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古城朔门与东门的分界线——消失了的“岭背”

温州网 2018-07-08 09:06:31
历史上“岭背”是海坛山的一部分,是温州古城朔门与东门的分界线,是商业繁华的交通要道。
上世纪50年代市区海坛山靠近岭背的路亭。 邵度 摄

海坛山上远眺瓯江。 阿查理摄于1877年

  温州网讯 如今,在温州若说起“岭背”,或许有人已记不起此地名了,若说曾处瓯江之滨的市区望江路一带,亦仅方位上的概念。然而,历史上“岭背”是海坛山的一部分,是温州古城朔门与东门的分界线,是商业繁华的交通要道。

  毛竹一条街

  望江路历史上曾称外横街,1949年前的望江路道路狭窄,路面泥泞不平,沿街的老屋破败,店家大都是经营毛竹和毛竹制品的,有矮矮的竹椅子、长长的竹篙、凉凉的竹床等,一溜排开,倒是名副其实的“毛竹一条街”。1966年,望江路拓宽改建,南侧兴建了楼房,如望江旅馆、水上公安分局等,北侧修筑堤岸、码头。1977年,又拆除破旧店屋,建造起几幢四至六层的高楼,铺面开设各种商店,如七百、物资局等,成为新兴的商业街。小时候,我家就居住在与望江路并排的内横街,即今天朔门街。

  那时从望江路去东门,一定要过“岭背”。

  岭背,岭背,顾名思义,就是因为这里有一山岭,行人要翻越山岭的脊背才能过去。其位置就是当今的望江路水门头大榕树附近到安澜大厦一带。这条大约二十来米高的山岭,实为海坛山的一部分,从南延伸而来,一直到了瓯江边。以今天眼光来看,这山岭充其量也不过是段陡坡,却拦腰截断了望江路,西边为朔门,东面是东门。

  水门头与龙湾码道

  岭背西首的水门头拥有一座水闸,俗称水门,是温州城东北方向的水利中枢,亦为沟通瓯江和城区内河重要的交通枢纽。当年船工、渔民、商旅在这里停泊、中转或上岸采购,或上海坛山向海神祈福、还愿等。因此,水门头很聚人气,商气甚盛,摊贩店肆的叫卖声可与水闸的流水声比高低。开设在水门头西首的“严万顺南北货”店号,是我一位同学的父亲经营的。民国期间,其父经营桂圆红枣等南北货,后来改为饭店。这里常有来自永嘉、乐清等地的客人路过用餐,生意兴隆。

  水门头聚人气,富商气的另一个原因,是过岭背去东门的起点。今天水门头附近的大榕树,依然枝繁叶茂。当年在大榕树附近,只要沿着江边的石阶往下走,就是龙湾码道了。码头不大,却停泊着大大小小的航船和河泥溜儿。这些船只在江水中不时地起伏,等候潮水起航。潮落时,这里是一片的滩涂,还可见到蹦蹦跳跳的跳鱼和红螯横行的蟛蜞等滩涂小海鲜。年已耄耋的王环玲是我初中时的语文老师。她说,小时候常随父亲王思本,在岭背附近的龙湾码头,乘航船到永强金岙。那时回永强老家,一条路是从小南门乘小火轮到状元翻过茅竹岭到白楼下再乘小河船走,另一条就是乘龙湾码头的航船回家。

  蒋泰元镬罐店与

  孔芝麟诊所

  从码道往上走,路口便是那株大榕树了。在大榕树的对面,就是我一位姓陈同学家。与陈家毗邻的是蒋泰元镬罐店,店主蒋志卿不仅买卖公平,讲究商德,而且还热心公益,积善积德。据说,蒋志卿是位基督教徒,打绳巷福音堂就是他捐赠400大洋建成的。可惜他英年早逝,是为患病教友祷告时被感染上鼠疫而不治的。病故时,仅50来岁。蒋泰元镬罐店在水门头是家大商家,而且人丁兴旺,后人散布各地。

  上岭背的石径不仅狭窄,而且高低不平,是从海坛山的岩石中开凿出来的,路面也是以块石铺设,简直像乡村的山间小道,简陋不堪。拾级而上,北边是滔滔江水,临江的石径旁,竖插着几块石墩,石墩凿有洞孔,一根根毛竹穿过石孔,算是护栏了。凭栏远眺,可望江北岸的叠叠青山,往下看便是王怀玲记忆中的龙湾码道。当年的岭背,靠江边的几乎没有店家,坐南朝北的则是一排排的店家,其中有鱼咸行、打铁铺、杂货店和饭摊等。给我印象最为深刻是中医内外科孔芝麟诊所。这位孔老先生,个子高高的,瘦瘦的,头发梳得油光,戴着眼镜。他经常身穿隐条衬衫,西装裤还配有背带,十分的洋气。据说,诊所门诊生意很好,除看病治疗皮肤病外,也批发膏药。不少永嘉、乐清、玉环等地的病家慕名而来,甚至出现排队的现象。

  似乡似城的商业街

  如果拾级来到岭背之“背”,这里有一座坐南朝北的小庙,庙也不大,有点败落,大概是为保佑江海船只出入平安而建的。上岭的行人,要从小庙前穿过,才能下岭。站立在岭背之巅,举目四望,瓯江波涛滚滚,船帆点点,尽收眼底。读过谢灵运《郡东山望溟海》诗,诗中的“东山”指的就是海坛山。不管当时岭背是否成型,但谢灵运惟登临海坛山的临江处方可居高临下望溟海。这里确实也是观海的最佳位置。据传,古时候的瓯江要比现在宽宽得多,现在永嘉瓯北的马岙、珠岙、罗浮一带在明代还是一片湿地。

  在小殿附近,分叉出一条去海坛山的小路,向南便是今天的国际海员俱乐部。如果一直向东下坡,就是安澜亭方向了。这条下坡的道路,南首仍是坐南朝北的店家,依然是鳞次栉比地排列着,一直到安澜亭一个水井边。听说,这些店家以饭店为多,店面也不大,不少店家在门口撑起八仙桌,桌面上整齐地摆着一盘盘的小菜,招引顾客。还有几家是经营滑轮、船篷、铁丁的,也都是专供下山渔业生产用的有关物资。朔门街新万顺旧网店的二房贾寿林一家,也在这里开设专供渔船修理材料的旧网店,同时也经营砺灰、油灰等。孩提时的我,来过他家,那是三层楼的家连店。站立在岭背的高楼上,确实有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感觉。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里的店家靠的是海坛山,吃的就是下山洋面饭了。

  岭背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古色古香的,似乎抹上了一层似乡村又像城底的色彩。

  “十三层”东瓯大厦

  1959年,在望江路拓宽改建之前,岭背率先被夷为平地,解决了行人拾级越岭的艰辛。炸平之后,这里成了一块高低不平的空地,而且一搁就是好多年,仿佛现在“大拆大整”之后的空地,杂草丛生。在这块瓦砾坦上,我见过老江湖项伯仁的变把戏儿和北方人的猴头戏等,也见过卖香烟的香烟摊和倒卖粮票的小贩……直到1966年,望江路再次拓宽改建,岭背彻底消失,融入了望江路。

  1981年岭背原址动工建造东瓯大厦。温州地基历来以软土地基著称,而无法盖建高楼大厦。为何能在这里建东瓯大厦,成了当时的一个热点。1982年,当记者的我采访了工地工程技术人员,解开了其中之谜。据介绍说,海坛山麓有凝灰基岩,可做“浮筏”基础,将基础柱一直打到凝灰基岩上,从而解决了温州建高楼的技术难题。1985年,高53米,拥有13层的东瓯大厦建成,成为当时“温州第一高楼”,又称“十三层”。

来源:温州日报

金辉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