题讨论。在众口一词指责医院“草菅人命”之后,经媒体调查表明,“全体失踪”并非实情。《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别轻易下结论”奠定报道基调,促使舆论回归理性。

  玩笑恶搞

  以静降噪

  【释义】

  “成功”的谣言让我们焦虑和情绪化,通过一键转发能缓释情绪。这是因为,谣言本身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刺激性和新颖性,存在丰富的想象空间。模糊性让人捉模不定,刺激性引起人们关注的欲望,新颖性提供了一定量的信息,让人进行“创造性的联想”。玩笑恶搞类谣言并没有利益方面的动机,首发人的初衷更多倾向于泛娱乐化,但这种剧作常被当成偶发的社会真实传播。

  【对策】以静降噪

  此类谣言近似“段子”,但与“段子”有本质区别。“段子”本是相声中的一个艺术术语,人们在传播中会主观地将其融入一些独特的内涵,具有娱乐性和讽刺意味。而玩笑恶搞类谣言指向明确,多采用新闻信息类体裁吸引关注,从而对具体的人、事、单位以及制度形成伤害、冲击和破坏,造成恶劣的后果。所以,此类谣言采取以静降噪,涉事双方或多方线下解决为宜。影响严重者,可由官方介入协调处置。

  【引例】“巡视组组长”谣言

  2014年9月,在北京生活的温州人施先生莫名其妙地成了“巡视组组长”。他的两个手机号码被公布上网,成了民众的“投诉热线”。受此牵连的,还有施先生的三个朋友,他们的身份是“巡视组组员”。后经警方调查,谣言是施先生在陕西汉中读初中时的同学吴某散布的。吴某承认自己搞了一场恶作剧,受到行政处置。但此后的一个多月里,这则谣言出现在各地的微信公众号、微博上。查询发现,类似的消息曾在国内各地传播。各地网安部门曾反复辟谣。

  心理暗示

  以直导曲

  【释义】

  谣言是社会情绪的重要表现形式,公众谣言在群际传播中获得“生命力”,这是集体性暗示的互动结果。此类谣言“言在此而意在彼”,与其说谣言传播的是信息,不如说传播的是情绪。信息也许是虚假的,但情绪却是真实的。传播谣言的人并没有直接针对某个事物进行编造,但谣言内容却直接给人以暗示,产生明显的联想和攻击效果。当缺乏权威信息的及时指引时,那些最简单、最粗暴、最直白的情绪不断被肯定,最后替代了信息成为谣言的主导因素。

  【对策】以直导曲

  在诸多网络谣言中,针对社会公众人物、社会伦理道德和社会基本制度的谣言,危害是最为广泛的。此类谣言一旦投入到集体性暗示之中,会让大众缺乏辨别能力,造成严重的思想混乱,影响群众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信心。群体总是游走于无意识的边缘,很容易受暗示的影响。在应对层面,可以从群体易受暗示、多变和轻信入手,丰富事实呈现的渠道和形式,强化理性教育,让网民自我引导、自我教育。

  【引例】“德国抗洪神器”谣言

  2016年7月,多轮超强暴雨袭击,长江中下游多省份告急。军民奋战在抗洪一线之际,一种所谓的“德国抗洪神器”防洪挡板迅速走红,网传这种移动防洪挡板可在4至6小时内将河岸围起来,防洪效果显著。不少网民发问,“我们还在肉搏抗洪的时候,看看德国在干嘛?”“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舆论沸沸扬扬之际,有主流媒体指出:即便是在德国,考虑到成本因素,也只在一些大城市例如汉堡常设固定防洪挡板,包括科隆等多数城镇只是将防洪挡板作为一种抗洪的技术手段,在必要时使用从仓库中取出的可移动临时“神器”。而且,德国同样在使用沙袋等抗洪装备。

  刻意炒作

  以法治歪

  【释义】

  谣言有特定的动机。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谣言将社会的阴暗面不断放大,将矛盾不断激化,试图用“坏消息效应”不断瓦解事情真相,不仅严重威胁社会稳定,而且让人们产生社会堕入黑暗的错觉,消耗推动社会前行的正能量。在社会转型的当下,刻意炒作有强烈的主观意愿和名利动机,不仅恶化舆论生态,助长歪风邪气,而且加剧社会冲突和阶层对立。

  【对策】以法治歪

  针对相当一部分网民法律意识总体较低的实际,应采取措施提升网民的法律意识,才能让防范和治理网络谣言依法进行、合理进行。一是要注重培养网民的法律思维方式;二是要切实提高社会公众对网络信息的辨别意识与能力;三是要充分发挥行政机关在网络谣言治理中的主导功能;四是要从法律法规上切实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惩治力度。

  【引例】“秦火火”系列造谣事件

  “秦火火”等人的造谣三部曲是:情绪、情感、情欲。即“忽悠”网民,使他们觉得自己是“社会不公”的审判者,只有反社会、反体制,才能宣泄对现实不满情绪;必须要煽动网民情绪与情感,才能将别人一辈子赢得的荣誉、一辈子积累的财富一夜之间摧毁。“秦火火”等人公开表示:“谣言并非止于智者,而是止于下一个谣言。”2013年8月20日,全国公安机关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拉开序幕。“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人,因涉嫌寻衅滋事罪和非法经营罪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

  逻辑诡辩

  以理扶斜

  【释义】

  诡辩是一种论证方法,其特点是歪曲地论证,其结果往往混淆黑白,也正因为结果与常识大相径庭,故而行之不远。此类谣言的杀伤力不在于论证结果的荒谬武断,而在于违反逻辑规律、颠倒是非的论证过程。诡辩类谣言在论证其观点时,为了扭曲他人的观点往往信口雌黄,歪曲的形式也是千奇百怪。尽管如此,此类谣言仍然有不少人相信,因为造谣者迎合了转型期一些人内心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大家“知其假而信之”,通过谣言缓解焦虑,发泄对贫富分化、资源分配不平衡、腐败问题等议题的不满,不可不慎。

  【对策】以理扶斜

  应对诡辩类谣言,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针对诡辩手法有的放矢。诡辩的过程看似有理,其主要手法是含糊其辞,偷换概念,虚假论据,循环论证,机械类比等。站在舆情应对的角度,一是可以从实践角度出发,根据事实去反证其谬。二是注意对社会情绪的疏导。诡辩类谣言本身不可怕,但舆论场戾气弥漫,存在“事实不决定是非、是非不决定立场”等网络暴力现象,如果不能掌握真实的社情民意,多下活血化瘀的硬功夫,切实抚慰公众情绪,此类谣言的“生命力”会很顽强。

  【引例】三峡大坝导致武汉内涝谣言

  2016年6月30日20时至7月6日10时,武汉国家基本气象站记录的本轮强降雨已累计降水560.5毫米,突破武汉自有气象记录以来周持续性降水量最大值。有个别网民指责三峡工程导致武汉渍涝,武汉被“淹城”,三峡帮了倒忙。更有甚者胡诌“武汉在宜昌上游”,连三峡大坝的地理位置都没搞清楚就开骂。随后,媒体采访专家辟谣,武汉被“淹城”是因为本身的持续强降雨,并非来自上游的洪水,三峡减少下泄流量,为加快排水创造了条件。

  记忆偏差

  以史纠偏

  【释义】

  在新媒体环境下,谣言的传播以个人行为始,以集体行为终。排除主观故意的因素后,也存在传者因记忆偏差导致信源失真和传播变异,由此对其他个人、群体、单位等权益造成伤害。其原因在于:时间久远,传播者侧重框架而忽视细节,信息存在想象空间;片面记忆,无论传者还是受者,对信息进行选择性记忆,导致印象变形;同化改造,传者或受者根据自己知识经验、人生经历、需要和态度等进行有利于自己的改造。如此一来,信息在每一个具体的传播者身上都发生了扭曲,异化为不折不扣的谣言。

  【对策】以史纠偏

  “史”是一种广义的说法,既可以理解为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也可以理解为过去客观存在的事实。面对记忆偏差类谣言,一方面传者应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有错必改,并配合消除影响;另一方面,谣言信息的接收者要提高自己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不能被一些具有煽动性的话题所迷惑。从舆论引导的角度看,涉事主体、职能部门要以信史中止谣言传播链,防止此类谣言从个体回忆转换成集体记忆的群体行动。

  【引例】红军战士用茅台酒洗脚谣言

  2002年,《党的文献》杂志第一期发表题为《关于红军长征中一则史实的通信》的文章,对长期以来流传的关于红军战士在茅台酒厂的酿酒池洗脚的传闻加以驳斥,并希望通过与当年参加长征的张爱萍将军以及四川红楼梦酒厂厂长阳治国的通信来澄清这个谣传。2016年8月,新华社发表文章《长征时红军战士真的用茅台酒洗脚吗?》辟谣。文中援引参加过长征的红军将领耿飚、杨成武、萧劲光、罗元发等人的回忆录佐证。从这些回忆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红军战士的确用了茅台酒替代医用酒精,主要是用来擦(搓)脚疗伤治病,舒筋活血、解除疲劳的。

本文转自:温州网

编辑: 杨国俊|责任编辑: 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