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老城记忆之难以忘却的美食
有一种感情,叫做怀旧;有一种记忆,叫做童年。还有一种家常,叫做“当年初”。就像小时候用井水冰镇西瓜,用蒲扇扇来清凉一样,这是一种不可替代又难以重现的幸福感。现在大街上各种小吃美食不胜枚举,还有许多充满异国情调的餐厅……但是,你是否还记得温州城里那些独属于你或者你的父辈的美食回忆吗?
“擒雕”炼乳
提起炼乳,可能在大多数00后的记忆中不是很深刻了。但是对于相对年长一点的温州人来说,这可是伴随几代人的美食记忆。晚上偷偷摸摸溜进厨房,从“格橱”或者冰箱里拿出一罐炼乳偷偷吃一口再放回去,或者是在切开实心包,往里面抹一点炼乳,大口咬下,真是一大美事。
要说温州跟炼乳有什么渊源的话,那我们温州人可以大声地说:温州是我国甜炼乳生产的发源地和主要出口基地!早在1925年,吴百亨先生经过一年的努力,使炼乳产品便能和当时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的英国纳司而英瑞公司的“飞鹰”炼乳媲美,建立百好乳品厂,生产“擒雕”炼乳,在1929年中华国货展览会上获得一等奖,翌年又在西湖博览会上获特等奖,于是名声大振。
长人馄饨
馄饨的叫法在我国不同地方各有不同,有叫抄手、云吞、包袱、包面……世界这么大,馄饨这么多。令人难以忘怀的只有温州“长人馄饨”。长人馄饨得名因为做馄饨的师傅个子很高,街角巷尾老远就能见到他的身影,故得此名。
长人馄饨源于1930年,是乐清人陈立标来温州以馄饨摊开始经营,从沿街叫卖到被评为“中华名小吃”,已在温州有近百年的历史。馄饨制作精细、皮薄,用盐适当,馅肉用新鲜瘦肉。盖料更讲究,有紫菜、蛋丝、肉松、青菜、浸酒虾米,形似花朵、汤清味鲜。
华大利餐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当年不比现在,“食”之一字可以说是最能直观体现。在老温州城里,遇上喜事设宴,往往是在自家院子里摆几桌,能请来几个乡厨师傅掌厨那就更了不得了。如今全民上酒店,下馆子,还有多少人能记得“华大利”这家曾与温州酒家齐名的老字号呢?
华大利餐馆原名“意大利”,为一青田陈姓华侨投资创立,抗战爆发之后,陈姓华侨将店面转让给温州名厨徐岩池等三人,遂更名为“华大利”。解放前夕停业,于1956年恢复营业。供应高价菜肴,算是温州酒店的雏形。华大利专做堂吃生意。由于经营有方,且特色鲜明,因此名噪一时。老温州有句话叫做“面皮厚华大利板砧恁”,虽属戏谑之语,由此可以想见华大利当时在温州家喻户晓、生意火爆的盛况。
五味和
在老温州城中,“五味和”算得上是美食的代名词。“蜜饯海味各种酱酒;南北果品罐头茶食”这副门联可谓是“五味和”经营特色的真实写照。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时宁波慈溪商人杨正裕来温经商,与同乡冯伯桢等合伙开设“五和”蜜饯店。冯与清末名家梅调鼎有旧,遂嘱书店招,梅氏推敲再三,在“五和”两字间增一“味”字,意寓甜、酸、苦、辣、咸五味调和,既音韵谐口,且含经营商品之特色。
自开设之日起,“五味和”十分注重经营特色,除从上海等地组织名优南北货外,还聘请名师自制蜜饯、冰糖等;在店后设置工场,生产糕点、炒货、五加皮药酒等。所制蜜饯,色鲜、肉丰、脆腻适中。青梅、山楂糕等高难产品,更是技高一筹,饮誉遐迩。曾有一位旅居台湾的温籍著名人士,得到乡亲送的一罐五味和美味鱼生,欢欣之余,赋七绝一首:“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一罐土特产就这样勾起了游子思乡之情。
温州酒家
说起温州酒家,许多“老温州”总是对当年那里的菜肴赞不绝口,诸如蒜子鱼皮、三丝敲鱼、炸熘黄鱼等温州名菜,承载了城市的记忆、家乡的回味。温州酒家是当时温州地区名厨最多、技术与设施条件最好的酒店,这里卧虎藏龙,名厨辈出,不仅是继承和发扬瓯菜的基地,还是浙南烹饪人才的中心,可谓是温州名厨的“黄埔军校”,陈锦标、金次凡、仇云华、周雄等名厨皆出于此。
温州酒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温州人摆结婚酒的首选之地。就连去酒家吃个5元和、10元和(就是现在说的套餐)都能让隔壁邻居羡慕上好些天。
集香居
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小资,吃个小蛋糕,享受下午茶也变得稀疏平常起来。不过当年,如果过生日的时候爸爸妈妈给买一个集香居的奶油蛋糕,或者是下午有一个可口的梅花蛋糕做“借力”(温州方言,指下午的点心),那简直是幸福的不要不要。
集香居的梅花蛋糕、方块蛋糕,真正实打实的原料,纯手工制作,偶尔还能在蛋糕里吃出蛋壳。(PS:有哪位大神记得集香居曾经卖过小笼包的?请留言!小编单位的大叔已经唠叨了好多年,说这是他记忆中全世界最好吃的小笼包!!)
清真馆
提到清真美食你先想到的是什么?中东地区的阿拉伯菜?还是遍布全国的“兰州拉面”?上世纪的温州城解放北路就有一家清真馆。一碗牛肉面,料多汤足,牛肉酥烂、面有嚼劲。清真馆既有堂食、也有牛羊肉菜品的外卖,切上一点牛肉,晚上一家人打个牙祭,其乐融融。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